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污染物与泥沙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一方面,泥沙对污染物的吸附、解吸等行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泥沙吸附污染物质后,不仅改变了其表面形貌,而且泥沙自身的力学运动特性也发生了改变.因此,污染物吸附对泥沙运动特性影响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综述了国内外在泥沙颗粒污染后的表面特征和污染物对泥沙行为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动态,最后提出环境泥沙研究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1从微观尺度研究有机污染物在颗粒表面的吸附现象;2环境泥沙冲淤变形方面的研究;3新兴有机污染物对泥沙力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黄河泥沙对水中细菌吸附作用的规律,取黄河花园口段的浑水,以细菌总数为水污染指标,通过等温吸附的方法,初步探讨了泥砂粒径、泥沙浓度、细菌浓度、水的pH值、水的钙硬度对泥沙吸附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因素均影响黄河泥沙对细菌吸附力,泥沙的理化性质对吸附影响较大;pH值和钙硬度是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黄河多泥沙水体中存在的泥沙及其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给河流水环境质量评价带来了一系列特有的问题和困难.鉴于泥沙对水质评价的突出影响,为了完整地反映河流水环境质量状况,以及有效地区分由泥沙带来的自然污染与由污染物排放引起的人为污染,提出了黄河多泥沙水体水环境质量评价应遵循的基本思想方法.作为算例,应用该思想方法进行了黄河孟花段水环境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4.
泥沙污染水质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多数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泥沙和泥沙运动关系紧密,将水相和悬浮相污染作为一个整体,结合泥沙模型,引入泥沙污染物吸附量,底泥释放量及冲淤引起的释放增量等物理量,推导建立了泥沙污染水质模型,并运用吸附动力学,孔隙水扩散等模型,解决了泥沙吸附量和底泥的释放随时空变化的问题。模型较完整地考虑了泥沙输移、底泥冲刷及释放等过程对水质的影响。应用于汉阳四湖调水工程中,结果表明模型精度较高,能体现泥沙对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悬浮泥沙一直是黄河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黄河泥沙物理和数学模型的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通用模式和高精度的模式一直还未建立起来,因此现阶段提高定量的精度已经成为众多研究水体泥沙学者的研究目标.本文对黄河花园口段水体进行多角度偏振反射研究,通过大量实验挖掘不同泥沙浓度的黄河水体不同的偏振特征,为黄河水体悬浮泥沙的偏振定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河水沙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输沙量最大的高含沙河流,泥沙影响水体视觉感官,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和复氧条件。由于泥沙本身含有相当数量的黏土矿物和有机、无机胶体,可吸附种类繁多的污染物净化水体。泥沙又作为污染物和污染物的载体而对水环境造成污染。泥沙在水环境中的两面性,使水质参数的监测结果与含沙量成正比,高含沙水体的水污染,给水质参数的测定、水环境质量评价与管理带来许多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7.
黄河泥沙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河的诸多自然灾害均起因于泥沙。几千年的治黄史也是一部治沙史。不少学者和治黄管理者针对黄河泥沙的侵蚀与输移规律、黄河泥沙治理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不少认识和治理经验。进入21世纪,国家所确定的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战略目标对黄河治理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黄河所出现的诸如水沙过程变异、河道萎缩等新情况、新问题,使得黄河泥沙问题更为突出,迫切需要对黄河泥沙的许多重大基础问题和治理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研究。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的“三条黄河”工程建设,为黄河泥沙问题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科研条件平台。黄河泥沙的研究与治理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8.
以黄河泥沙对黄河流域煤矿开采造成的采煤塌陷地修复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和分析了黄河泥沙在黄河流域矿山生态修复中的作用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泥沙具有无毒无害、营养成分低的特性,黄河中下游沉积泥沙砂粒占比大部分高于60%,悬移质泥沙黏粉粒含量大部分高于35%,前者适宜作为充填材料对植物生长介质起支撑和辅助作用,后...  相似文献   

