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7-11-19,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深圳大学协办的国际太赫兹研讨会在深圳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和俄罗斯等太赫兹研究领域的20多位顶尖科学家,围绕太赫兹发射、检测和应用等重大问题,举行最新成果研讨,前瞻太赫兹科学与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前景.这是迄今为止我国举行的太赫兹研究水平最高的国际会议.  相似文献   

2.
实时连续波太赫兹成像在邮件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光泵太赫兹激光器和124×124热释电列阵相机,对邮件包装材料中的样品进行太赫兹实时成像研究,获得普通包装材料在太赫兹波段的透射特性,以及样品在各种材料中1.63 THz实时图像,该研究为THz成像技术在邮件检测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随着太赫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太赫兹辐射源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文对近年来常见的基于电子学的太赫兹辐射源进行综述,包括基于新型慢波结构真空电子器件的仿真设计与实验结果、基于电子回旋谐振脉塞的太赫兹辐射源和基于史密斯-帕塞尔效应的太赫兹辐射源的国内外研究近况,以及基于类等离子体光子晶体的太赫兹辐射源和固态太赫兹辐射源.对太赫兹辐射源在无线通信、成像探测、光谱探测和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光泵THz激光器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太赫兹辐射产生的各种方法及其特点,分析了国内外光泵太赫兹激光器的发展及研究现状,指出在实际应用中光泵太赫兹激光器具有效率高、覆盖频率宽、输出功率高等优点,是目前可实用化的THz激光辐射源.另外,还介绍了光泵太赫兹激光器在成像、探测、医疗诊断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及其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太赫兹技术在许多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但高灵敏度的太赫兹探测和调制器件的缺乏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尤其是具备超快响应特性的太赫兹波调制器件更为缺乏。文中通过仿真模拟对基于二氧化钒(VO2)薄膜和超材料相结合的光激发快速主动式太赫兹波调制材料进行研究,发现通过改变二氧化钒薄膜厚度可以优化调制深度,改变材料周期结构参数可以改变太赫兹调制频率。这些结果为快速主动式太赫兹波调制器件的设计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THz波在非均匀等离子体层中传播的FDT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对抗等离子体隐身目标,采用Z变换时域有限差分法,结合实际情况,选取等离子体中电子密度分布为双曲函数分布,对不同太赫兹频率、不同电子碰撞频率下太赫兹波在非均匀等离子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了数值研究.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对太赫兹波没有吸收效应,说明太赫兹波能有效穿透等离子体层.  相似文献   

7.
太赫兹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新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赫兹科学技术是当前受到极大重视的交叉学科前沿,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诱人的机遇。该文阐述了太赫兹波的优越特性及其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医学、天文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重要学术和应用价值,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反恐和新一代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介绍了世界太赫兹科技及其产业化发展情况,说明现代科技发展和应用的迫切需求使得该领域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迅猛,也使太赫兹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和产业化同步进行、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8.
利用刀口法在透射式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中对脉冲太赫兹波的光束轮廓和能量的轴向分布进行测量.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可以获得太赫兹脉冲的频率分布.实验结果显示,脉冲太赫兹光斑的能量符合高斯分布.实验测量到的太赫兹光斑大小与理论基本吻合,证明刀口法可用于宽带激光光束测量.该结果为太赫兹成像以及太赫兹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提出T形结构太赫兹频率编码器,其由初始相位值相同、相位灵敏度不同的4种同一形态、尺寸不一的T形编码超表面单元构成.利用预先设计的编码序列,实现对太赫兹波1 bit、2 bit编码和非周期太赫兹频率编码.无需重新设计编码器结构,仅通过改变工作频率,就可灵活控制反射太赫兹波的方向,理论计算与软件仿真结果吻合.提出的太赫兹频率编码器对反射太赫兹波主瓣能量具有很好的分散作用,能有效减少雷达散射截面.该器件在太赫兹波隐身中具有巨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自21世纪以来,太赫兹技术因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扶持而取得迅猛发展.介绍液态水分子网络在太赫兹波段的振动和弛豫模式,以及太赫兹波与水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评述基于此机理太赫兹在生物医学,尤其是关于癌症检测领域的发展与挑战,介绍了本课题组目前开展的工作.展望围绕太赫兹波与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研究与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
系统数字仿真是一门新兴学科,是计算机科学、计算数学、控制理论和专业应用技术等学科的综合。文章讨论了系统仿真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阐述了系统数字仿真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以及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在变电仿真培训系统中的实现情况。  相似文献   

