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福建省防震减灾中心大楼采用基础隔震技术设计,文章对其进行地震反应分析。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的方法,比较了隔震模型和非隔震模型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隔震结构能较大地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从而避开场地的特征周期;同时,隔震结构的层间位移、层间剪力和加速度反应都明显低于非隔震结构,较好地达到预期的隔震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场地类型隔震支座主要参数(等效水平刚度Kf、屈服前刚度K1和屈服力Qd)对基础隔震结构双向地震响应的影响,设计Kf、K1或Qd不同的18栋基础隔震结构,基于SAP2000软件,对各隔震结构分别在不同场地类型的4组地震动作用下的双向地震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隔震支座参数对不同场地类型的基础隔震结构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最大值和基底剪力最大值均有显著影响,但其对基础隔震结构隔震层位移最大值的影响需根据场地类型具体考虑;在Ⅰ、Ⅱ、Ⅲ类场地上,随着Kf、K1和Qd增大,基础隔震结构的加速度最大值和基底剪力最大值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对隔震层位移最大值的变化影响较小;在Ⅳ类场地上,不同隔震支座参数对隔震层位移最大值的影响较大,且有明显的规律性,即随着Kf、K1、Qd的增大,隔震层的位移峰值迅速减小,最大减幅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3.
隔震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抗震减灾技术,通过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来减少上部结构所受的水平地震作用。介绍隔震技术的基本概况和原理。以框架结构为例,计算并比较隔震前后的剪力,以及相对层间位移是否满足抗震要求。结果说明隔震技术能够降低结构各层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保证结构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采用有限元模型,对某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分别计算了基础固定模型和基础隔震模型的结构自振特性、地震记录下的非线性特性等.计算表明,基础隔震结构的主要周期延长到了原来的约3.6倍.基础隔震建筑的第一振型表现为明显的“整体平动型”,变形主要集中在隔震层.隔震结构的顶层加速度峰值、层间位移、基底剪力等均大大地降低,隔震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位于9度抗震设防区的西昌市某高层住宅结构,采用传统抗震设计方法抗侧力构件尺寸过大,层间位移难以控制,提出采用隔震橡胶支座的基础隔震形式进行设计和分析。通过Midas-Gen建立该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综合考虑隔震层偏心率、抗风等要求,计算了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隔震支座极限应力和上部结构层间位移角等指标。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基础隔震设计,隔震层最大偏心率为0.65%,隔震结构X、Y两个水平方向的基本自振周期分别延长至原结构周期2.55倍和2.74倍;隔震后层剪力减少最大超过65.5%,层倾覆力矩减少超过66.0%,水平向减震系数为0.351;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位移满足要求,且支座拉应力最大仅为0.91 MPa;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隔震前的层间位移角不能满足规范要求,隔震后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 306。研究结果表明了位于9度区高层住宅,通过合理的基础隔震设计,可以明显降低上部结构响应,结构设计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6.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SSI)会对结构的地震反应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不同场地条件下结构的地震反应也不同。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土-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整体有限元分析模型,针对不同场地类别,分析SSI效应影响下的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规律及隔震效果。研究表明,随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增大,基础隔震结构层间位移、隔震层位移、基础转动角度及加速度反应呈现增大趋势。随着场地条件变差,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也随之加大,隔震层的隔震效率明显较低,尤其是在Ⅳ类场地条件下影响更为明显。在场地条件差、基岩输入峰值加速度大的情况下,土体SSI效应对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不利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以一栋16层办公楼为工程背景,研究了层间隔震的不同隔震层位置对其减震效果的影响,使用CSIETABS三维非线性结构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得到了各不同隔震层位置对应的隔震后模态质量参与系数以及层间剪力、绝对加速度、层间位移角包络图.发现如果将隔震支座布置在基础隔震时的层间剪力最大层,同时限制住下部子结构层间剪力,将得到比较好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8.
