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传统聚落综合品质提升是解决保护与利用矛盾的关键,对于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歙县23个古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徽州传统聚落综合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传统聚落综合品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作为综合评价目标层的生态支撑、历史文化保护、设施配套、经济发展得分分别为4.15、3.99、3.17、2.65,反映经济发展已成为制约徽州传统聚落综合品质提升的瓶颈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历史文化保护、设施配套与综合品质显著相关,已成为徽州传统聚落综合品质提升的主导因子;依据象限分析将23个古村落划分为三类,其中综合品质中等的古村落占73.91%,是提高徽州传统聚落综合品质整体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徽州古村落,诞生在特定的自然、历史、人文背景下,有着强烈的个性和规律,吸引着各界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它的形态、生成以及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徽州建筑与水、火的密切关系,寻出徽州建筑和聚落发展形成的某些规律.水,是徽州聚落选址的重要依据,火,促成了传统的徽州马头墙式建筑的形成.可以说水,改变了徽州村落的结构.火,改变了徽州原有的建筑形式.水与火,成就了徽州聚落与建筑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3.
徽州传统聚落文化生活景观保护研究 ——以宏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传统聚落文化景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色景观和重要旅游休闲的体验景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加快,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对象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威胁。从文化景观的另一属性——生活性的视角,以徽州典型传统聚落为例,梳理了宏村的文化生活景观构成要素,分析当前宏村文化生活景观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对文化生活景观保护的思考,以期指导徽州传统聚落文化生活景观的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4.
徽州古道作为徽州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对徽州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形成、发展、传播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梳理、古籍查阅、实地调研等方法,采用β指数、γ指数、可达性指数等分析技术,对徽州古道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徽州古道形成时间较长、类型多样、数量较多且分布范围广泛;其空间上多分布于地形平坦地带,但密度分布不均匀;古道空间网络结构的连接度较好、可达性呈现分层特征;徽州古道对沿线聚落的分布、发展等都有重要影响。徽州古道的空间网络特征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当地古代社会发展脉络,而且对徽州历史文化资源整体性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饮食民俗是生活民俗之一。由于受经济、政治、地域和气候、宗教信仰和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饮食民俗形成了特有的民族风格。中国的饮食民俗主要分为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宗教食俗三大类。徽州的饮食民俗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晋中、徽州传统民居聚落的比较,着重分析了社会及文化因素对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组成及布局的影响,以期对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的规律从文化层面给予恰当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氛围"是介于主客体之间的空间感受,是"人"与"景"之间最独特的联系;"空间"是氛围存在的载体。在对"氛围"概念详细解读的基础上,结合情感设计,从空间氛围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的空间形式与情感氛围,总结了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的空间氛围特征与类型,对未来徽州乡村景观设计及品质提升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尤溪县桂峰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根据实地调研,认为该聚落古民居主要有4大形态特征:因山就水,凸显山地聚落特色;观形择吉,注重“宜居”营造;循“礼”而又“逾矩”,浸润儒家思想;多元共融,展现八闽建筑文化。该聚落民居形态特征及其结合地形、节约用地、考虑气候条件、就地取材、注重环境生态与景观塑造等经验,将给予今天低碳建筑、环保生活以及城镇建设和历史遗产保护以借鉴。  相似文献   

9.
从徽州古民居“中堂”样式的形制结构、装饰审美及教化功能等方面入手,综合分析了徽州古民居“中堂”样式的审美意蕴及价值功能.徽州古民居“中堂”装饰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10.
从农村低压电网中存在的问题浅析电网改造与节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低压电网是面向用户的电网,由于低压负荷分布不均匀,供电半径大,用电的时间性、季节性强,有些配电网设施设备陈旧,网络受当地气候、地形等条件的影响,低压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低,电网损耗大。低压电网中现存的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提高低压电网运行的稳定性,降低电能的损耗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研究界定了乡土聚落的概念,并以新疆吐鲁番麻扎古村落为例,通过对气候环境特点与乡土聚落营造关系的解析,从村落、院落、建筑单体三个层面,对绿洲乡土聚落在回应气候环境特征方面所具有的营造策略与适应建设模式进行了总结,凝练归纳出"生土建材"、"平屋顶"、"高密度"、"窄巷道"、"深院落"、"爬山屋"、"过街楼"、"高架棚"、"花格窗"、"内向性院落"、"葡萄架庭院"、"通风墙"、"屋顶窗"、"葡萄晾房"、"土拱"、"转移生活方式"、"厚重的围护结构"、"半地下室"等具有普遍性的绿洲聚落营造模式18条.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我国城市通风道建设的有效性,从气候生态补偿空间、作用空间、空气引导通道3个方面总结基于局地环流的当代德国城市通风系统规划方法.通过斯图加特山地区域案例研究,分析德国城市通风道规划的工作程序,即信息采集、气候功能评估、指导方针与规划目标制定、措施概念明晰.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翔实的地理与气候数据信息,通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准确模拟静风条件下城市内部及周边的局地环流运行状况,实现城市通风道的定位、定量规划.  相似文献   

