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新的挑战,教育主体的主导地位遭遇强势冲击,教育客体形象塑造“人设”化倾向突出,泛娱乐化媒体环境加剧思想政治教育阻力,“信息茧房”对大学生危害加深。在此背景下,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方面看,要通过塑造教育主体多维“人设”,提高教育主体媒介素养来巩固教育主体的主导地位;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方面看,要通过利用融媒体的强交互性拉近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利用融媒体的信息强整合性巩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方面看,要破解泛娱乐化思潮的挑战,打破“信息茧房”对大学生的束缚。  相似文献   

2.
“傅满洲”和“陈查理”是美国社会对华裔男性形象构建的两个极端刻板形象。邪恶的“傅满洲”是“黄祸论”的结果,而这一形象又强化了“黄祸论”的观点。这种极端的带有强烈种族歧的形象受到华人强烈的反感;随着美国社会现实的发展和改变,“陈查理”的形象逐渐替代了“傅满洲”,他聪明善良,温顺谦卑的个性不仅赢得了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也获得了许多华裔的认同,被认为是华裔形象的进步。但正是这种进步,让华裔美国人失去了对种族歧视的直接感受,主动以“陈查理”为导向去迎合并接受主流文化。这个“种族主义之爱”名义下的华裔形象更具文化同化的隐蔽性。《甘加丁之路》对这两个刻板形象进行了抨击,认为这两个形象都妨碍并束缚了华裔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接受西方文化的精华,认同自己的族裔属性才能构建起理想的华裔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自叙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忧郁感伤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挣扎于“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中,这个形象系列及其特征可概括为孤独者及其沉沦,零余者及其放逐,避世者及其逃亡。这些形象实际上记录了作者本人情绪的历史,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一种折射。  相似文献   

4.
英国著名诗人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一诗,选择历史人物忽必烈汗作为诗的题目,是有明确的意识导向的,他对忽必烈是敬畏的。诗句内的忽必烈的形象书写,引起人们不同的认识与评价。作品中的“他”是指诗人受到别人作品影响创作出来的“国王”形象。这样的“国王”形象,不应是指某个具体的“国王”,而是指代“国王”形象类别。对于国内一些学者研究成果的相关问题,本文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主持人形象特殊性的分析,提出主持人着装设计是整体形象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必须服从节目的需要,符合个人内在和外在因素,与时代、社会、场合及工作环境相配合,才能使主持人更好地成为沟通媒体与受众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央视《感动中国》节目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通过对十二届(2002—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基本资料的实证考察,镜像呈现获评人物的时代特征:性别形象均衡化、年龄形象年轻化、知识形象大众化、职业形象多样化、阶层形象草根化、事迹形象美德化的变化趋势。《感动中国》评选的成功经验也为转型期重建文化认同、加促社会阶层流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政府形象既是一种精神资源,又是一种能力资源,它是事关政府危机管理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共危机的发生,对政府形象建设提出了挑战,表现为:社会公众期待政府形象的理想性,危机处理结果的不确定性;在危机管理中,政府可以通过信息公开塑造诚信形象,通过指挥和组织危机的处理塑造服务形象,通过理性治理塑造责任形象。  相似文献   

8.
依据巴纳德对协同系统包含要素的界定,从团队认同和上层梯队行为整合两个层面就大学高层领导团队协同领导力展开剖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探讨了领导团队特征异质性对团队认同感和行为整合的影响,结果表明专业背景异质性对团队认同、行为整合作用的不显著,而接受教育环境的异质性对团队行为整合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以上结论,文章从我国大学组织选拔人才机制、传统文化背景、创新和创造力激发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不断深入,高校必须尽快适应世界,应对多变的环境和克服对变化的不适。为此.加强团队学习.对高校进行学习型组织的改造已成为当前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通过运用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分析高校建立学习型大学的必要性的基础上,论述了学习型大学的内涵和核心.摸索出了学习型大学建设的有效途径、方法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对高校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实现自身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优美形象的悲剧意蕴--《史记》张良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中的张良形象具有“战略家中的优美”的美学特征,而这一形象在张良整个生命历程中则具有短暂性——此前,他是一个抗暴复仇的悲剧英雄,此后,他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悲剧小人物,他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战略家出现只是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短暂崩溃时期的短短几年时间。从而可以看出《史记》广泛而深刻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性形成,有创作主体自身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形象传播过程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者和管理者要充分调动全体江西人民作为传播主体的积极性,利用各种传播方式,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采取不同传播策略,改变受众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代华裔美国作家在世界文坛声誉日隆。汤亭亭是代表作家之一。她的《女勇士》展示了生活在异域的华人双重身份的复杂性和面,临的困境,也透露出华裔作家创作的共性特征:其创作既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想象和改写了中国文化,使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变异为带有社会集体想象的“他者”。  相似文献   

