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综述了热障涂层研究及应用中的几种热喷涂技术,包括火焰喷涂、爆炸喷涂和等离子喷涂,介绍了上述几种制备技术的原理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认为爆炸喷涂工艺、溶液注入等离子喷涂工艺在新型热障涂层制备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激光制备陶瓷热障涂层的研究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激光制备陶瓷热障涂层的研究和发展状况 .激光制备陶瓷热障涂层包括激光重熔和激光熔覆两种方法 .激光重熔等离子喷涂热障涂层可获得等离子喷涂涂层所不具备的外延生长致密的柱状晶组织 ,提高涂层应变容限及热震性能 .激光熔覆可获得自动分层的梯度热障涂层成分及柱状晶组织 ,改善涂层的高温氧化及热震性能 .通过激光工艺参数的优化及涂层体系成分及性能的合理设计 ,可获得优于等离子喷涂 ,接近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的热障涂层性能  相似文献   

3.
碳纤维增强氧化锆热障烧蚀复合厚涂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APS)技术,在TC4基体上制备出一种类似"钢筋混凝土"结构碳纤维增强的氧化锆热障烧蚀复合厚涂层,并用等离子火炬对涂层进行模拟烧蚀隔热试验,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EDS)等测试方法对涂层烧蚀前后的表面形貌、纤维状态进行了观察,对部分结构、成分进行了确定。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纤维增强的复合涂层可制得的厚度要远大于传统的复合涂层,其烧蚀隔热作用也较传统热障涂层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等离子喷涂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等离子喷涂技术是一项应用极广的热喷涂技术,占喷涂工艺的40%以上.综合国内外相关报导阐述了等离子喷涂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着重论述了等离子涂层在耐磨、隔热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并就等离子喷涂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等离子喷涂基于热源高温特性可以制备几乎所有材料的涂层,包括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所涉及的陶瓷、金属合金、金属陶瓷等.基于熔融依次沉积的特点,等离子涂层呈现层状结构,涂层内存在气孔.层间有限的结合不仅降低了涂层的电导率,而且增加了孔隙的贯通性.低的电导率将增加欧姆极化,而低的孔隙率又将引起浓度极化.因此,控制制备工艺控制涂层组织结构是等离子喷涂有效制备电解质、阴极、阳极等SOFC功能结构层的基础.综述了等离子喷涂陶瓷涂层的结构特征,讨论了在SOFC制造中的应用特点与潜力.  相似文献   

6.
针对火箭弹飞行中尾翼遭受气动加热损伤而造成飞行失效的问题,通过分析其尾翼结构特征,设计了适应尾翼工况的热障涂层结构和等离子喷涂制备方法,分析了预处理对热障涂层与基体结合力的影响,以及等离子喷涂工艺参数对热障涂层沉积率的影响,并进行了热障涂层静态和动态测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热障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由10MPa提高至20MPa,风洞试验中,热障涂层可以在1 800℃高温和20s时间内,克服气动热而不产生剥落.  相似文献   

7.
等离子喷涂梯度涂层的显微组织结构和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低散热发动机主要部件铝活塞顶部制备热障涂层的需要,用等离子喷涂法在铝基体上制备出梯度涂层,对其性能与显微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抗热震实验结果表明,梯度涂层具有较高的结合强度.金相显微观测结果表明,梯度热障层结构致密,由基体至涂层表面。形成5种无宏观结合界面的成分呈梯度变化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8.
热障涂层在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上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由于热端部件工作温度很高 ,它的抗高温氧化性显得十分重要。通过 90 0℃恒温静态氧化试验和循环氧化试验 ,对用空气等离子喷涂方法制备的热障涂层试样进行了抗氧性能测试 ,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 ,此热障涂层系统在 90 0℃的抗氧化性能良好 ;为保持良好的抗氧化性能 ,防止涂层剥落 ,热循环次数不能超过 90次 ;静态氧化曲线基本遵循抛物线规律。此外 ,影响热障涂层的因素有热应力、残余应力、ZrO2 相变以及热腐蚀等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了纳米氧化锆功能梯度热障涂层,运用XRD、SEM等手段分析了粉末与涂层的组织结构和相组成.结果表明,喷涂前后,粉末相成分未发生变化,仍然是四方相和立方相组成的混合体;表面陶瓷层和次表层的孔隙率分别为8.2%和5.15%;涂层的晶粒主要分布在20nm~120nm之间,晶粒发育良好,涂层结合强度约为23.4MPa.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制备羟基磷灰石(HA)复合涂层,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羟基磷灰石粉末,对制备的超细粉末加入PVA溶液充分搅拌、干燥、研磨和过筛,制备出微米级、近似球状的、在等离子送粉器中容易流动的羟基磷灰石粉末.利用等离子喷涂和电弧喷涂的复合喷涂方法制备出羟基磷灰石不锈钢复合涂层和氧化铝不锈钢复合涂层,并通过扫描电镜分析了涂层的组织形态.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粉末比重很轻,不易进入等离子弧中心而被融化,等离子弧将羟基磷灰石粉末加热并载入电弧喷涂气流中,由不锈钢雾化液滴一并打在基体上形成复合涂层.对于氧化铝/不锈钢涂层和复合涂层,2种粒子虽然分布不均匀,但却获得了良好的冶金结合.  相似文献   

