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自流技术供水流量分配和冷却器压力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阐述了机组自流技术供水管网在理想状态时冷却器的进口压力和其顶部真空度的计算公式,推证了提出了冷却器的进口实际压力和其顶部实际真空度的一般公式、各个冷却器回路实际流量分配的数学模型,各个冷却器出口实验压力的数学模型和各个冷却器顶部实际真空度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气体喷射器的一维数学模型,利用理想气体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对在混合段拥塞现象的发生和其对喷射器喷射系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混合段发生拥塞现象之前,喷射系数随着工作流体进口压力的增加和出口压力的降低而增加,混合气体出口压力随着工作流体进口压力的增加和喷射系数的降低而增加;在发生拥塞现象之后,喷射系数与工作流体进口压力和混合气体出口压力的变化无关;混合段发生拥塞时喷射系数达到最大,此时喷射系数随工作流体进口压力的增加和混合气体出口压力的降低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优化燃气驱动压缩机组的工作性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利用效率模型结合国内某天然气储气库燃气往复式压缩机组的实际运行参数,通过选用适用于特定组分、压力及温度条件下的压缩因子解析式,建立完全由数学表达式组成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学分析,定量分析其对实际运行中燃气往复式压缩机组工作效率的影响程度。通过分析进出口气体压力、进口气体温度等参数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程度,论证了气体参数调节对提升压缩机性能的可行性,为燃气驱动压缩机工作性能的优化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4.
有固相析出的并流多效蒸发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了带有固相析出的并流多效蒸发系统优化设计数学模型,该模型以整个蒸发系统的年总费用(包括加热蒸汽年费用、真空系统年费以及蒸发器和各辅助设备的年折旧维修费用等)最小为优化目标,以生蒸汽压力、冷凝器真空度及各效有效传热温度差为决策变量,应用一种新算法-复合形法结合拉格朗日乘子法和矩阵法求最优解。算例表明,生蒸汽压力、冷凝器真空度对优化结果影响显著,按新模型优化设计比常规设计可节省费用10%左右。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间接蒸发冷却器换热效率,提出了将气-水雾化喷嘴应用于间接蒸发冷却器改进换热器表面水膜的均匀性,实验研究了扇形两相(气-水)喷嘴在不同空气压力和水压下的特性,测出了不同压力时喷嘴雾化角和气水质量流量值,得出了其变化规律,确定出了最佳的喷雾气水压力比和雾化角等参数.  相似文献   

6.
超超临界机组再热汽温高于过热汽温导致4级抽汽呈现温度高、压力低的特点,增设四号高加外置蒸汽冷却器可提升锅炉最终给水温度,减少1级抽汽,提升机组热效率.建立660 MW超超临界机组回热系统模型,分析不同运行工况下外置蒸汽冷却器对机组热效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机组设计工况和电厂实际工况下增设外置蒸汽冷却器分别可以提高锅炉最...  相似文献   

7.
氢氧化钠水溶液多效蒸发调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某厂氢氧化钠水诂效并流蒸发过程的基础,对生蒸汽压力和末效蒸发器真空度对蒸发费用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计算,以蒸发总费用为目标,以两个压力为决策变量建立了多效蒸发过程的优化目标函数,用BFGS法求得了其最优解,得出了最佳的生蒸汽压力和末效真空度,按此结果进行操作,该厂蒸发工段每年可节省总费用28万元。  相似文献   

8.
真空膜蒸馏法分离低浓度乙醇水溶液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真空膜蒸馏的方法,对低浓度乙醇-水溶液的分离进行了试验研究,实验在中空纤维膜器中进行.实验表明:过程的操作参数对分离效率有较大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进口温度、料液流量、浓度和真空度的增加,膜通量将增加;分离因子随进口温度和真空度增加而减少,料液流量增加导致分离因子升高,浓度的变化对分离因子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建立了考虑表皮和井筒储存影响的圆形封闭油气藏试井数学模型,并推导出其压力表达式,用于现场实际分析,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莴苣为原料,通过试验探讨了在热风真空组合干燥条件下,热风温度、中间转换点含水率、切片厚度和真空度等因素对莴苣组合干燥过程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分析了热风温度、中间转换点含水率、切片厚度及真空度与莴苣复水比、干燥时间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其回归数学模型;并利用多目标非线性优化分析法对干燥工艺进行了综合优化,获得了莴苣组合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热风温度50℃,中间转换点含水率(w.b.)40%,切片厚度5mm,真空度20kPa.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利用微软开发的ExcelXP应用软件计算换热器的方法。该方法可快速、反复、精确计算冷却器各结构参数,分析各参数对冷却器性能的影响。采用经验公式并根据EGR冷却器的自身特点,为YC4112ZLQ增压中冷柴油机设计了EGR冷却器,并进行了流阻校核计算。给出多个实用的计算公式和该柴油机EGR冷却器的主要结构参数:热面积S=0.196m2、换热管管长L=0.55m,管径r=7mm及其排列形式等。  相似文献   