12.
远程智能I/O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控制系统 ,近几年来在火电厂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火电厂远程I/O的特点以及有关技术问题 ,并给出了一火电厂应用DCS现场总线远程I/O实现远距离数字化信息传输与辅助系统控制功能的实例。  相似文献   

13.
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在纺织纤维鉴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THz-TDS)的纺织品鉴别方法,并以几种常见的合成纤维作为实验介质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利用THz-TDS系统测得了这些介质在大赫兹波段的时域光谱信号,得到了它们在太赫兹波段吸收系数谱。实验结果表明,涤纶、锦纶和维纶分别在0.98、1.51和1.16 THz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吸收峰,芳纶、腈纶和天丝的吸收谱也存在明显差别。研究表明,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进行合成纤维鉴别是可行的,为进一步将太赫兹波技术应用于纺织品检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研究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就其若干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分析。知识的不确定性导致知识表示成了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在专家系统中还不能有效的加以解决,亟需探索新的数据结构以及表示方法来对数据表示加以处理。知识获取主要是从专家知识源、专家库以及人工智能知识库中来获得,限制了知识获取的路径。此外.还要利用获得知识进行推理来解决问题,对电力系统中知识推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分析认为与专家交谈、协议分析、多维分析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等是专家获取知识的关键技术,并对知识表示、知识获取、知识推理在电力系统中的综合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以模糊技术、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为代表的智能控制方法在电力系统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分别从短期负荷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建模与求解、无功优化的遗传算法建模与求解流程,以及发电机电压模糊控制方法下的建模与控制规则三个方面对人工智能控制在电力系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现场总线作为一种开放的全数字化、双向、多站的通信系统 ,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应用。文章介绍几种典型的现场总线技术及特点 ,并介绍了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及系统的构成与特点。最后说明了现场总线技术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在DWDM通信系统中,由于EDFA的实用化,光纤损耗对系统的影响已不是重要的因素了,但随着光纤中光功率的增大、信道数的增多,已使光纤非线性效应成为影响系统的主要因素。本文介绍了光纤中非线性效应喇曼散射、布里渊散射、四波混频、交叉相位和自相位调制等研究情况和应用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纯电动汽车、利用清洁能源的高效储蓄和便携式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寻找具有高功率密度、低成本、高可靠性、环保且寿命长的新型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迫在眉睫。纤维素是一种自然形成的有机聚合物,其自身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使其在新能源材料应用上备受关注。近年来,天然纤维素微纳化与新型纤维素衍生材料制备的工程化,极大扩大了纤维素基材料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范围。通过杂化、物理共混、化学改性、掺杂与互穿等方式,构建与制备纤维素基高性能绿色环保储能材料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本工作将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碳纳米管的分散剂构建杂化体系,使碳纳米管的电化学性能得以充分发挥,通过溶剂配比、PH值等影响因素的探索,得到制备电化学性能优异的杂化体系的最佳实验条件,该杂化体系修饰后的电极材料具备构建超级电容器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光栅传感器的应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光栅传感系统在电力领域的应用,采用波分/时分复合技术同时检测应力等其他参数。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希望拥有一个舒适、便捷、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建筑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因此近几年来,智能建筑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智能建筑当中,电气设备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出于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考虑,智能建筑中的各种设备对电源的要求非常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电源监控系统.该系统以嵌入式硬件为核心,采用ZigBee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信号传输,GPRS通信技术进行系统远程监控,实现了对智能建筑中各种设备电源系统的本地与远程控制.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