11.
以石墨纤维为导热填料、二甲基硅油为基体,通过简单混磨制备了一系列石墨纤维/硅油导热膏。通过石墨纤维表面镀银处理、加入硅烷偶联剂KH570等改善导热膏的性能。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手段,对镀银石墨纤维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导热膏的导热系数随着石墨纤维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最高达到1.21 W·(m·K)~(-1);加入硅烷偶联剂KH570可以有效提高导热膏的导热性能,加入量为石墨纤维的2.5%~3%(质量分数)时最好;石墨纤维经过镀银化处理之后,导热系数进一步提高到1.54 W·(m·K)~(-1)。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细介绍了Fanger教授的热舒适方程和舒适图、PMV、PPD等热舒适评价指标及其在服装舒适性评价方面的实际应用,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穿着不同服装时的热舒适性提供可靠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3.
将复合材料学科中本构预测方法引入建筑材料,通过对复合保温板基本单元模型进行假设,应用所假设的两种基本单元模型,结合热传导的理论给出了相应的预测公式,对保温板的保温性能进行了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保温板实际保温性能进行对比,验证了假设模型的准确性.对于不同种类复合保温板的预设计、性能预测和导热机理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热界面材料应用于晶闸管换流阀上,能够增强其在高压直流输电整流电流时的散热能力,从而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稳定。在大功率晶闸管水冷散热器热阻流阻测试平台上测试了几种典型的热界面材料的系统有效热阻,探究了压装压力、冷却水流量、加热功率以及材料自身特性对系统有效热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当前实验条件下,系统有效热阻随压装压力和冷却水流量的增大而减小,随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增大;热界面材料对系统有效热阻降低的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低熔点合金导热膏石墨烯导热膏TC-5625导热膏空气层铟箔;受压变形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热界面材料应用于晶闸管换流阀时系统有效热阻更低。  相似文献   

15.
正确选择余热发电工程热力系统是节能工程的,必须进行多个方案比较研究,选取最优方案,并在方案中积极科学地采用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和物两方面分析了影响热控保护系统的相关因素,详细解释了提到的每种因素。对不合理的内容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和途径,并对热控保护系统可靠性改进和优化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巷道火灾燃烧过程热动力与热阻力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全尺寸非稳定流巷道火灾试验数据为依据,应用一维可压缩非稳定流理论分析了燃烧区热动力与热阻力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研究表明:在近水平或水平巷道的火灾中,除了膨胀热阻力和黏性热阻力以外,还存在着垂直于流动方向的横向浮升阻力;在试验条件下,膨胀热阻力占30%~35%,黏性热阻力占20%~30%,横向浮升阻力占35%~55%.无论平巷或斜巷的燃烧,燃烧区的热动力势是最强的,其变化梯度为3~6Pa/m,压力最低点(吸点)位于燃烧区的出口;热动力的概念把巷道一般流动损失、火区流动损失和火风压完全统一起来了,解决了实际巷道火灾燃烧区热力计算的困难,使火灾时期的风网解算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中小型燃气热水锅炉的热效率的测试方法,包括正平衡和反平衡法。  相似文献   

19.
非均匀环境下人体热舒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均匀环境热舒适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从非均匀环境下的局部热感觉、局部热感觉对整体热感觉的影响、生理参数用于热舒适分析与评价、非均匀热环境热舒适评价方法四个方面对非均匀环境的热舒适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火力发电系统是复杂的能量转化系统,包括众多的子系统和热力设备,局部的计算与分析无法对系统整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而系统整体多参数、强耦合、非线性等特点为全面计算及定量分析等工作增加了困难。运用过程系统工程的理论及模拟方法,以某200 MW热电联产机组热力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多循环嵌套的复杂系统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建模前使用合理的系统结构分析方法可有效提高大型复杂系统的计算效率和模拟精度,通过系统模型的构建与模拟计算,对系统整体综合状态评估以及系统局部关键参数的判断与预测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