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城市生活垃圾的应力压缩曲线及压缩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了现场测试和室内压缩试验,并对其压缩曲线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得到了垃圾的压缩参数100~200 kPa压力区间的压缩系数为0.72~3.2 MPa-1,压缩模量为1.50~3.44 MPa,压缩指数为0.24~0.99.研究表明,垃圾的压缩性很大,描述生活垃圾的压缩性应以其所受的压力区间为前提,生活垃圾的压缩系数与初始孔隙比的关系具有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孔隙率及降解时间对垃圾土-水特征曲线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行配制的城市生活垃圾,开展了垃圾填埋介质的土-水特征曲线室内试验研究,揭示了不同孔隙率和不同降解时间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VG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垃圾土基质吸力与含水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孔隙率和降解时间对垃圾的土-水特征曲线有着显著的影响,降解时间越短,其低基质吸力(小于100 kPa)下的曲线段越陡,而其残余含水率则越低;垃圾填埋介质的孔隙率越大,其低基质吸力情况下的曲线越陡,而其残余含水率则越低.  相似文献   

3.
从无机物质量不变出发,在考虑降解率与密度变化的情况下,围绕垃圾土的密度、质量与体积三者关系,结合由自配试样进行降解试验获得的降解率规律,推导了垃圾土一维降解压缩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降解压缩量与初始时刻有机物的体积百分含量、降解率及初始高度有关,且成正比关系。利用该模型对重庆市某垃圾填埋场的有机物降解沉降量进行了计算,可以看出降解沉降量与时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在填埋初期降解沉降速率较大,随着时间推移,降解沉降量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4.
河道底泥的压缩性状是影响河道底泥环保疏浚设计及处置的一个关键因素,采集了4条河道的底泥,针对4种城市河道底泥和过氧化氢处理的底泥开展了一系列物理和压缩试验,研究河道底泥的压缩性状,探讨有机质含量对河道底泥压缩性状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河道底泥的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大,河道底泥的压缩性状与底泥的物理性状密切相关,与无机质土类似,初始孔隙比和液限孔隙比是河道底泥压缩性状的两个关键控制因素。有机质对底泥压缩性状的影响可以归结于液限孔隙比的改变,有机质含量主要影响河道底泥的液限和比重,进而导致河道底泥重塑屈服应力σ''yr和压缩性状发生改变。有机质含量越高,液限孔隙比越大,压缩指数越大,呈现出的压缩性越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新鲜生活垃圾压缩变形、抗剪强度的相关特性及其规律,参照杭州天子岭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垃圾的主要成分,人工配制新鲜生活垃圾试样,采用大型压缩与直剪联合测定实验仪器,对新鲜生活垃圾试样进行压缩变形、强度联合测定试验,得到压缩量、孔隙比、时间与竖向压力的关系曲线.试样的初始孔隙比为2.1,试验竖向压力为25、50、100、200kPa,每级竖向压力的作用时间分别为0、0.25、0.5、1、2、6、12、24h.结果表明,新鲜生活垃圾的强度与垃圾压缩变形有关,随着竖向压力及压缩应变的增大而增大;城市新鲜生活垃圾的强度特性符合库仑强度理论;获得了垃圾的压缩性指标及抗剪强度参数.垃圾的压缩系数为1.4 MPa-1,压缩指数为0.372,内摩擦角在24°到31°之间,内聚力在9到23kPa之间.  相似文献   

6.
根据黄土的大孔隙、高强度及欠压密等特性,对不同含水量的原状土与重塑土进行了一系列侧限压缩试验,包括压缩试验、压缩再回弹试验和压缩回弹再压缩试验,并对天然含水量下原状土进行4种不同荷载下的回弹再压缩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结构性对黄土的压缩和回弹性能的影响,尤其是对原状土在结构屈服前后的力学性能变化的影响,得出黄土的结构性对其压缩回弹性能的影响显著,特别是在结构屈服压力前后,原状土的回弹能力差别较大.研究成果为提出一种结构性黄土先期固结压力的推求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填埋场中固化污泥土作为地基土的压缩变形特性,通过多组试样分别加载的侧限压缩试验及扫描电镜观察,对固化污泥土在不同应力作用下的变形规律及微结构变化进行研究.压缩试验显示,重塑固化污泥土孔隙比高、压缩性高,在100~200 kPa应力段压缩量较小,存在亚稳定状态,土中含水量随应力的增大呈指数衰减形式下降.成分解析显示:固化污泥土成分复杂,主要为叠片状的黏土矿物土畴,同时还含有矿物碎屑、水化硅酸钙、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虫卵、生物碎屑以及各种有机絮凝质等.微结构变化观察显示:应力较小时,颗粒间存在较大的架空状孔隙,是土体压缩性高的主要原因,受水泥固化影响,土体中存在部分强度较高的大孔隙,使土体表现为一种亚稳定状态;当应力达到400 kPa时,亚稳定状态破坏,颗粒破碎变形严重,呈紧密的镶嵌状接触;应力增至800 kPa后,颗粒内部小孔隙也被压缩,土体密实度提高,孔隙比达1.445.  相似文献   

