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耸古木塔是世界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木建筑的典范。外部风荷载作用是影响古木塔结构安全的重要因素,人工植林可改变古木塔的风场环境,实现削减风荷载作用并缓解风致结构损伤的目的。本文开展了古木塔的风洞试验研究,验证了人工植林技术削减古木塔风荷载作用的可行性。以中国山西应县木塔为原型设计并制作了1:50的大比例刚性木塔模型,开展了在树木遮挡下木塔的风洞试验,考察了木塔的表面风压分布特征。同时,计算了不同树木高度,树木距木塔距离和树木布置宽度等条件下木塔的层间力与层倾覆弯矩,并分析了基底剪力与弯矩的减小率。试验结果表明,在遮挡高度范围内,人工植林可有效减小木塔表面风压。同时在高于遮挡范围的侧风面与背风面,树木也会一定程度地降低木塔表面风压。人工植林树木高度是影响木塔风荷载削减效果的关键条件,树木越高风荷载减小效果越好。分析表明,人工植林应选择高大乔木,并布置在距木塔较近的区域,且树木布置宽度应尽量宽。本文通过风洞试验验证了利用人工植林削弱高耸古木塔的风压与风荷载的可行性,提供了缓解高耸古木塔风荷载作用及风致损伤的新思路,可为高耸古木塔的结构保护提供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2.
北京先农坛的变迁及其保护规划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先农坛是北京南北中轴线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礼制建筑.在大量文献挖掘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北京先农坛的建置沿革及变迁情况,并从传统农耕文化以及重农的本源文化等方面阐述了保护北京先农坛的深远意义.最后从整体环境保护,建筑物保护,祭先农耕藉田仪式的保护,名树古木保护,天地神祗坛复原五个方面对北京先农坛的保护规划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奇葩--"中华巴洛克”建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近代建筑思潮中,存在着“中西建筑交融”的现象。哈尔滨作为颇具有殖民色彩的年轻城市,其近代建筑中有种独特的风格类型——“中华巴洛克”,这是基于中国传统建筑及欧洲巴洛克之上的一种近代折衷主义建筑类型,是“中西建筑交融”倾向的很好例证。哈尔滨城市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华巴洛克”建筑具有独特的发展机制及特征。本文着重探讨这一风格类型的发展机制,从总体布局和细部装饰等方面分析其风格特征,“中华巴洛克”建筑作为中西建筑文化碰撞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从较客观的角度对其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4.
概念隐喻不是语言的专利,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无处不在.建筑作为一个符号系统,要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人深层的思想和心理也必须利用许多的建筑隐喻.中外的建筑文化差异很大,但是基本的人性相同,所以建筑中所应用的基本概念隐喻也是相同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现了建筑与人体的隐喻关系.从语言中的隐喻理论入手,结合西方建筑心理学和生物学分析了建筑隐喻的必要性和建筑与人体隐喻的合理性,以及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人体隐喻.汉字、中医和风水是中华历史文化的代表,最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找到建筑与人体隐喻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5.
中华古建筑自古以来沿革了"以丽为美,以势为尚"的美学标准.建筑术语"飞动之美"的渊源,可追溯到诗经时代.无论是"雕梁画栋"式的高雅建筑艺术,还是"灰墙黛瓦"式的民间草根建筑艺术的文本翻译均遵循了忠实于汉语语言习惯的翻译方法.虽然中西文化存在差异,但应尽力表现汉语原有的深厚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古建筑木构件的无损检测,提出基于无损检测技术的木材密度和抗压强度的线性预测公式。运用超声波-针阻仪联合检测技术测量了12种木材不同纹理方向的超声波波速和抗压强度以及径向和斜向的阻抗比,拟合得到了预测公式中的回归系数,再将预测公式应用于对2种新木材和1种古木的密度和抗压强度的预测中。结果表明:木材超声波波速和阻抗比与其密度和抗压强度均呈正相关线性关系,而采用超声波-针阻仪联合检测技术时,通过多元回归方法得到线性关系的拟合优度有显著提升。对新、古木材密度进行预测时,仅采用针阻仪技术即可实现精确预测,其中对新木材的预测误差小于5%,对古木的预测误差小于1%;对新、古木材抗压强度进行预测时,采用单一的检测技术预测误差较大,而采用联合检测方法的预测效果较好,对新木材的预测误差小于5%,对古木的预测误差小于9%。试验验证了采用超声波-针阻仪联合检测技术对木材密度和抗压强度进行精确预测的可行性,成果可为古建筑木构件的健康监测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商品与质量》2013,(10):39-43,50,51,53,56
和文化书画家潘国泰,一九四八年出生,字一悟,号一悟斋主,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前院长、美术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徽派书画院副院长、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文化普及促进会理事、安徽绿色美学绿色文化学会副会长,黄宾虹画院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程咨询》2013,(11):78-79
本刊讯 中国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质量万里行启动仪式9月26日在中国记协举行,中国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质量万里行由中国经济导报社和中华建筑报社联合主办,两家中央级媒体长期关注我国重点建设工程进展,组织了大量优秀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90年代初,四川频频发掘出形态各异、年代久远的"阴沉木",这些古木有的长达30余米,重达70余吨,委实震撼人心。阴沉木实为炭化木,主要由于远古时期,原始森林中的树木遭受到  相似文献   

