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信仰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许多人都认为中国必须采取措施培养人们的法律信仰,以实现法治现代化由制度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转变。但是,建立在对宗教与法律存在着相当紧密联系的西方社会的法律信仰并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法律也不能成为被信仰的对象,在一个缺乏法律信仰的民族里只要大家严格遵守法律,法治照样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法律信仰是法治的基础,我国选择了法治,就是选择了以法律信仰为主导性的价值取向,从而实现法治就必须改造法律信仰的社会基础。我国除了从西方法律文化中汲取必要的精神养料外,变革现行的法律制度,最低限度地满足正义诉求,保障人的社会属性和生物属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这样,法律信仰便会成为人们精神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法律信仰的缺失,现代法律信仰的难以形成,我国法治正面临着法律信仰的危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内在驱动力。因此,透过我国公民的法治信仰现实,分析法律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以找到重塑法律信仰的途径已经成为中国法治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是现代法治的观念基础,实现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化进程,必须突破法律不被信仰的困境。笔试图从树立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形成法律信仰的条件以及树立法律信仰的途径等方面作一些探讨,以使法律信仰问题能为人们所注意。  相似文献   

5.
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这也就是告诉我们,法治必须成为全民的一种的信仰。尤其是高校大学生,身肩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现法治中国的主力军。本研究以贵州地区五所高校为例,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构建现状,针对在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构建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在要求,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我国广大地区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法律信仰缺失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通过完善法的运行、推进法制宣传以及增强社会民众的权利意识等途径,加强我国民众法律信仰的培植。  相似文献   

7.
伯尔曼先生提出"法律信仰"这一命题,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伯尔曼式"法律信仰"虽源于于西方,但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在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我们应具有超越意识,树立法律权威,体现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8.
章通过分析中国社会“私子”现象存在的根源,揭示了塑造全民法律信仰与消除“私了”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说明要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就必须信仰法。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法律?法律是否能够被信仰?西方人能够建立法治社会是基于他们将法律作为信仰吗?因此厘清"法律信仰"的问题,才是引领我们回归法律被真正得到尊重和有效实施的正道。  相似文献   

10.
法治信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不可少的精神基石。大学生的法治信仰状况关系到中国法治建设的前程。针对当前大学生法治信仰的现状与缺失,需要对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困境作出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正全力推动法治社会建设,法治建设实践导致人们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法治导向型价值观将成为社会主导价值观之一。文中介绍了法治导向型价值观的特点是尊重法律、信仰法治、厉行法治。认为培养法治导向型价值观对大学生未来发展和法治社会建设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从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深化对权利、义务、正义、自由和平等等基本概念认识,增加法律实践等方面着手,引导大学生培养法治导向型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法律意识、法治观念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将最终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法治国家的确立。通过对云南几所高职高专大学生法律素质进行调研分析,发现目前云南高职高专学生的法律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法律知识欠缺、法律信仰不坚定、运用法律有偏差等。通过分析大学生法律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建议从社会、家庭、学校,特别是大学生自身出发,为大学生提高法律素质创造环境、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3.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事关发展安全大事、中国国际形象及治理能力考验,需要通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碳中和法治体系实现制度保障、积极推进及严格落实。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碳中和法治体系,宏观价值层面,结合中国国情正确处理目标与现实、发展与减排、政府与市场、国内与国外、鼓励与惩戒五大关系;微观实践层面,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从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五个方面作出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法治信仰是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新媒体时代,我国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工作借助新媒体获得长足发展.但是,新媒体也给当代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带来一些挑战.我国高校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给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趋利避害,建立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新途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法律类影视作品的传播在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积极意义,但仍存在法律内容错误、法律价值异化和侵犯个人权利的问题,客观上使受众陷入法律认知的误区,对法治建设和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律类影视作品将彰显其独特的法治宣传优势,但实现其创新发展须把握宪法意义上的表达自由与个人利益、公共利益的平衡,通过构建双重审查制度,避免影视作品中的法律错误和不良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观念的冲击,最终实现法律类影视作品法律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胡海媛 《商品与质量》2012,(Z3):116-117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孕育着各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民族性格。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漫长文明史更是谱写了无比光辉灿烂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这样的文化千百年来则又培养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那么,就法律的层面来说,传统的法律文化又孕育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民族性格呢?并且在传统法律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民族性格对当前中国的法治进程产生着什么样的影响?既成的民族性格能否通过有意识、有方向的培养而有所改善,使其有利于中国的法治进程呢?本文以中华民族的性格及其形成因素开篇,重点探寻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所体现出的民族性格,并将其与当前的法治进程相结合,浅析民族性格对中国法治进程的影响,继而希望能够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的改革,从而改善不利于中国法治化的国民性格因素,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7.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存在理论内涵上的相关性和价值追求上的一致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在推进依法治国和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在价值层面使人们对宪法、法律的尊重成为可能和必要;同时,要以法治方式构建价值观建设长效机制,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以法治实践引领核心价值观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具备法治意识是当代人才的必备素质,大学生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尤为重要.从学校、社会和学生三方面因素剖析大学生法治意识薄弱的现实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试图从改善学校的管理体制,提高大学生责任现念,宽容心态和程序观念以及提高大学生法律信仰等方面提出关于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神权法思想的哲学基础及神权观念在法律与司法中的反映.认为中国古代的神权法思想,集中体现了信仰对法律的影响与作用;在道德感普遍缺失的情况下,从宗教、文化观念等深层寻找原因和方法,或许比法治方案对社会控制的作用更深刻、更有效、更持久.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我国高校的法律基础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为高校法律基础教学的目标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信仰。高校应加强法律基础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教学过程中应该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