8.
面料性能是影响翻领直上尺寸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10种不同面料的主要性能参数与翻领直上尺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面料拉伸回弹性、压缩回弹性及单位面积质量对直上尺寸的影响较大;拉伸回弹性、压缩回弹性越大,直上尺寸越小;单位面积质量越大,直上尺寸越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垃圾土蠕变降解沉降特性,选取重庆市某垃圾场典型试样,基于室内蠕变观测试验得到蠕变降解沉降过程曲线(0~330 d),建立了符合其沉降变形特性的PTH计算模型,验证了该模型合理性,同时对沉降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因外部应力和内部蠕变降解引起的沉降总量可达试样高度的33.2%,渗滤液在前期的溢出量受外部荷载和有机物含量的控制;垃圾土中有机物的降解规律可用Richards 模型来表示,累计沉降量和累计渗滤液产量之间符合指数函数关系;有利于初期压缩变形和后期降解沉降的最优有机物含量区间为29.1%~36.47%;内部温度监测结果显示,20~41 ℃是一个可加快内部有机物降解速率的温度区间,且在41 ℃时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0.
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了现场测试和室内压缩试验,并对其压缩曲线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得到了垃圾的压缩参数:100-200 kPa压力区间的压缩系数为0.72-3.2 MPa-1,压缩模量为1.50-3.44 MPa,压缩指数为0.24-0.99。研究表明,垃圾的压缩性很大,描述生活垃圾的压缩性应以其所受的压力区间为前提,生活垃圾的压缩系数与初始孔隙比的关系具有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干湿循环作用下膨胀土表观胀缩变形特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揭示不同上覆压力及含水率幅值条件下膨胀土胀缩特性及表观不可逆变形,开展了干湿循环作用下膨胀土表现胀缩变形特性试验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膨胀土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及产生裂隙的原因;探讨了不同压力及含水率循环幅值条件下,膨胀土试样高度、相对膨胀率、相对线缩率、随含水率及循环次数的变化关系以及试样表观相对不可逆变形量与累计不可逆变形量随循环次数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膨胀土吸水膨胀失水收缩是土颗粒间水体变化叠加的直观反应,也是土体内部产生裂隙的主要诱因;膨胀土失水收缩过程中,基质吸力以最大程度限制含水率减小的方式逐渐增大;不同压力作用下,试件高度随含水率呈线性变化关系,而无压力作用下的变化关系波动较大;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膨胀土相对膨胀率逐渐减小,而相对线缩率先增大后减小,且上覆压力越大,相对膨胀率越低;不同含水率幅值范围内的相对膨胀率与相对线缩率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具有逐渐减小的趋势;不同压力作用下,含水率为15%时,膨胀土的累计不可逆变形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增大,而在含水率为25%时其反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2.
使用常规三轴实验,对同一直径(43.6 mm)、4种长径比(0.5、1、2和3)的素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圆柱试样,在保持围压恒定的条件下单调地施加轴向压缩应变. 试样两端采用3种减摩条件:直接与金属压头接触(条件A),分别垫有2层0.1 mm厚聚四氟乙烯薄膜(条件B),分别垫有层间涂润滑脂的3层0.1 mm厚聚四氟乙烯薄膜(条件C). 每一档围压对应一种加载路径:长径比为0.5、1.0和3.0的试样,采用两档围压(5、70 MPa);长径比为2.0的试样,采用5档围压(0、5、20、35、70 MPa). 试验结果表明:在同围压、同长径比的条件下,条件B试样与条件C试样的强度及破坏模式相近;当围压为5 MPa,长径比小于2.0时,不同长径比的条件A试样与条件C试样在抗压强度上均有明显差异,但这2种减摩条件所表现的强度与长径比之间关系正好相反;当围压为70 MPa时,条件A试样的抗压强度有尺寸效应,条件C试样无显著的尺寸效应. 围压的增加显著地约束了裂纹的扩展.  相似文献   

13.
评估膨胀土的膨胀行为对于膨胀土地区的结构设计十分重要。因降雨入渗,膨胀土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产生膨胀变形,当膨胀变形受抑制时将产生膨胀压力,影响其周围结构的稳定性。为揭示膨胀土在增湿膨胀过程中出现各向异性的原因,从微观角度出发,通过电镜扫描(SEM)对百色中膨胀土和枝江弱膨胀土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并通过图像处理技术统计分析膨胀土内黏土矿物颗粒的层状排列。通过研发的二维膨胀仪和改进的试件制备方法,从宏观角度测得了侧限条件下的两向膨胀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膨胀土的微观结构呈片状且面-面相叠;当膨胀土处于天然松散状态时,其内部的黏土矿物颗粒随机定向排列且集聚;压实后,因受各向不均等应力作用,黏土矿物颗粒开始趋向于水平层状排列;干密度越大,土样越密实,其水平层状排列越显著。侧限条件下,两向的膨胀规律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干密度越大,膨胀性越强,这种差异就越明显。然而,对黏土矿物颗粒来说,其膨胀的方向垂直于其长轴,高度的水平定向是造成膨胀土在宏观上表现出膨胀各向异性的原因,这种两向的膨胀差异受到干密度和膨胀性的影响,难以做出预测,建议在工程实践中实测两向的膨胀规律。  相似文献   