10.
从谁是中华故地上与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血缘和文化传承关系的最早居民,谁在中华远古史上最早拥有或传播了龙文化,创造了文字和历法等,论证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不是黄帝和炎帝,而是伏羲氏。  相似文献   

11.
从沿街立面、总体布局、细部符号几方面归纳了同光体建筑具有的特点,即沿街洋门脸、庭院保持中国传统、局部有中国的传统符号装饰,并阐述了西大街现存的历史建筑见证着中国传统建筑向西方古典建筑学习的历程,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塔是一种古老的佛教建筑,同时也是一座庞大的雕刻艺术宝库,通过对比泉州东西塔与福清瑞云塔雕刻题材以及排列方式的差异,反映了佛塔在2 0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由高不可攀的宗教建筑,演变成具有儒、释、道以及民间传统观念的多功能建筑,体现出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世俗化趋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归纳了应县木塔测绘时各个组工作的简况及工作内容,记述了参加应县木塔测绘工作的师生概况及本次工作的纪要。  相似文献   

14.
用预测古旧建筑物变形的回归分析法和时间序列法的数学模型对虎丘塔第7层变形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数据具有趋势性和周期性,并按此分别建立了虎丘塔变形的预测模型,利用模型计算结果对虎丘塔第7层进行了形变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5.
西安小雁塔抗震能力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西安小雁塔的结构特点,讨论了中国砖石古塔的抗震机理,探讨了砖石古塔的动力特性,依据现代地震工程理论对小雁塔的抗地震能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可作为有关部门古建保护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建筑理论的研究中,有许多不同的切入点,对于一些富有个性的建筑,可以通过构成体系来理解.这些个性建筑师们不仅将构成体系作为建筑造型的基础,同时,也作为一种思想表达的媒介.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3个方面出发,探讨他们在西方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眉县净光寺塔纠偏工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探讨保护古塔建筑的有效途径,在勘察及揭露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成孔-软化”方法对陕西眉县净光寺塔实施了纠偏扶正,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其倾斜矫正量达61%。对形体较大的古塔实施纠偏国内尚不多见,净光寺塔的纠偏扶正为我国古塔的保护工作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法门寺合十舍利塔震后裂缝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工程是"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在建的陕西省重点工程,通过对该工程在汶川地震后的震害调研、地震现场考察,收集了大量有关该建筑结构震害资料,介绍了受汶川地震影响的法门寺合十舍利塔的震害情况,对裂缝产生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并根据具体破坏特征提出表面封闭、表面扩大封闭、压力灌浆、补强钢带等相应处理(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安徽近代建筑文化背景及其价值 ,对安徽近代建筑进行了分类研究 ,认为安徽近代建筑主要有五种类型 :洋务运行影响下的近代建筑、近代转型中的传统建筑、安徽近代西方建筑、近代产业建筑和日据时期建筑。文章对此分别加以了评述  相似文献   

20.
结合建筑风格发展的过程,简要论述新中式建筑出现和发展的必然性,以及分析新中式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用西方建筑发展的过程来阐述传统中式建筑与新中式的关系,解析传统中式元素在现代建筑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同时对新中式建筑艺术形态做一简要分析.最后通过实践项目尝试对新中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