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交通需求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对应的交通需求特征也不尽相同,量化地分析土地利用对交通的影响是交通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引入区位势能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量化评价,本方法可以提高交通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对抽象城市模型对该方法进行了相应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找到了一个新的融合点来衡量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城市交通规划之间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2.
面向控制的城市交通网络宏观动态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城市道路交通流非线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特点,提出了面向控制应用的城市交通网络宏观动态离散模型. 基于大系统分解 协调理论,把整个城市道路大交通网络分为城市区域、城市快速公路、城市区域 城市快速公路3个子 系统,分别建立了它们的宏观动态模型,并分析了这3个子系统模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杭州市中心区域的实际交通流数 据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交通流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城市路网的交通流信息,可以作为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分析和设 计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发现,单中心城市与多中心城市对交通出行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单中心城市中,当平均出行距离与出行时间超出人们可接受范围时,仅靠局部治理已无济于事。此时,应该考虑变单中心城市为多中心城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城是北京市“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的重要职能,是北京市未来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十二五”时期新城建设对北京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和城市发展均十分关键。本文分析了北京市新城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对新时期的新城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北京市的新城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道路网络越来越复杂,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准确预测交通拥堵是城市缓堵保畅,提高城市交通管理能力关键技术之一。传统马尔可夫预测模型中的单变量模型只能解决单个时间序列上的交通预测问题,一阶模型仅考虑了相邻时间点数据之间的影响,高阶多变量马尔可夫模型的预测精度不足,难以解决复杂城市道路网络交通拥堵预测的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了一种添加调节项的高阶多变量马尔可夫模型(AAT-HO3M),证明了模型的收敛性,进行了参数估计,并参考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拥堵进行预测分析。通过预测试验证明,AAT-HO3M预测精度高于传统高阶多变量马尔可夫模型和改进高阶多变量马尔可夫模型。预测效率优于改进的高阶多变量马尔科夫模型。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交票价调整对改善交通拥堵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研究城市交通堵塞现状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对城市公共交通票价采取不同路段或不同时段不同价格的动态票价体系,以改善城市交通堵塞问题.采用非集计模型,以票价作为模型参数进行模拟分析,探讨公交票价定价与公共交通流量重新分配的关系,确定公共交通票价定价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拥挤、交通环境污染严重、交通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以及传统交通规划理论的不足,对交通规划理论进行研究,引入交通环境容量和交通环境承载力概念,建立了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模型,构建了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理论框架.研究表明,该理论框架充分考虑了交通环境承载力和交通发展的相互作用,通过确定合理的交通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可提高城市交通环境容量,解决现有的城市交通问题,并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后小汽车交通(PCT)及其对交通组织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后小汽车交通(PCT)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后小汽车现象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交通提出的挑战,归纳总结了发达国家对此的交通治理手段,提出了PCT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在其影响下的可行交通组织模式,如城市中心的多功能步行区、有机整体的综合治理等手段,并指出了PCT对我国城市交通的启示,旨在为城市交通组织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现代交通系统的发展是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结合不同时期天津交通系统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点,阐述了近现代天津交通系统变革影响下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相互作用机理,以期为新形势下构建天津理性城市空间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城市交通系统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基于TransCAD的城市交通分配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分配模型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模型选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今后城市的交通通行能力。本文对TransCAD中的交通分配模型的分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其中的用户平衡分配模型来对某城市的交通流量进行分配,其结果能直观地反映城市交通分配情况,这为我们进行城市交通规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安作为国务院正式批复的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节点城市,特殊的区位优势和政治地位决定了解决交通"城市病"的迫切性。基于西安市11个辖区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和交通状况感知的问卷调查得出,随着"互联网+交通"的出现,本地居民在出行方式上的选择日趋多元;时间、经济性和安全性成为影响居民出行选择的三大因素;公众认同共享出行方式但表示有条件支持,显示出交通新业态仍有发展空间。结合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提出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共享出行为补充"的综合交通体系,政府应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布局、配置高质量交通资源、依托先进技术进行交通研判、建立健全交通政策法规、培育良好的出行文化;以交通企业为代表的行业主体应积极探索新旧交通业态的融合发展;公众则应树立主体意识,积极践行绿色低碳文明共享的出行理念,进而形成交通"城市病"治理的三方合力。  相似文献   

12.
以长春市历次总体规划编制为基础,探讨随城市功能转交、性质变迁形态的发展变化,以及对城市内部和周围绿色空间布局变迁产生的重要影响.剖析绿地系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城市绿地系统应该采用环网式的布局结构,使城市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的稳定,使新建绿地与原有绿地能很好地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13.
基于城市规划视角下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型城市曾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但随着资源储量的日益减少,资源型城市开始逐渐失去发展动力.通过对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及其特点的分析,以城市规划为研究视角,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应通过调整城市规划为切入点,通过更新城市发展观念、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筑一系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策略,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该研究成果将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公共交通线网规划是城市客运交通规划的主要部分.根据东北某小城市的现状资料及规划资料进行了公交线网的布设,并对公交流量进行了分配;同时根据客运周转量、公交线网密度、公交线路密度等指标,对线网的布设结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需求增长迅猛,一些城市的交通拥堵、环保、节能等问题日趋严重,现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交通问题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和谐交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切入点,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必要支撑。为此,从"安全、快捷速达、便捷换乘和绿色"等4个方面分析了现代城市和谐交通建设的基本内容,并提出了和谐交通的5大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城市交通枢纽不仅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锚固点,更是人们出行心理的锚固点,在出行者出行活动与城市空间结构认知中具有重要的链接作用.基于城市意象元素分析思考方法,从关注出行者的出行心理及行为出发,具体探讨了基于城市意象分析的城市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目标、作用以及布局模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看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历程入手,明确了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缺陷。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概念,设计了以满足交通需求、优化资源利用及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体系框架.对理论体系中各模块的功能进行设计,研究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层次。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空间的形成要求借助于区域或城市间的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许多城市群建立以大容量的快速轨道客运系统为骨干,地面辅以常规多类型公共交通网络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立体化的客运交通方式相互协调的综合客运交通体系,并以此城市群综合客运交通体系为城市交通发展的基本战略。本文在此主要研究我国城市群快速轨道交通规划中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9.
大庆市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最大的石油、石油化工基地-大庆市的城市公共管运交通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根据大庆市组团式的城市布局特点,在大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大庆市市区交通体系规划原则的宏观指导下,经过对现状公交线网及其运营质量的分析与评价,对这一新兴工矿城市的公共客运交通进行了客运交通需求预测,客运枢纽规划,公交线网优化、场站设施布局及建设排序等规划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土壤环境质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综述了城市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的应用进展,比较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并对今后城市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方法的选取提出了建议,以期能为我国城市土壤环境监测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