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如何去库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五种办法:一是让农民市民化(或让农民进城来消化当前过多的商品住宅);二是鼓励投资者购买住房来出租,这样既可消化城市住房的库存,又可解决当前我国住房租赁市场不发达的问题;三是要求房地产企业改变住房销售模式,降低住房销售价格;四是提高房地产业的企业集中度,实现住房市场规模效应;五是取消过时房地产市场的行政性限制政策等。为此,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去库存"任务,应按照"谁投资、谁负责"的市场经济原则,建立由房地产企业、政府、购房者共同承担"库存消化成本"的分担机制,加快深化户籍和住房制度改革,强化消费和供给端引导,扩大有效需求,分流转化部分供给,推动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现行住房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对于住房这一具有保障性的公共物品,不能完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其资源配置和有效供给的观点。认为政府有责任建立和完善住房供给体系,当市场不能满足低收入人群的基本住房需求时,政府应当为他们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  相似文献   

3.
供求关系是影响住房公积金市场良性发展的关键.深入分析了住房公积金市场的有效供求关系,找出影响住房公积金有效供给和需求的关键因素,同时从供求变化强度的角度,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市场供求变化的监测模型,并以上海市为例,实证分析了上海市住房公积金市场的供求均衡状态,监测结果与上海市住房公积金市场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说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公开数据,考虑地域差异,利用Logit模型关于我国城镇居民住房租购行为倾向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方式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男性,女性购买住房的倾向更大;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年限和居住时间越长,选择购买住房的倾向越大;家庭规模越大、未成年子女数越少、改善住房条件需求越强烈、对生活幸福度要求越高,选择购买住房的倾向越大;本地户口居民选择购买住房的倾向更大,以上影响在不同区域间存在一定差异。最后提出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考虑区域差异稳步推进租购并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欧美公共住房制度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欧美国家为保障中低收入群体住房权利实行多年的公共住房制度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战后欧美均不约而同实行相当程度的公共住房制度,不同之处是欧洲国家对住房市场的干预较为直接、全面和深入,而美国则采用税收、信贷的形式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实践证明均行之有效。对我国现阶段住区规划与政策的启示是:住房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政府不应完全放任市场调节;我国应建立具自己的公共住房制度,改变目前过于依赖市场解决住房供应现状;土地供应模式和开发商为主体的住房生产模式必须改变;采取包括政府直接投资、鼓励社会参与和规划调控等多种方式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权利。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的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均非常重视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在此背景下,商品住房应当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定义、二者的属性分析、二者从需求和供给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的分析,提出了商品住房市场相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定位,以供参考和商榷.  相似文献   

7.
健全住房租赁市场监管体系,规范租赁市场秩序是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监管缺位,乱象频发,市场规范性亟待提升。发达国家和地区住房租赁市场已有数百年历史,分析其在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从立法、租金、租赁关系、租赁机构四个方面对住房租赁市场监管的国际经验进行剖析归纳,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对于完善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制度体系,落实住房租赁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政府各级相关部门对政府住房资金管理严格、高效,较好地保障了政府人员的住房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房价也逐渐攀高,过高的房价使人民群众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为此,国家住房保障制度不断深化改革,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与此同时,政府人员对自有住房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对住房资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如何应对这种需求,需要对政府有限的住房资金管理进一步科学化、高效化,更加充分发挥其效能。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和住宅消费需求的增加,房地产中介在住房二级市场中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明显,规范其市场行为也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0.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 ,要从体制、机制和政策上创造条件 ,努力增加有效需求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他提出要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大力开拓城乡市场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要积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增加居民购买力 ;完善消费政策 ,拓展消费领域 ;改革和健全消费体制 ,积极培育住房等新消费热点 ;改善消费环境 ,下大力气开拓城乡市场。——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努力为增加有效需求创造体制条件。一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 ,健全企业投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二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  相似文献   

11.
住宅市场供需价格差异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指出当前房屋供需价格差异原因在于开发商、购房者、政府三方利益的不均衡;为解决矛盾,开发商应进行销售定闰并努力降低成本,购房者应明确同购房效用,政府应统一制定住宅性能评定指标体系,完善房地产市场。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住宅市场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城市化进程对我国住宅市场需求总量的影响,构建住宅市场需求总量模型.方法采用时间序列和相关分析两种方法对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根据附加需求和短缺需求确定住宅市场需求总量.结果得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结果,并测算得出相应的住宅市场需求总量.结论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预计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将达到49.5%.根据附加需求和短缺需求构建的住宅市场需求总量模型,可以确定特定时间区段的住宅市场需求总量。进而为科学、合理地进行住宅投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准理性预期特性,从供给和需求分析人手,建立了商品住宅价格的预期模型.采用Eviews软件对武汉市商品住宅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准确性,分析结果表明:适应性预期在消费者的价格预期中占据主导地位,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先前的价格走势对未来进行预测,尤其是前期住房价格的涨跌幅度大小及持续时间长短对消费者的影响效果明显,市场理性程度不足,从而导致价格脱离实际,波动性增强;其次,预防通货膨胀和追逐资本利得的需求叠加,导致房地产市场中的投资性需求旺盛,对房价的推动作用高于土地价格水平、金融信贷供给量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重庆市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政府直辖市,同时作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枢纽,准确地把握重庆市的住宅市场发展方向,对于中国“西部大开发”和重庆市的顺利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购买和租赁构成了我国城市商品住房市场的两大基本需求。当住房价格或家庭收入发生变化时,消费者对住房的购买或租赁选择做出变化的概率会产生变动,这对于分析家庭住房消费的倾向、把握市场需求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江苏南通市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统计进行实证分析,居民购租选择价格弹性、房价租金比弹性的绝对值都大于收入弹性绝对值,因此,政府应稳定住房价格并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房地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越来越显著,然而,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及人均收入的增加等,本文根据近年来深圳房地产的发展态势,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居住水平、购房能力及房价收入比等方面与国内外城市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存量市场、控制增量市场、发展租赁市场等步骤,以推动深圳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商品房房价增长时期,需求各影响因素与需求量间的数量关系.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软件,分析了各变量和需求函数间的数量关系,以及各因素的重要关系,获得了房价增长时期商品房需求函数模型.并利用经济性、误差、拟合优度和显著性等检验方法对其进行了验证,其结果符合经济规律和各种检验.  相似文献   

18.
随着阜新市经济转型的深入推进,住宅市场也随之火爆.笔者采用阜新市1996年~2005年的10年统计经济数据,在全面对阜新市住宅市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居民对几种住宅面积的需求,并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住宅需求进行了预测,针对当前现状并对阜新市住宅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以期望为阜新市房地产业的健康合理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购买和租赁是居民实现住房消费的两种主要手段。目前杭州住房市场的显著特征是购房需求过旺而租赁需求相对不足,居民住房租购选择偏好于购房。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住房租购选择的影响因素比西方国家更为复杂。通过对杭州市居民住房租购偏好的分析,得到影响杭州居民租购偏好的主要因素为心理因素、权利因素和租赁市场的完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