14.
自然界广泛分布准饱和天然地基,研究不排水桩准饱和复合地基的固结特性具有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假定桩土之间满足等应变条件,并考虑孔隙流体压缩性,建立了不排水桩准饱和复合地基的固结控制方程。根据荷载施加瞬间比流量等于零的性质确定了孔压初始条件,利用分离变量法和叠加法得到了总应力随深度不变时瞬时加载、单级线性加载和随时间任意变化加载下的孔压解析解答。推导了固结度和即时沉降的计算公式。考虑孔隙流体压缩性时复合地基既产生即时孔压也产生即时沉降。含气率越大,初始孔压和按固结沉降定义的固结度越小;含气率和桩的压缩模量越大,即时沉降越大。即使含气率只有0.2%,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的即时沉降占总沉降的比率也高达97.3%。上述研究表明,由于地基经桩体加固后等效压缩模量大幅增加和孔隙水的体积模量随含气量大幅减小,因此在不排水桩准饱和复合地基固结分析中必须考虑孔隙水的压缩性,否则会造成较大的理论偏差。  相似文献   

15.
对糯扎渡土石坝心墙砾质土料进行了不同饱和度条件下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对非饱和砾质土的应力应变及强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围压下,试样的变形模量随着含水率增大而逐渐减小;试样的强度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试样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含水率增加而线性减小,且粘聚力比内摩擦角减小幅度较明显。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三轴应力条件下,煤岩有效应力、吸附膨胀量和渗透率的一体测试,研究了晋城无烟煤吸附甲烷和二氧化碳后,渗透性随有效应力改变和煤岩吸附膨胀效应的变化规律.认为煤岩吸附膨胀量和孔隙压力的关系可用兰氏方程描述;煤岩渗透性同有效应力、吸附膨胀量均呈负指数函数关系,同时结果表明:甲烷和二氧化碳在晋城无烟煤中的扩散方式不同,煤岩对甲烷的吸附膨胀符合单孔气体扩散模型,而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膨胀符合双孔气体扩散模型,且甲烷的吸附膨胀速率小于二氧化碳的吸附膨胀速率;煤岩饱和吸附后,各孔隙压力条件下的初始渗透率与孔隙压力呈幂函数关系减小.针对晋城无烟煤,同等条件下煤岩吸附甲烷后的渗透率为吸附二氧化碳后渗透率的1.14~1.51倍,大部分在1.30倍左右.  相似文献   

17.
自然界存在一种革兰氏阴性,专性好氧菌透明颤菌1#(Viteroscilla1#),在微氧条件下,可以诱导合成一种类似于血红蛋白的可溶性物质,即透明颤菌血红蛋白(VitereoscillaHemoglbim,VHb)。受体恶臭假单胞菌6-81(Pseudomonas puti-da6-81)具有降解PTA功能。VHb基因在受体6-81中克隆并获得表达。研究了转化子LEY-9与受体6-81在不同供氧条件下对PTA降解率的差异。在供氧条件下,LEY-9对PTA的降解率比6-81高29.6%;在限氧条件下,LEY-9对PTA的降解率比6-81高39%。转化子LEY-9在限氧条件下,对PTA的降解率比在供氧条件下受体6-81,对PTA的降解率高出20.6个百分点。通过将VHb基因克隆入对PTA具有降解功能的受体菌中,可使其在较低的溶解氧环境中,仍具有较高的降解率。对VHb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作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成层Gibson地基半透水边界一维固结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成层Gibson地基模型,研究了半透水边界饱和土层在各种荷载作用下有效应力以及沉降的变化,运用Laplace变换求得了频域内有效应力在任意荷载作用下的解,并结合数值Laplace逆变换,对几种常见的荷载作用下的固结进行了讨论,通过具体算例研究了各土性参数对固结的影响。在实际工程计算中,应根据土层和垫层的具体情况,确定边界条件属于完全透水、半透水或不透水,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循环荷载作用下成层Gibson地基固结,其有效应力和变形都呈振荡增长,由于水的存在,两者的变化步调不与荷载同步,这一点与弹性单相介质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规律不同,对于双面排水地基,靠近土层上下表面处应力振荡幅值较大,滞后时间较小;本文计算模型中假设压缩模量只随深度变化,不随时间变化,因此有效应力及变形振荡较大,而实际工程中,由于压缩模量随加载过程的顺延有增长趋势,故可以想像随时间增长,时间有效应力和变形的振荡幅度将减小。  相似文献   

19.
金厂箐金-铜矿床矿石及赋矿地层围岩均含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且以无形态者居多,镜下可见他们与黄铁矿等载金矿物相共生或伴生。通过对不同类型岩矿石样品有机碳含量与金含量及其相关性分析发现:蚀变地层有机碳含量与金含量较低,未蚀变地层高于蚀变地层,又以矿石中的含量最高;而且矿石中两者的含量之间具同步变化规律,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有机质在矿床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由一金矿石中两者的正相关程度最好,所以有机质在金矿床的形成过程中所起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