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裂缝作为西安市典型城市地质灾害,给城市交通建设带来了巨大潜在危害,引起工程界的高度关注。以西安市高新区云轨示范线工程跨地裂缝带为研究背景,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了云轨简支梁桥正交跨越地裂缝带轨道梁、桥墩及桩基础等结构的变形与受力特征。结果表明:地裂缝错动作用导致云轨轨道梁产生竖向沉降差异,跨地裂缝段竖向位移差异和水平位移最大,其水平位移最大约为地裂缝位错量的1/4; 桥墩出现竖向沉降,且向地裂缝带倾斜,其顶部水平位移上盘大于下盘,水平位移最大约为地裂缝位错量的1/3; 地裂缝两侧桥梁桩基础产生以水平位移为主的倾斜变形,土体对下盘桩产生正摩擦力,对上盘桩产生向下的负摩擦力,下盘桩受压,上盘桩受拉。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桥梁跨地裂缝带工程设计与防灾减灾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为寻求较合适的地裂缝场地土体动力本构关系模型,以便准确研究普通场地和地裂缝场地在不同土层分布情况下的动力响应规律,以西安f_4地裂缝场地为背景,设计完成地裂缝场地土体振动台试验。同时,以二次开发所得的等效线性化模型、边界面模型和ABAQUS自有的摩尔-库伦模型为对象,分别建立数值分析模型,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最后,以边界面模型为材料本构,进行6种工况的地裂缝场地与普通场地的ABAQUS数值分析,找到不同土层分布地裂缝场地对土体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高地震强度下,土体发生较大塑性变形,边界面模型是较合适的地裂缝场地土体动力本构模型。普通场地和地裂缝场地均对地震波有放大效应,但不同的土层分布形式的场地放大效果不同;地裂缝场地均表现出加速度放大效应和形似"八"的上下盘效应,其上盘影响最大值为11 m,下盘的最大值为9 m。该研究成果为地裂缝环境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根据西安地裂缝的分布特征和活动方式,结合综合管廊规划情况,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以70°大角度斜穿地裂缝的双舱综合管廊模型,研究分析了在活动地裂缝环境下管廊的受力变形特征.计算结果表明,管廊结构除产生较大的纵向弯曲变形外,还伴随有横向剪切变形和扭转变形;在活动地裂缝作用下,管廊在上盘85 m和下盘80 m内纵向应力变化显著,但这一显著变化范围不随地裂缝活动而变化;剪应力在地裂缝段最大,并呈"V"形变化趋势,而在上、下盘段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特征;管廊底部脱空区开始出现于上盘近地裂缝处,并不断向上盘远端扩展.因此在结构设计时,应适当提高地裂缝两侧管廊结构的抗弯、抗剪承载力及裂缝宽度要求或采取分段设缝、设置柔性接头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地裂缝场地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规律,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地裂缝场地土与结构体系的三维数值模型. 将计算结果与跨地裂缝结构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 通过对框架结构位移角、层间剪力、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的定量分析,获得地裂缝对框架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及影响范围. 研究结果表明,地震作用在地裂缝场地表现出的非一致性加重了上部结构的损伤程度,结构中间跨的构件及节点破坏尤其严重,上盘结构的裂缝长度和宽度更大. 框架结构跨越地裂缝是最不利的布置形式,动力响应尤为剧烈,在结构设计时应尽量避免. 