13.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实现党对高校领导的重要环节。做好医学院校基层党组织形象建构工作有利于打造"学习型"和"服务型"党组织,有助于广大师生提高凝聚力,建立积极的情感认同,对丰富党建工作方法、拓展党建工作渠道起到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以新时代背景下的医学院校党建为主题,以形象建构为切入点,采用案例分析法,提出了医学院校基层党组织形象建构的特点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奥运场馆形象创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历届奥运会体育建筑中成功作品的分析,从形象与环境、形象与功能、形象与结构技术三个方面,阐述奥运场馆形象创作中的深层理性内涵、理念与手法,探索奥运场馆形象创作的新趋势。联系实际,阐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的设计与建设应在深刻认识奥运建筑内在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实际情况和体育建筑发展趋势进行富于个性的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15.
高校形象是指高校的关系者对高校所持的看法和观念,它由学校的外表要素、体制要素和人的要素等多方面构成,导入CI战略,并通过人际传递、大众传递和自我传递等多种途径,全面树立高校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将张爱玲的小说置于整个现代文学的流程中予以考察,可发现张爱玲小说的主要意义在于摒除传统及五四以来女性生存的某种话语遮蔽,明示了女性残酷的实存处境,实现了文本经验和自我经验的融合,并试图以此为契机实施自审的努力。以“黄金”与“情欲”为切入点的发掘让她陷入了一种与历史合谋的悖谬之中;同时,主体精神的自恋与自悯,对传统文化的过于认同与亲和,让创作主体与女性形象无法走向与绝望的抗争,而是上演了逃避自由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走向主体间性的高校德育--高校交往德育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论述了德育即交往的德育本质观基础上 ,针对忽视学生主体性的“主—客”两极的高校工具性德育模式 ,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重新审视与反思高校德育工作 ,尝试提出了主体间性的高校交往德育模式 ,并分析了模式的四个特征 :德育交往行为在于主体间性的生成、主体具有多极性、主体之间双向建构、德育交往行为的核心要求是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动画形象创作与本土文化传承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动画能够占据中国市场,原因在于中国动画缺少民族特色的动画形象品牌.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国人特有的人文情怀和人格精神,是创作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形象的文化土壤和重要源泉.应加强对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19.
Z世代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就业群体主力军。当前不少Z世代大学毕业生不再遵循“一毕业就工作”的传统观念,而是以继续备考工作岗位、深造学习、旅行、支教或创业考察等形式延缓就业,“慢就业”现象比较突出。Z世代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既有经济社会层面的因素,也有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还有Z世代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原因。纾解Z世代大学毕业生的“慢就业”难题,需要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及家长各方与高等院校建立起联动机制,形成破解“慢就业”现象的外部合力,更需要Z世代大学毕业生主动转变观念,提升综合素质,强化自我角色认同,从根本上突破“慢就业”阻滞,迈开步伐,实现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已成为我国居民消费的新热点。借鉴旅游地形象系统设计模式———TDIS(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 System)理论,以福建省著名的旅游地武夷山为例,在地方性资源、旅游市场及受众感知分析的基础上,对武夷山乡村休闲旅游地形象从“人—地感知”和“人—人感知”2个方面进行形象建设,旨在进一步提高武夷山乡村休闲旅游地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