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现代建筑风格雷同,千城一面现象内在原因的分析,指出新地域主义建筑创作是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的必然方向;并分析了新地域主义建筑的特征及其创作方法,指出新地域主义建筑的创作应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区别对待,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新地域主义建筑.  相似文献   

2.
地域建筑文化是人类建筑历史上不断积累和发展而得到的瑰宝,地域建筑文化是地域建筑的灵魂。所以应该从文化内涵入手,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以强调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创造。本设计从陕西和四川地域建筑文化出发,从韩城和成都传统民居中吸取精华,灵活运用,力求实现南北地域建筑文化的回归。通过运用实地考查、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归纳分析及例证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南北建筑的特点、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及传统建筑精髓和对当今建筑的反思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从建筑文化演变的角度对中国地域文化之发展,共同性和多样性结合的民族文化之发展,为保护古建筑,传承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针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发展进行一些建议和阐释。  相似文献   

3.
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建筑与文化"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本人在经历过数十个电厂的建筑设计后,就电厂设计中的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电厂建筑设计中如何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进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全球化进程中国建筑设计领域中的盲目现象,分析了其原因,提出新地域主义建筑是中国建筑理性回归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了当前中国建筑发展新地域主义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现代建筑形式在我国的地域化发展历程,探讨了现代建筑地域化面临的巨大困难,指出按照传统的形式主义创作手法来实现现代建筑地域化是行不通的,对待现代建筑地域化应有新理念,指出隐性继承、以人为本、挖掘场所特征、保护和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是继承传统地域文化,实现现代建筑地域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试论高技术建筑地域化的基本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技术建筑地域化的基本构成主要有自然环境因素、地域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等。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自然素材的利用等;地域文化因素包括对地域文化的把握,对地域历史传统的兼顾,以及对地域文化的创新;技术因素则要求在选择使用高新技术的同时,关注传统技术的使用,并促使适宜技术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自觉回归地域性,已逐渐成为当代建筑的共识,系统研究地域建筑及其相关联的地域性要素及设计方法,已成为各地建筑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武汉地区的地理、气候、历史文化等地域性要素,结合武汉当代地域建筑实践,提出武汉当代地域建筑的五个主要特征:适应夏热冬冷气候特征、表现水意象、表现历史建筑特征、回应“当地的地形”、汲取湖北地域文化其它养分。结合相关设计实例,分析了武汉当代地域建筑的具体表现特征,并提出相关建筑可能的发展特征,以期能为武汉地区建筑设计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促进武汉地区具有地域特征和时代感的地域建筑的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8.
邳州天主堂是徐淮大地保存较为完好的近代哥特式天主教堂之一,在建筑形式和建造特点上表现了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邳州天主堂与传统建筑的交融关系体现在建筑平面布局、细部装饰、材料与结构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人文景观、产业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东北地区的汉族、满族和朝鲜族的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了地域环境、宗教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对东北民居建筑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戴洽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19(1):32-35,51
通过对建筑概念和特点的阐述,对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西方文化对中国地域建筑的影响分析,结合现代多国建筑和中国地域建筑的对比,及国内市场对建筑形态的需求分析,揭示了中国地域建筑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下,中国建筑师应采取的态度、方法和任务。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域性建筑理论,从总体布局、形式表征、功能空间、材料细部四方面入手,对厦门大学嘉庚建筑90年发展历程的三个重要阶段进行系统的研究。首先追寻其1920年代闽南传统石文化融入西洋建筑样式的历程;进而分析其1950年代闽南传统红砖文化融入南洋与西洋建筑样式的历程;最后研究1990年代末以来的建设如何传承“嘉庚建筑”的优秀文脉,创造具有时代活力的新建筑.为当代地域建筑文化的繁荣提供理论支持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建筑界寻求追逐当下流行的各种风格、流派、样式的设计思潮时,一味地以盲从默许的方式来顺应建筑设计的发展潮流,导致以建筑美学为基石的文化缺失。文章以极少主义为视角,列举分析了诸多中国极少主义建筑的设计思想和表达语境,在密斯·范德罗“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建筑设计原则下,作者认为,极少主义在中国建筑设计中应寻求一种简洁明了的空间样式与人类不断演化的生存方式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既关注世界建筑的进化趋势,同时又显现出对中国传统所投射出的凝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地域性建筑理论,选择具有闽南特色的红砖文化与石材文化为2个切入点,对厦门近代"嘉庚建筑"1919—1962年间的本土化历程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首先追溯其本土化历程的缘起,进而研究其如何将闽南传统红砖文化融入南洋建筑式样,创造出具有闽南红砖文化特色的"嘉庚建筑";最后研究其如何将闽南传统石文化融入南洋与西洋建筑式样,创造出具有闽南石文化特色的"嘉庚建筑",为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徽州建筑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中重要的一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与传承其精髓已经成为目前众多学者致力研究的课题.本文以传承创新为宗旨,尝试探索新徽派建筑创作方法,引导新徽派建筑创作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地考证,认为张真君祖殿的选址、建筑构造及装饰艺术和宗教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明清时期福州地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特色,同时也展现了福州地域普通老百姓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善良朴素的心理,不论从建筑、文化还是艺术的角度,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是民主国家治理社会的主要工具,公民参与则是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话题。本文针对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面临的几大问题——“内输入”公共决策系统、“附属物”社会利益团体、“官本位”政治参与文化、“残缺化”制度保障机制、“喉舌论”大众传媒体系一一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7.
禅,是种哲学、美学,也是一种设计理念.在当今"中国热"的潮流中,"禅"无疑是作为万众瞩目下的东方古老文化理论的精髓之一,再次受到世人的追捧.禅意的审美意识以及法道自然的空灵境界,已成为室内设计界新的探索研究内容和创作的源泉.禅意的设计思维方式也是现代极简主义室内设计的哲学根基.当今,禅风雅韵的设计风尚充分体现出了人本主义、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东营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严重破坏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城市生态公园作为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东营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以"生命之源"为主题,运用生态设计的手法,将自然文化资源与生态要求相结合,规划出中心景观区、文化教育区、生态休闲区、植物观赏区和体育健身区五个功能分区,形成"一轴、两环、五片区"的空间布局结构,营造一个具有地域文化和生态特色的城市公园环境。  相似文献   

19.
《符号帝国》是罗兰·巴特在解构主义时期用符号学的视点完成的一本关于日本社会文化生活的著作.在对日本社会文化符号的考察中,巴特跨越了早期受索绪尔影响而形成的“科学化”、“体系化”的结构主义符号学观点,感受到了符号的一种“空”和“无”的特点.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断裂,能指不再对应单一或终极的所指,符号的意义也被无限的推延.在这种对符号新的思考和认识中,巴特也最终完成了向解构主义的转向.  相似文献   

20.
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作为其载体的徽派建筑蕴含着从唐宋至明清时期鼎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基础,在分析并总结徽派建筑特点的基础上,从自然人文、科学技术建筑空间与形式、美学等方面出发,探其缘由,论其成就,从而达到弘扬徽文化,传承徽派建筑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