近地裂缝场地上盘结构的响应程度大于下盘,表现出“上、下盘效应”,在上盘0~20 m和下盘0~15 m范围内,框架结构破坏严重,在上盘30 m和下盘20 m外,结构反应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汶川地震山地灾害灾害分布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详细分析灾害分布特点,用GIS平台对4722个典型灾害点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地震能量释放的长短轴效应造成地震能量主要沿断裂带释放,灾害点沿中央断裂呈条带状分布,在距中央断裂20km范围内集中灾害总数的64.42%,逆冲断裂的上下盘效应使上盘灾害发育程度明显高于下盘和下盘灾害密度经历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2)灾害点在山地地区集中分布在河谷两岸,河谷岸坡对地震的放大作用使坡体上部岩土首先崩解,带动坡体下部的岩土一起运动,形成"山剥皮"特点的崩滑型灾害;3)灾害总数的99.43%集中分布在地震烈度Ⅶ度及其以上地区,地震的场地效应使灾害在易滑岩层中较为发育;4)在区域地势变化与地震断裂破裂一致的方向上有利于地震能量的传播,灾害更容易发生,规模较大的滑坡主滑方向也大多数发生在两者的并集方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详细分析了绵竹市地震山地灾害的特点,在GIS平台上对297个典型灾害点的环境本底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灾害分布对地震烈度、距断裂带距离、岩性、高程、河流、坡度和坡向的响应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距中央断裂的距离是汶川大地震山地灾害分布规律的主导因素,灾害在距中央断裂0~8 km范围内响应明显,上盘发育程度明显高于下盘,下盘灾害点分布的变化规律受前山断裂破裂的影响;2)山地灾害在硬质岩层中最为发育,灾害发育密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3)地形和河流共同制约着坡体卸荷和地震能量的释放,山地灾害对海拔较高、坡度陡峭、切割强烈和河网密度大的区域响应更为明显;4)当区域地势变化方向和坡向与地震断裂破裂方向一致时,有利于地震能量的传播,灾害更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7.
桂西南发育两类大型断裂构造 :( 1 )逆冲推覆构造为前展式、叠瓦状构造 ,走向2 5°~ 4 0°,倾向SE ,倾角 2 0°~ 30°,逆冲方向 31 0°± ,分带明显 ;e =-33 3% ,εγ=66 7% ,s>560 0m ,为印支—燕山早期冲断 -推覆成因。 ( 2 )东门断裂为一长寿深断裂 ,走向 4 5°~ 80°,总体南倾 ,倾角 50°~ 80° ,海西期为拉张控相 ,印支期以后为右旋走滑 ,先后形成糜棱岩—碎裂岩 ,有限应变测量结果 :k =1 5,γ =3~ 4 ,X∶Z =1 0∶1~ 2 0∶1 ,古差异应力Δσ达 1 0 0~ 1 2 0MPa。金矿主要与东门深断裂有关 ,主断裂导矿 ,北侧NNE—NE向次级断裂容矿 ,原生金矿化常见于T1熔岩质蚀变碎裂岩中 ,表生氧化作用有利于次生富集。逆冲推覆构造中金 (w (Au) )的变化规律是 :锋带 1 0× 1 0 - 9,中带 1 94× 1 0 - 9,根带 2 1 8× 1 0 - 9,从锋带向根带递增 ,今后要适当注意根带附近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8.
采动影响下断层活化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采用库仑剪切模型的接触面单元代表断层两盘的接触状态,模拟工作面从断层上盘和下盘向断层方向逐步回采的过程,研究断层接触面上法向应力和剪切应力的时空演化规律、断层上下盘的运动规律.模拟发现:在工作面回采的过程中,断层带上的应力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断层上法向应力和剪切应力对采动影响具有不同的敏感性,断层法向应力的变化总是早于剪切应力;工作面距离断层越近,断层越易于活化,上盘推进时,断层影响范围约为断层前方60m,下盘推进时,工作面与断层距离小于20m时断层最易出现活化;不同的回采方式会引起断层不同的活化危险性,相比上盘开采,下盘开采时采动对断层的影响范围更为集中,活化危险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分析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南二段油气分布及其与成藏条件之间时空匹配关系,研究油气富集成因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南二段油气分布存在2种形式:一种与上覆大磨拐河组伴生;另一种仅分布在南二段.