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苏轼步入词坛之前,词的叙事性特征未能在文体中充分展现.苏轼打破词的传统作法,不但充分利用词调、词题和词序,增强了词的叙事功能,而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丰富了词正文的"诗性叙事"特征.因而,苏轼的词具有鲜明的叙事性风貌.这对于加强词的文体功能、促进词体革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梦及梦境包含了主观、唯心及不可知等非理性意象,同时又似幻似真地再现真实生活情境,梦意象描写往往能陡增词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以梦入词的写作在唐宋词中倍受青睐、屡见不鲜。本文针对唐宋词的文体特征与梦自身性质相契合要素作探讨,分析梦意象与唐宋词在表现手段的客观一致的问题,由此得出梦意象在唐宋词中形成并繁荣的文体方面合理性机制,进而对唐宋词的内在文学空间实现审美拓展。  相似文献   

3.
希里斯·米勒在《解读叙事》中对叙事性作品情节要素的解构极大地颠覆了小说创作应完整统一的原则,但他的解构理论中仍有一些需要论证的观点。结合有关作品,对《解读叙事》中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希望能将小说情节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文体史中,记体散文的文章正体历来被认定为“叙事”,创作中杂以议论是不知其体的表现。本文拟从记体散文的文体源流、文体意识入手,结合唐宋时期记体散文的创作实绩,即记体散文成熟时期的文体特征及体制形态,探析记体散文体制规范形成的过程。记体始于唐代进入文苑,其功能类于碑文的纪功纪德,经唐宋古文家的创变,发展成为文人抒发个人情志、议论时事的短篇散文,摆脱了简单的“叙事识物”的记事范围。从叙事到议论,裹挟于其中深层内在的变化在于应用性质的应酬文字向具审美性的文学散文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按照词的音乐文学性质,可以把词分为单曲与套曲两大类。单曲从体段来说可以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四种类型;套曲则可以根据其体制特点及固有名称,分为联章、转踏、大曲、鼓子词、诸宫调等各种类型。采用这种二分法来谈词的体制,有助于突破只知单曲词不知成套词的惯常认知模式,全面把握词的艺术风貌与传播形式,回复其音乐文学样式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唐宋隐士题材咏史词,一方面彰显了古代隐士的高尚节操;另一方面也使词体在剪红刻翠之外别开生面,丰富题材。本文在深入考察了与隐士相关之面向,以及唐宋隐士题材咏史词家之生平与时代背景,暨词作所咏对象及所书内容,并由此上溯先前以隐士题材而创作之咏史诗后,认为,唐宋词家写作此类题材的因由有三:一乃推崇隐士其人;二为苦于仕途向往归隐;三为继承前行诗歌题材。  相似文献   

7.
词是伴随隋唐燕乐的兴盛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与一般文学作品的传布方式相比,除书面传布形式之外,尚有歌伎传唱这一重要传布方式。歌伎在词的传布中体现出即时性、生动性以及交互性等主要特色。唐宋之际,正是由于歌伎的声乐传唱方式与词集传布的良性互补,从而扩大了词的传布范围,增强了词的传布效果,推动了词体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分析叙事语式和语态入手研究二十世纪湖南小说叙事性,研究近世湖湘文化精神对二十世纪湖南小说叙事性的影响。通过对近世湖湘文化精神与二十世纪湖南小说叙事性的研究,探索适合我国文化内涵的小说叙事,解决目前从语式与语态入手对小说叙事研究,以及本地文化对小说叙事的影响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印度古典梵剧<小泥车>具有明显的叙事性:编剧方面追求叙事性与戏剧性的平衡;无论是对白、独白还是幕后语都有叙事性存在;舞台表演程式化,在序幕和舞台提示语中也有叙事手段的运用,演员能自由跳出 角色与观众进行叙事交流.同时,该剧也不排斥戏剧性,叙事性与戏剧性并重.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与当代散文由于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与语言特色,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与翻译前景。而在其翻译过程中,Mona Baker的叙事性阐述理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选取数例以表明,译者可通过时空建构在译文中重构叙事空间,选择性采用原语内部文本的方式重构译文的叙事立场,标示式建构模糊或凸显原语文本的叙事立场,或可通过副文本再定位在译文中改变叙事立场,并进而达到构筑适合译者及读者世界观及意识形态的译语文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李清照词与男性词在写作对象及其精神气质、内容上有无寄托及词风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了李清照与男性词人在描写女性方面存在的差异:李清照以词的形式透视自己的内心情感,抒情主人公真率自然、高洁纯朴,其词直抒性灵,别无寄托,词风清新典雅、真切细腻;男性词人多以歌伎舞女为描写对象,词中人物浓装艳抹、柔媚俗气,其词多有寄托,词风艳丽,且采用代言体,无法真正深入人物内心.  相似文献   

12.
纳兰性德、字容若,清朝满族成就卓异的重要词人,本从纳兰的爱情、伤别、悼亡词探讨其哀感顽艳、婉丽凄清的词风。  相似文献   

13.
李白的山水诗独成一体,风格奇特,深为人们所喜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因为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 上,加以独创,又带上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另外,当;时盛行的道教思想对李白山水诗的创作也产生过重大影 响。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词人。《汉宫春·立春日》丰富的美学特质,就在于辛弃疾以气为词、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塑造了一个慷慨悲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首词既显现了作者激昂奋发的远大理想,又表现了其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愤情感,蕴藉含蓄,情深意长,意境沉郁苍凉,是一首颇能代表其早期风格的名作。  相似文献   

15.
对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主旨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风格论,也有人说是创作论,本人以为“诗品”即时诗的品评,且在《二十四诗品》中可以看出,司空图认为创造一种诗境的关键不在于诗人对写诗的具体技巧如何孜孜以求、苦心孤诣,而在于诗人是否具有一种虚静恬淡、超尘拔俗的精神品格,在于诗人同自然造化的契舍程度。而此作本身以味喻诗,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司空图“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诗歌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叙事形式的不同直接影响受众的理解和判断,而就表达层次来说,不同的叙事模式的表达是与这种语言及所处的文化、社会信息因素息息相关的。文化的不同会带来语言结构的不同,而语言结构又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所处环境的人的思维形式。把握好中英文叙事语言模式的不同,将会对叙事技巧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是做好中西融通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7.
南朝梁文学创作兴盛,作为帝王的萧氏父子起了相当作用。本文从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方面分析了梁武帝、简文帝、元帝诗等作品,指出:萧氏父子诗作,讲究对偶、声调、语言词汇色彩,及模状物色的写作技巧等等,对唐诗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对律诗的出现与定型做了准备,其在艺术实践方面的积累,对后世也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的言情词既有闺房娇情,也有相思之苦,更有丧国之痛。她的咏花词表现了词人的孤傲风骨与 坚贞品性。这两类词是李清照词风的立足之处,也是本文分析的入口。  相似文献   

19.
李之仅论词力主“自有一种风格”,他以自己的词作实践了自己的词论。其词在内容上承袭花间派多写男女之情,在风格上却少有香艳禾农丽之风,体现了一种语淡情浓的民歌风味,又于清新委婉之余多了一份清旷飘逸之意,从而在北宋中后期词坛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