9.
在已有研究中,水体中污染物降解基本不考虑泥沙的影响,考虑河流泥沙自身特性研究天然河流细颗粒泥沙对水沙体系中污染物生物降解影响的报道还不多见。以粒径小于0.008 mm和0.02 mm 2个粒径组的天然河流细颗粒泥沙为试验材料,以经稀释的生活污水模拟天然污染水体,通过试验研究了水沙体系中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从含沙量、泥沙粒径等方面分析得出了河流细颗粒泥沙对污染物生物降解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沙体系中低浓度污染物的好氧生物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过程,但泥沙的存在对污染物的降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含沙体系中污染物降解速率大于不含沙体系中的降解速率,其降解速率常数随含沙量的增大而增大,半衰期则随含沙量的增大而缩短。此外,对细颗粒河流泥沙而言,泥沙粒径对水沙体系中污染物降解过程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河泥沙科学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沙问题是黄河难治的症结,本文系统回顾了黄河泥沙科学的新进展,其中包括水流泥沙运动、黄河水流挟沙力、高含沙水流运动、河床演变规律和减淤措施研究、泥沙数学模型、河工动庆模型试验研究等方面,并提出了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部分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物吸收净化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园林植物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不同植物种类 ,因其生态功能上的差异 ,使其环保作用有显著的不同。本试验通过人工熏气方法 ,研究测定了部分园林绿化树种对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氯气和氟化氢的吸收净化能力。结果表明 :绿化树种对大气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吸收净化能力 ,并依污染气体和树种的不同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文中通过对武烈河水环境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分析了水污染存在的问题。根据武烈河水环境保护要求,对武烈河干流进行纳污能力计算,制定武烈河入河污染总量控制方案,提出对武烈河水环境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水环境监测结果分析与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对台州城市核心区内河水环境状况恶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从控制污染源和修复水环境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了控制污染源、加强岸线管理等措施。并从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方面论述了进一步改善内河水环境的整治措施,主要包括增容、曝气增氧、生物治理、微生物治理、河水循环处理等技术。  相似文献   

14.
红外吸收光谱法是测定水体石油类污染物的较好方法,由于充分考虑了烷烃和芳香烃的共同影响,测定结果误差较小。用红外吸收光谱法测量水中油污的含量,可比性、灵敏度高,抗干扰性强,测量矿物油结果不受油品种类影响,具有较高的精度,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物质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针对频发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为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依据水体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基本方程进行合理简化和数学推导,得出用于鉴别环境危害有无、表征环境危害强弱、描述事故危害情况、估算事故危害区大小和危害期长短的风险评估模式,并利用工程软件MATLAB来实现污染水团的实时状态模拟.研究成果可以为环境风险管理以及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借鉴评价收入公平性的指标——基尼系数的概念,提出了惠州市区域间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案合理性的评估方法。使用基尼系数法分析了惠州市各县区人口、GDP、水资源量、环境容量等指标对分配的影响,绘制各影响因素与主要污染物的洛伦茨曲线,并根据洛伦茨曲线对分配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估;按照合理的基尼系数范围确定各县区主要污染物排污量的削减方案。结果表明:基于水资源量与环境容量的洛伦茨曲线反映了惠州市区域水污染情况日趋严峻,为污染物总量负荷分配及削减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污染带特征指标控制的秃尾河流域总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秃尾河作为黄河上游主要一级支流,是陕西省内重要的水源及纳污河段,故开展秃尾河总量控制研究对保护流域内水环境质量及维持西北、华北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以污染混合带长度与污染混合均匀断面水质质量浓度等污染带特征指标作为控制因子来进行污染控制总量确定的方法,并利用已率定验证合理的秃尾河二维水环境数学模型,分别对现状排污方案、区域环评规划排污方案及后续水环境研究专题报告专家推荐削减方案等3套不同方案进行水质模拟,通过对不同方案形成的污染带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根据秃尾河流域水质、水文同步监测数据率定秃尾河水环境数学模型,确定了二维模型参数,其中糙率R为0.029~0.033;COD的降解系数为0.10~0.14 d-1,氨氮降解系数为0.09~0.12 d-1,污染物横向扩散系数为0.88 m2/s.根据模型计算结果,确定专家推荐削减方案可满足控制条件,即基于污染带特征指标控制下的秃尾河流域控制排放总量分别为氨氮0.185 t/d,COD 1.25 t/d.  相似文献   

18.
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禾草灵酸以一定的浓度残留在环境中,蓝藻作为一种目前难以治理的微生物,对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农药残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蓝藻的爆发。本文以铜绿微囊藻为模式生物,研究了以环境浓度存在的禾草灵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蛋白、群体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禾草灵对铜绿微囊藻的毒理机制,为合理使用农药及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wave propagation, breaking, longshore current and the effect of wave on current structure in the near shore area with a mild bottom slope, the wave is considered to be an important dynamic factor for pollutant transportation in the coastal water. Numerical simulation shows that the pollutant will transfer along shore when the incident wave is at an angle to the shoreline. This phenomenon is very significant if the outfall is located in the surfzone. Therefore, in the design of sea outfall, to improve near shore environment, the water wave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hydrodynamic fac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