前者为晚期反转成因,在青元岗组沉积时期,由于构造反转形成于下伏南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气沿长期断裂向南二段运移并聚集;后者为早期侧接成因,形成于早期伸展断裂使其上盘南二段与下盘南一段源岩侧接,南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在伊敏组沉积末期向对盘南二段运移聚集.晚期反转成因油气的形成受到3方面因素控制:①源岩区控制晚期反转成因油气聚集与分布;②反转构造及其附近是反转成因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③长期发育断裂为晚期反转成因油气形成提供输导通道.南二段侧接成因油气聚集受到3方面因素控制:①源岩区控制早期侧接成因油气聚集与分布;②反向断裂上盘是早期侧接成因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③早期伸展断裂为早期侧接成因油气聚集提供遮挡条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砂西N1-N21层的构造、断层封闭性、沉积相、储层、隔层厚度等特征研究,认为砂西N1-N21构造是一个复杂的鼻状构造,目的层存在15条断层,其中Ⅱ、(2)、(7)、(9)号断层的封闭性好于其他断层,断层的主要活动期是N22-N23;砂西N1-N21自下而上为一套由湖泊向辫状河三角洲相过渡的反旋回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部和北西方向,受控于阿拉尔河北沉积体系;Ⅱ号断层上盘储层属于中孔、中渗类型,下盘储层属于低孔、低渗类型;上盘胶结物含量、成分成熟度小于下盘;上盘粒间孔远高于下盘.研究认为,Ⅱ号断层上盘油气产量高的主控因素是构造断裂、储层特征和孔隙类型;Ⅵ~Ⅷ油层组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有构造特征、断层封闭性、隔层厚度、沉积特征等.  相似文献   

11.
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涌水断层全断面帷幕注浆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F4-4断层破碎带,受构造影响严重,围岩破碎,岩体强度低,出水量大,拱顶自稳能力差,在极端地质条件下存在突水的高风险,施工风险极大.基于这种情况,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了全断面帷幕注浆技术参数,主隧道注浆加固区范围为隧道开挖轮廓线外5?m;上断面周边注浆扩散半径为1.5m,下断面注浆扩散半径为2?m;注浆终孔间距为3.5m;水灰比为1∶1的超细水泥;注浆压力为3~4MPa;施工工艺选用前进式注浆.最后采用全断面帷幕注浆技术方案和措施在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右线主洞穿越F4-4断层的设计和施工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通过检查孔检验,注浆效果良好,达到了开挖要求.全断面帷幕注浆技术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横断山地区的复杂地质构造条件是制约滇西大环线、沿边高速和滇中城市群高速路网等重点工程规划与建设的最突出问题。以拟穿越横断山南段高黎贡山的超长深埋公路隧道(腾越隧道)为例,基于隧道工程区详细的岩石地层、构造地质与工程地质勘查资料,对该区的隧道围岩、地质构造以及相关的水热活动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剖析,总结了面临的主要工程问题。结果表明:高黎贡山南段是较为典型的以韧性剪切带及所夹持的花岗岩体和变质岩块为主构成的动力变质变形带; 隧道工程区主要包含9类岩石工程单元,主体以形成于上地壳下部至中地壳的中深层次变质岩类和花岗岩类为主; 对工程建设可能产生显著影响的主要断裂带有10条,分属怒江断裂系、高黎贡山断裂系(或泸水—瑞丽断裂系)和龙川江断裂系三大构造体系,并控制了区域上主要水热活动带,其中第四纪仍可能存在活动性的断裂带有5条,高黎贡山西侧边界断裂带是影响隧道工程的主要活动断裂。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隧道围岩的工程地质属性多属于较破碎的坚硬—较坚硬岩,高地应力和高地温将是影响隧道工程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变质岩和花岗岩的岩体特性与构造节理发育程度,以及相关的断裂涌水和花岗岩区段的密集节理带透水问题。  相似文献   

13.