立式储罐并联隔震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减少地震作用下的储罐地震响应,采用基础隔震的减震方法,将环梁基础设计成具有滑移和隔震支撑并联的结构体系,将晃动和液固耦联振动考虑为不耦合多质点体系.以基底剪力是否大于屈服剪力为判断界限,采用Newmark-β时程法研究了不同地震烈度、不同摩擦系数、不同并联滑移隔震支座负担的结构重量比γ、不同场地、不同高径比,不同隔震周期及等效阻尼比对上部储罐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隔震后,在一定的设计参数下,基底剪力明显减低,晃动波高有放大效应.各参数不同,隔震效果不同,参数设计存在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型钢混凝土构件是指在混凝土里安置型钢并配少量纵筋的组合构件。本文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型钢混凝土抗震结构和采用了隔震技术的型钢混凝土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对比型钢混凝土抗震结构和型钢混凝土隔震结构的自振周期、层间位移角、顶层加速度和楼层剪力,分析得出隔震技术在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减震效果非常理想。  相似文献   

10.
大型LRB隔震储罐地震反应参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铅芯橡胶支座(LRB)支座参数的最优设计范围是大型隔震储罐研究的关键问题.研究利用Bouc-Wen模型模拟LRB的力-变形非线性行为,结合Newmark增量法和龙格库塔积分法求解隔震储罐非线性动力方程,得到不同类型场地上大型LRB隔震储罐的地震响应特点,总结出LRB参数对大型隔震储罐地震反应(基底剪力、支座位移、晃动波高)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支座隔震频率是影响大型隔震储罐减震性能的主要参数.Ⅰ类场地上最优隔震频率范围为0.5~5 rad/s,Ⅱ类、Ⅲ类场地上最优隔震频率范围为2~5 rad/s,Ⅳ类场地上最优隔震频率范围为1.5~3 rad/s.支座屈服强度对储罐地震响应的影响取决于场地类型和隔震频率.在Ⅱ类和Ⅲ类场地上存在最优屈服强度使得基底剪力最小,并且最优屈服强度随隔震频率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克服消极的滑移隔震在强震时由于滑移位移过大而在震后产生残余位移的缺点,基于MariaQingFeng提出的一种摩擦力可控滑移隔震结构的思想,把上部结构简化为弹性体,使用Bang Bang控制、改进的Bang Bang控制算法控制摩擦力,研究了可控滑移隔震结构的半主动控制方法.对计算实例的分析表明,通过半主动控制的滑移隔震结构不但具有较好的隔震效果,且能有效地减小基底的最大滑移量及残余位移.  相似文献   

12.
对滑移隔震房屋限位消能元件进行了弹塑性分析,根据隔震体系的匹配及滑移量测定试验得到了一种简化计算基底最大滑移量的计算方法,为隔震设计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验磁流变阻尼器应用于结构被动隔震控制下的减震效果.方法对1:4缩尺比例的结构模型进行橡胶垫与磁流变阻尼器联合控制下的振动台试验,试验采用对磁流变阻尼器施加零电压和最大电压控制。来模拟结构在阻尼器被动摩擦阻尼和被动粘滞阻尼两种控制方式下。隔震上部结构和隔震层的的动力响应.结果应用磁流变阻尼器对结构进行的两种被动控制,均能起到很好的减震效果.其中被动摩擦控制可对隔震结构在大震下的隔震层位移起到限位作用;被动粘滞阻尼控制可对隔震结构小震下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进行很好的控制.结论采用橡胶垫联合磁流变阻尼器对结构进行被动隔震控制,控制方法简便易行,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针对隔震结构在超防烈度下隔震层位移响应过大问题,提出了基于主动控制算法优化被动粘滞阻尼器的策略。并将被动粘滞阻尼器安装于基础隔震结构形成被动混合控制结构,采用此被动混合控制能够基本实现主动混合控制的控制效果,实现以更加经济简便的方式解决隔震结构在超防烈度下隔震层位移响应过大问题。首先将主动控制装置设置于隔震层形成主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采用主动控制算法获取隔震层主动控制力与速度特性,其次,利用主动控制力与速度关系曲线,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被动粘滞阻尼器的最优阻尼系数与速度指数,最后将设计出的被动粘滞阻尼器安装于隔震层,形成被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以一栋七层基础隔震结构为受控模型,通过对主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与被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的仿真分析可知:主动混合隔震控制对隔震层位移的减震率分别为39.41%,45.04%及55.54%;被动混合隔震控制对隔震层位移的减震率分别为36.40%,44.30%及52.51%;被动混合隔震控制对于隔震层位移的减震率能够达到主动混合隔震控制效果的90%以上,被动混合隔震控制对于隔震层加速度响应的减震率能够达到主动混合隔震控制的60%以上,被动混合控制也同样实现了减小隔震层地震响应的同时不增加上部结构的响应,依据主动控制算法设计的被动粘滞阻尼器形成的被动混合控制结构能够基本实现主动控制的效果。