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动力。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能够为产业结构的调整路径提供参考。本文通过计算福建省投入产出表中的投入和产出数据,对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发展状况、行业发展水平、产业投入结构、运行效益和产业关联度进行定量分析。评估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应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夯实基础生产性服务业,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增强区域服务中心建设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入手,对河北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特点进行阐述,并分别运用灰色关联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河北省1986~2007年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判断三次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结合河北省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要求,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即发挥三次产业联动的整体优化作用;利用比较优势和错位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主导产业群,引导产业合理聚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现代化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改造升级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3.
基于辽宁省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利用Johansen协整和误差修正,建立三次产业产值的VEC模型,进而得出辽宁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三次产业间的相互拉动关系.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教育结构变量和产业结构调整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基于VAR模型对辽宁省三次产业的产值占比与高校各学科招生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三次产业的产值占比与学科招生增长率的多元线性关系.对三次产业的产值与学科招生人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三次产业产值与学科招生人数的多元线性关系.为辽宁区域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闽侯县荆溪镇为例,对福建省小城镇建设引致的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适应性进行了探讨,阐述了福建省试点小城镇建设对国民经济3次产业以及重点支柱产业变化的影响,并对高职专业设置与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协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高职院校应调整3次产业对应专业设置比例,加强工科专业的设置及旅游、物流和房地产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以适应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产业水平不高是影响河北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为了找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薄弱环节,文中引入区位商理论,利用1978—2016年中国和河北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对河北省产业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目前,河北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发展力度明显不足;在第二产业中,各产业部门发展不平衡,过于依赖钢铁、皮革等传统产业。河北必须继续巩固和优化优势产业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建立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的基础上.区域的产业结构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础,专业是产业发展的支撑.因此,高职院校要以区域产业结构为基础进行专业设置,根据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专业结构,整合专业结构,为提升区域产业结构服务.  相似文献   

7.
为证实宁夏1995—2013年间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宁夏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二产业对宁夏经济发展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在短期内,第一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辽宁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分析辽宁旅游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利用SSM分析法对其结构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旅游产业的长途交通、游览、餐饮和娱乐部门具有竞争优势,邮电通讯部门处于竞争劣势;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辽宁旅游产业与旅游收入的关联性计算,结果表明,影响最大的是商品销售和娱乐部门,其次是长途交通,最小是邮电通讯。提出了优化辽宁旅游产业结构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和高职院校拟招生专业设置备案结果的相关数据资料,从产业整体结构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两个角度,对河南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基本相适应,但也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产业对应专业供给规模较小,专业设置有待更新;第二产业对应专业供给质量不高,专业设置有待增强;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基本相适应,但具体到行业,仍有优化空间。最后从增强专业设置有效性、加强专业群建设、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增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对河北省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作了定性定量分析,并用一实证分析证实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最后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测算了产业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指出了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面向劳动力市场、依托产业的发展需求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存在同质化倾向严重、定位不明确、优势不明显、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契合度不高、专业群建设较为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对此,高职院校应明确专业特色发展的科学定位,强化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形成动态预警的专业调整机制,确保专业结构的科学性,发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河南省纺织工业发展与现状的实分析,运用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提出了河南省纺织工业结构调整战略及其策略,主要包括产业发展规模和方向,产业区域分布,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体制创新与产业整合等,并从“控制总量,调整规模,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资产整合与行业调整并重,实现河南纺织工业产业升级;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调整产业分布结构,形成合理的纺织工业  相似文献   

13.
灰色系统理论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渭南市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对渭南市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作了定性定量分析,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度进行定量的分析了产业投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论证了渭南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合理性.由此为区域规划中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解决区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对接与协调发展问题,采用格兰杰因果研究及基于S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对河北省1985年至2013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和动态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第1、第2、第3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之间整体上具有良好的协调性和对接关系;其中,第3产业的GDP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受到冲击后的波动响应短期为负,长期为正,说明短期内,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不一致,体现了其产业内部不同类型组织对结构演变的影响效应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主动适应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形势和教育教学改革精神,适时对我校的专业设置进行改造已势在必行。我校目前存在着学科专业门类偏少,文理科基础薄弱,部分专业适应面窄,教育内容陈旧,特色与优势专业不突出等问题。我校专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思路是扩展学科专业门类,拓宽专业面,更新专业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加强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等。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变动是考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参数.对2000-2005年间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四省市的产业结构,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进行评测,可发现区间总体偏离分量呈不平衡发展状态,竞争偏离分量优于结构偏离分量.在四省市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比较中,四川的绝对值最大,优势最为明显.加大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是推动四省市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初,国务院首次明确提出支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有地缘优势、文化优势、政治优势等,但在台湾产业向外转移的关键时期,福建省还未完全发挥优势.通过计算两地产业梯度系数判断三大产业的转移情况,从创新因素和产业集中因素分析福建省产业转移存在的劣势,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系数的影响因子,分析福建省在承接台湾产业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根据福建省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产业部门设置、创新经营理念和产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以沿黄城市带的产业结构特征分析为基础,利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及其他相关资料,借助Matlab7.1软件平台,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沿黄城市带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和关联度系数,以此来分析比较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相互依存度和产业波及效果,最终为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培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受到冲击最大,如何从金融危机中走出困境.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各国政府实施了各自的应对措施.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方向应从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向电子信息产业强国转变,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培育高技术人才、技术创新来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受全球大环境的影响,福建省入境旅游市场的增长速度有所回落.福建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存在以下问题:宏观层面,尚未形成以旅游法为主导、与其他旅游专业立法相配套的法律体系,没有形成较为成熟、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微观层面,大多数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普遍不高,旅游资源开发企业的专业水平不高.发展福建省国际旅游服务贸易,需要强化旅游服务贸易立法,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深挖地域文化,开发拳头产品;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扩大旅游开放,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发展福建旅游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