历史大型堵江滑坡研究不仅是认识区域构造背景和河流演变规律的重要工作,而且对山区河流工程安全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金沙江上游河段的王大龙古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与资料分析,对其成因与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王大龙滑坡位于金沙江缝合带,源区基岩主要为三叠系中心绒群下段板岩 (T1-2zh1),其次为二叠系嘎金雪山群下段石英砂岩 (Pgj1),滑坡总体上为王大龙断裂与中心绒群板理面切割形成的楔形体,前缘受雄松-苏洼龙活动断裂切割,方量约4.0×108m3;(2)诱发滑坡的内动力为地震,外动力为河流凹岸侵蚀,滑坡时间应为晚更新世大理冰期;(3)堰塞坝长约1700m,宽约3000m,高度超过450m,形态右高左低,右岸高程约2770m,左岸垭口高程约2735m;(4)堰塞湖规模约266×108m3,干流库尾到达叶巴滩水电站坝址的降曲河口,长度约176 km;(5)堰塞坝发生过3次溃决,溃口底面高程分别为2460m、2400m和2358m(现河面高程);(6)第一次溃决极有可能雄松-苏洼龙断裂错动导致的,时间早于1900 a BP,估算溃口流量21.0~39.8×104m3/s,远远大于长江历史洪水记录。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实测资料的基础上, 对梨园矿务局郭庄煤矿开采影响下地表裂缝发育范围、成因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研究表明: 断层是控制地表裂缝发育范围及其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以"汉江中游任河流域镇巴县幅地质灾害调查及专题研究"项目为依托,基于区域地质环境概况、遥感解译与野外实地考察,研究了镇巴县幅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在此基础上,选择坡高、坡度、坡形、降雨量、工程地质岩组、距断层距离、距河流距离、人类工程活动与灾害点密度9种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各评价因子的判断矩阵,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数,对镇巴县幅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和分区。结果表明:(1)镇巴县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滑坡93处,崩塌6处,泥石流4处;(2)地质灾害多发育在坡形为凹凸面坡、坡度为0°~10°、起伏度为0~30 m的斜坡中,且集中分布在河谷两侧的高程为500~800 m的低山区;(3)地质灾害危险性可分为高、中、低三类,面积分别为62.05、143.43、224.57 km2。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泾洋河流域,占总面积的14.4%。  相似文献   

17.
漏斗是本区发育的主要岩溶地貌,它们的平均面积为9 812 m2,总面积达461 179 m2,占研究区面积的18%,长轴平均长120m,发育密度为18.1个/m2.岩性、节理、地形、断层控制了本区地表岩溶的发育,与周边地区对比,本区节理对地表岩溶的控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平顺路面对交通荷载引起的成层地基振动的影响,建立交通荷载-不平顺路面-双层地基耦合模型,分别采用单相弹性介质理论与Biot饱和两相介质理论模拟地基上、下层土体,采用Kirchhoff薄板理论模拟路面系统,采用正弦曲线模拟不平顺路面;通过线性Hertzian接触模型得到不平顺路面引发的车轮-路面动力荷载. 采用Fourier变换求解系统控制方程,通过快速Fourier逆变换(IFFT)求得时域结果. 数值研究结果表明,不平顺路面引发的车轮-路面动力荷载对成层地基振动响应的影响不容忽视. 当上层土体模量较小时,动力荷载引起的地表加速度大于轴重荷载引起的加速度,是引起地表振动响应的主要因素;随着上层土体模量增大,动力荷载引起的振动相对减小,但仍不可忽略. 此外,动力荷载是引起下卧饱和土地基超静孔压响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Henan Pingdingshan No.10 mine is prone to both coal and gas outbursts. The E9–10 coal seam is the main coal-producing seam but has poor quality ventilation, thus making it relatively difficult for gas extraction. The F15 coal seam, at its lower section, is not prone to coal and gas outbursts. The average seam separation distance of 150 m is greater than the upper limit for underside protective seam mining. Based on borehole imaging technology for field exploration of coal and rock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re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we have studied the evolution law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l and rock fissure field between these two coal seams. By analysis of the influential effect of group F coal mining on the E9–10 coal seam, we have shown that a number of small fissures also develop in the area some 150 m above the overlying strata. The width and number of the fissures also increase with the extent of mining activity. Most of the fissures develop at a low angle or even parallel to the str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ning of the F15 coal seam has the effect of improving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E9–10 coal se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