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治理问卷调查"涵盖政治权力、预算资金、多层次治理、参与和可接受性、连续性及战略规划几大主题,旨在达到三个主要目的,即收集城市治理模式的海量数据、为各个城市搭建优秀城市治理案例的交流平台、探寻全新的城市治理沟通方式。调查显示,该样本中的市民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城市的政策制定,诸如投票选举、公众咨询、网上参与、正式请愿等。  相似文献   

2.
超大城市有限的城市公共供给能力与日益增长的公众权力需求和利益诉求相矛盾,导致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一系列城市问题,亟需由单一管理模式转向多元治理模式,为公众提供合理诉求渠道,听取公众意见,从而实现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超大城市决策有效化、治理精细化目标。通过分析城市治理公众参与的演变历程,论证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分析我国超大城市治理公众参与的发展现状,剖析现存的个体参与及组织化发展不足、制度保障措施较模糊等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代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引导和城市治理工具的作用日渐突出.作为一种"善治""共治"和"法治"的城市设计治理,是对传统城市设计管理模式的超越,它强调目标的伦理价值性、路径的多元主体合作性以及政策工具的合法性.阐述了城市设计治理的价值原则,即保障公共利益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良好的城市设计治理是治理价值合理性与治理工具合理性的统一.创新和完善我国城市设计治理工具,应处理好两类价值关系,即政策工具选择效率与公平之关系;政策工具体现的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之关系.  相似文献   

4.
政府在社区治理上的单打独斗日渐力不从心,亟须引入新的治理主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市场力量具有政府和公众不可比拟的优势,却在社区治理中长期缺位,调动市场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对于打造社区治理新格局意义重大。物业企业作为与社区关系密切的市场力量,可以"城市整合服务运营商"和"城市服务供应商"的身份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发挥社区治理主体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由党委政府牵头,为物业企业赋能,引导头部物业企业以"运营商"身份承揽社区治理项目,并集合小区原有物业企业作为"供应商"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打造"大物业带小物业"模式,切实发挥好物业企业这一市场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推动社区多元治理格局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大会讲话中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为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管理的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从传统的城市社会管理走向新型的城市社会治理,推进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而建立在当代治理理念基础上的城市社会治理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公众参与,作为公众诉求表达、保障行政公正、合理、有效的长效性城管与公共服务辅助机制,体现了现代公共行政的民主与法制的属性,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行政的应有内涵,尤其是在城市管理中引入公众参与机制更为重要,诸如动拆迁征询、环保报告编制、政府预算介入、城市顽症治理、社会组织建构等,公众参与将为城管的人本化、民本化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对城市治理的新要求,城市治理主体由政府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也参与到城市治理中。各个主体由于利益定位的不同,进而拥有不同的目标绩效,但是在共同参与城市治理中,对城市治理目标进行了统合。由于我国城市治理处于转型期,因而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为我国城市治理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务提供参考路径:提升公民参与度、多中心城市治理、"无缝隙城市"。  相似文献   

8.
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在城市社区治理需满足人们美好社区生活需要的新时代,社会力量的参与有助于城市社区治理"做实主体"、"做优质量"、"做大格局"。在参与的过程中,需政府、市场、社会三元主体协同互助,以政府引导、市场让渡、社会扶持、自我赋能等为抓手,突破其社会认知度不高、发展自主性不够、社会公信力不强等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城市经营是民主政治的需要,是社会公平的有效监督,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根据公众参与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公众参与城市经营的内涵及作用。结合我国公众参与城市经营的实践,指出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美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模式的研究,提出加强我国公众参与城市经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公众对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对我国环境治理提出新的挑战。学界针对环境税等市场化治理手段探讨时,提出将环境税征收对象扩大到个人,或者个人碳交易等政策,这意味着公众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在探讨这些治理手段有效性的之前,政策制定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公众对这些政策的支付意愿。研究利用中国社会调查2010版调查数据来评估"多方共治"是否可以提高环境税的支付意愿。结果表明:政府层面,相较于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环境治理更能促进公众的支付意愿;公众个体层面,公众环保意识和环保参与都可以提高环境税的支付意愿,两者相较环保意识的作用更加明显。基于此,未来我国需要加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水平考核,以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此外需要进一步推广公众环保教育,让公众参与积极投入环境保护行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