12.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不同来流条件下燕尾形挑坎近端水流挑射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挑坎前的断面平均流速、断面水深对近端水流挑射特性的影响,获得了近端水流挑射特性,尤其是近端水流出射角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燕尾坎近端水流出射角随断面流速降低而减小;随出出挑断面水深增加而减小。并由上述影响因素,分析了出口断面佛汝德数改变对内缘水流出射角的影响,得到了计算燕尾坎内缘水流出射角的经验公式,依据计算的水流出射角,采用自由抛体空中运动原理得出的内缘抛距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为燕尾形挑坎的工程应用和下游水垫消能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管路结构及其水力学分析为基础,建立了反渗透系统中各膜容器进水管路压降的数学模型,进而分析了进水方式、进水流量、管径及管长等因素对容器进水压力的影响.通过正交分析明确了进水方式是影响各容器间进水压力差值的显著因素,并提出了反渗透系统最优管径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华北石炭二叠纪聚煤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区内众多煤矿皆受煤系底部奥陶系灰岩承压水威胁。针对当前煤矿巷道底板承压水突水评价方法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探索研究巷道底板承压水突水评价方法。现行评价方法岩梁法的理论计算前提主要包括:底板隔水层简化为两端固支梁;在岩梁弯矩最大处,底板隔水岩层承受的拉应力超过抗拉强度,岩层拉裂破坏;忽略孔隙水压力对岩石破坏的影响,计算隔水层厚度时抗拉强度取底板隔水层的平均值。事故数据及研究分析表明岩梁法计算假设存在不合理之处,与实际工况有较大偏差。基于对常见矩形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的分析,结合巷道实际工况,摒弃底板隔水岩层弯拉破坏模式,提出隔水岩层剪切破坏模式,建立巷道底板承压水突水破坏岩柱模型;基于所建立的岩柱模型,利用极限平衡理论,综合考虑孔隙水压力对岩石破坏的影响,推导底板隔水层承受最大水压的计算评价方法。结果表明:最大水压与隔水层厚度、隔水层平均容重、抗剪强度参数、孔隙水压力系数和巷道宽度直接相关,最大水压与隔水层厚度呈指数函数关系。文中所提评价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吻合,证明该方法合理有效。所提方法也能为地下工程其他专业领域类似的承压水突水问题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大型水轮发电机通风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浸湾电站发电机 SF250-48/12200的通风系统,建立了通风计算的网络模型;并应用函数风阻法,进行了实际通风计算,与是结果相比,计算结果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6.
根据注水实用计算理论,建立注水井节点系统分析数学模型,并以某注水井的实际生产资料为例计算注水井注入量和注入压力.注水井中实测值和计算值基本吻合,利用该模型可绘制注水井的动态曲线,确定目前条件下的注入量与注入压力,并可进行注水系统的参数优选和配注方案编制.  相似文献   

17.
长距离输水管线动态水力工况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理设计和优化管理长距离输水系统,提高长距离输水管线的安全可靠性.方法通过建立管线动态水力工况模拟系统,对管线各种运行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并将其结果应用到管线的安全调度和运行管理中.结果对管线进行动态水力工况模拟,可使管线运行时水压分布合理;运行条件改变或发生事故时水力工况能平稳过渡,实现管线各种工况的最优化运行,确保管线安全输水结论建立了动态水力工况模拟,可实现长距离输水的科学管理,保证输水系统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8.
真空排污管内多相流动阻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管道内阻力计算有利于优化设计排污系统中管径及动力设备,对提高黑水、污泥等非牛顿流管道输送的安全性、经济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分析真空管道内污水运动状态基础上,推导了排污管道内气体-非牛顿流体两相流动摩阻压降梯度计算的通用关系式.通过算例探讨了管道内阻力随气流量和输送黑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用水量均衡法确定腾发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腾发(ET)与蒸发(E)的基本概念,用水均衡原理推导了ET、E的计算公式,还根据土壤水动力学原理,推导了某些在野外难以测定的均衡要素的计算公式,并根据作者在田间的试验资料用所推公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实用,是野外确定腾发量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0.
热力学方法测量泵效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了热力学测量泵效率的方法,提供了几个准确可靠的效率计算公式,指出采用高精度的温度传感器组成自动化的测量系统,能够解决微小温差测量的难题,提高测量精度,从而促进这一方法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