13.
针对山区陡坡桥墩的复杂受力特点,根据某陡坡双桩柱式桥墩的工程实际情况,利用ADINA有限元分析程序的模拟结果,分析了墩顶竖向荷载、坡顶荷载、桩径、桩柱混凝土强度等级、桩周(岩)土的弹性模量、桩间距等对双桩柱桥墩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前桩墩顶的沉降比后桩墩顶的大,且随着荷载的增加其差值也越来越大;但是在坡顶荷载作用下,前、后墩顶的沉降变化规律则相反;不论是在墩顶竖向荷载作用下,还是在坡顶荷载单独作用下,前桩柱墩顶的沉降增量总比后桩柱墩顶的要大。在一定的墩顶竖向荷载作用下,随着墩周(岩)土的弹性模量、桩径、桩柱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增加,双桩柱墩顶的沉降量都减少,且其减幅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
城市沥青道路路面下埋设了各种管道,因设计不妥,回填材料选用不严及施工不当等引起沥青路面网裂、下沉损坏.为减少、减轻这种病害,必须做好下封层设计施工和基层纵向边缘排水的设计;回填料的选用应严格按级配标准;回填施工必须科学合理,以保证填土及沥青层达到足够的压实度.通过技术控制和质量控制,做到“封”、“排”、“提”、“两严格”相结合,提高埋设管道路段沥青路面的完好率.  相似文献   

15.
中国路南石林喀斯特形成演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林喀斯喀斯特发育演化的一种极端形式,是以高大石柱和深切溶沟相相组合为特征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形。路南石林自早二叠世晚期以来,由于有利的地质,气候,水文条件的结合,先后经历了四期继承性的演化发育,形成了世界上演化历史悠久,形态最为丰富多样的石林啶斯特景观。  相似文献   

16.
以2014年SPOT5遥感数据为基础,采用核密度估计、热点识别等方法,分析涉县2014年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涉县的乡村聚落斑块呈现出"北密南疏,西密东疏,清漳河流域密度大,离县城越近密度越大"的分布格局,西北部为乡村聚落的核心区;高海拔地区虽然人口密度比较小、但是乡村聚落的密度却比较高,低海拔地区人口密度大,但是乡村聚落密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7.
复合地层中盾构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群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指导盾构施工方案的决策,选取合理的施工参数和必要的加固措施,研究了盾构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以深圳地铁2#线某区间隧道为背景,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不同地质条件盾构下穿建筑物进行模拟,研究建筑物沉降、变形特征.根据现场监测数据总结出盾构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规律,分析地质条件、基础类型等因素与建筑物变形的关系.研究表明,隧道左、右线分别通过建筑物时其基础的沉降值迅速增加,有明显的二次沉降规律;隧道两线与建筑物平面位置关系决定其对建筑物二次扰动的程度,正下方穿越比侧穿对建筑物的影响要大;盾构断面为软弱岩时引起的建筑物沉降较大,为硬岩时沉降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18.
从空气中的氧、二氧化碳、水汽、固体粒子含量以及大气压力、接受的太阳辐射、光照时数、所获得热量、 降水量等因素介绍了山地气候梯变效应的具体表现,分析了山地气候梯度效应对生态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从山地气候梯变效应的实际状况出发,通过分析山地气候资源的特点,指出人类应遵循生态系统、自然保护、景 观和谐、因地制宜等原则,挖掘山地气候旅游资源、多样化气候资源和气候“小生境”等气候资源,突显其特色,发 展异于平地的农业生产、旅游活动等,将有助于山地特色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中国过渡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气候特点,介绍了常用的制冷,采暖的技术措施,设备及其使用性能,并对常用设备的能耗指标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生态化理念下建造新农村住区的设计方案应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村庄人居环境体系.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科学研究,以关中地区农村住区为例,提出了生态化理念下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优化设计模式,并以典型村庄——西安市户县东韩村为例进行了符合该优化设计模式的实践,对于农村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