说明依据主动控制设计被动粘滞阻尼器实现主动控制效果的思想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建立了橡胶隔振支座与设置隔振支座的网壳结构的力学模型,研究了隔震支座控制下,大跨度空间单层柱面网壳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振动响应,结果表明:隔震支座对结构的振动可以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但地震强度对隔震支座耗能能力影响较大,在最大水平行程内,地震强度越大,耗能能力越强;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隔振网壳结构体系的振动控制效果有所不同,其中:EL Centro波作用的结构被动控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云南某防灾中心大楼位于8度抗震设防区,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该工程采用基础混合隔震技术设计,在桩基顶面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架空层用作安置设备管道及隔震层.隔震层由纯天然橡胶隔震支座和铅芯橡胶支座组成.对主体结构基础隔震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以及能量分析法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各类抗震器充分发挥了其设计性能,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铣槽机因切削造成的振动为主要振动,这是影响倾角传感器测量结果的最主要因素.一次隔振并不能减小切削过程中的振动,因而要进行二次隔振以减少对倾角传感器测量的影响,本文将对隔振的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将倾角传感器的振动简化为单自由度模型并进行分析,从倾角传感器的隔振器设计问题出发,分析研究橡胶隔振器的设计参数,从而进行橡胶材料的选择和隔振器结构的设计,为传感器隔振研究及隔振器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橡胶基底隔震储罐地震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立式钢制储罐模型,进行了无隔震和有橡胶基底隔震体系振动台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橡胶隔震能够有效地降低中短周期地震动对上部结构的动力响应,减震效果明显;橡胶隔震对液体表面的晃动有影响,延长液体表面的晃动周期,不同地震动隔震对波高的影响不同;橡胶隔震体系在有效隔震剐度段内,等效刚性质点处加速度降低50%以上,液固耦合质点处加速度降低77%,晃动质点处加速度降低81%。上部结构体系近似平动,相对位移响应较小;橡胶隔震对长周期地震动仅在一定条件下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study of a three-dimensional(3D) isolation system.Firstly,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an innovative 3D isolator,which was composed of a connecting plate,a rubber pad for vibration isolation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nd a horizontal rubber bearing for seismic isolation in both horizontal directions.Secondly,the authors designed such a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and installed it underneath two specific residential buildings which were built directly over an existing subway communication hub platform in Beijing.These buildings required good performance vibration and seismic isolation system to reduce the impact from the running of nearby subway trains.Finally,in situ tests were conducted for both the isolated and the non-isolated buildings for the purpose of comparison.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response level of the isolated superstructure is reduced by 10% as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platform.The maximum attenuation of vibration reaches up to 25 dB.The 3D system explored in this paper is very effective in control and suppression of building vibration induced by earthquakes or running of trains.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高层隔震结构设计理论和规范的编制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对缩尺为1:16两向高宽比分别为2.5和5的橡胶垫隔震结构模型进行三向地震动输入振动台试验.通过输入不同大小和类型的地震波,分析观察模型上部结构和隔震支座的地震反应.结果结构在小高宽比方向基本做刚体运动,大高宽比方向在强震时变形以第一振型为主,并有高阶振型的参与;在某些工况下,隔震支座竖向进入非线性受拉屈服状态;三向地震动发生时刻接近时,隔震支座水平面内产生最大变形.结论隔震上部结构减震效果较好;需特.别注意水平两向地震波峰值接近的情况;在某些不利地震动下,隔震支座进入受拉屈服状态,此时结构是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