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快速发展,科技、文化和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水平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对于一件产品的设计,并不再仅仅局限于它的使用功能上,而更多的是想传达一种感受和美感。"禅"是佛教禅宗"禅那"的简称,巴利语Jhāna的音译,梵语是Dhyāna。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即是"禅"。禅宗佛教在1192年从印度经中国传到日本,从此对日本人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产生了无比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快速发展,科技、文化和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水平都在不断地 向前发展,因此对于一件产品的设计,并不再仅仅局限于它的使用功能上,而更多的是想传达一种感受和美感。 “禅”是佛教禅宗“禅那”的简称,巴利语Jhāna 的音译,梵语是 Dhyāna。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 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 返观自身即是“禅”。禅宗佛教在1192年从印度经中国传到日本,从此对日本人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产生了无比深 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乐仲》塑造了乐仲这一违背佛教常规、蕴藏复杂佛教理论的佛教徒形象。通过对乐仲、琼华形象的溯源,以及对二人行为动机的分析,着力于探讨文本背后掩藏的"在欲而行禅""不二法门"和"自性即佛"等禅学思想,厘清文本与"丹霞烧佛""磨砖成镜"等禅宗典故,以及《维摩诘所说经》在人物设定和"不二法门"禅学思想等方面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唐五代以来,禅宗在湘东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湘东禅宗对禅宗五派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元明时期念佛禅从湘东辐射全国;清初以后湘东禅师促进了曹洞宗的传衍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猛志 《饰》2005,(4):34-36
禅宗是印度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自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对中国的哲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它传入中国周边国家以后,同样影响了那里的文化、艺术以及审美情趣。这其中最深远的莫过于对日本文化产生的影响。日本文化艺术,因为禅宗的传入开始有了新的面貌和特征。禅对日本的影响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其中对建筑、园林的影响正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虽然产生于印度,但是在中国却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并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宗教之一。外来的佛教遇到中国本土文化,经过冲突、融合,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性质,发展至唐朝,形成了最中国化的宗派——禅宗。中国的禅宗把佛教的如来藏思想和老庄哲学的自然无为融合在一起,同时也吸收了儒家的心性说,最终成为一种追求自然人生态度和精神世界的世俗化宗派。佛性思想是佛教的核心问题,儒家的根本问题则是人性论,它们两者之间关系密切。讨论了禅宗的佛性思想与儒家的人性思想之间的关系,并简述中国的禅宗佛性思想对佛教人生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洪州禅的宗要“触类是道而任心”常常被一些佛学研究者认为泯灭了体用、真妄、染净的差别,这与其本真意义颇有距离.为了达到准确把握洪州禅思想的目的,采用对佛性概念的“体”、“用”层面进行辨析的方法,指出一些研究者对洪州禅思想的误解之处,得到洪州禅的宗要为即“用”见“体”、即“用”归“体”而非“体”、“用”混同的结论.这对于准确把握禅宗发展脉络,探索导致其不同发展的内在理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禅宗作为最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其教旨与教义所构建。的境界学说最有代表性,其境界学说对禅宗中国化做出了贡献,使禅宗成为本土最具影响力的宗派之一。纵观禅宗所讲的境界学说,以期达到得大自在、无有障碍的境界,同时强调人的本性即佛性,佛性的开启就是如来藏(真如)的开启,这样才能有助于境界的提升。由此可知,禅宗境界突显出佛教所宏旨的本源境界,乃是对佛教境界的一种本源阐释,是对佛教境界的一种复归。  相似文献   

9.
"云"作为盛唐诗人王维笔下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之一,历来受到不少学者关注。"禅意的云"大量出现在王维诗歌中,并被赋予了独特的禅意内涵。由"云"意象的禅意演变进程看,王维在"云"意象的禅意演变进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与其时代背景、家庭影响及其人生经历有关。王维信仰佛教,倾心禅宗,笔下的"云"也带有禅的意味。  相似文献   

10.
经过李侗的点拨与开导后,朱熹认识到儒学与佛学有着是否客观理性面对现实这样根本不同的社会态度。然而当时儒士们在应对现实事物的过程中却掺杂着类似于佛学主观体悟的非理性方法。为此,朱熹根据对《中庸》《大学》的重新解读,提出未应对事物时(未发)应保有对客观事理的敬重,应对事物时(已发)尽全力探求事物客观真理的理性的原则。与农业社会相比,当代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一部分人消极避世类似于佛教中的"默照禅",另一部分人高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顾客观随意解读现实、扭曲现实,类似于佛教中的"看话禅"。重新审读朱子对儒佛之异的辨识,对于当代人建立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分析了当前青少年“知行不一”道德困境的症结在于“教非真教、教行不一”,提出了“教行合一”的道德教育理念,即真知真教,使“圣贤”者教;知行合教,施“真知”之教;教行并进,促“知行并进”;一以贯之,修“生知安行”,由此达到青少年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合一.  相似文献   

12.
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以原始佛教的戒律为基础,逐步创制了以禅宗《百丈清规》为核心的寺院僧团管理制度。后来,这种制度逐渐成为佛教各宗派遵守的规范,从而逐渐演变为佛教丛林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中唐的王维以禅入画而作“破墨山水”,对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王维的生平思想分析入手,阐明禅宗对王维的人生哲学、艺术思想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禅宗对王维水墨山水画风的形成及其对中晚唐水墨山水画的出现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流派,它以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为宗旨,传到中国后就成为中国文化式的佛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智慧。在禅宗思想里有着美学的思维,见性成佛,人人都可以成为佛,只要自见本性就可。它是在尊重人的生命基础上的精神的超越,达到宇宙与自我的同一,实现超越于动物的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不仅是人做为人的自我认同,更是中国大智慧的浓缩。  相似文献   

15.
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流派,它以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为宗旨,传到中国后就成为中国文化式的佛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智慧。在禅宗思想里有着美学的思维,见性成佛,人人都可以成为佛,只要自见本性就可。它是在尊重人的生命基础上的精神的超越,达到宇宙与自我的同一,实现超越于动物的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不仅是人做为人的自我认同,更是中国大智慧的浓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佛教禅宗"色空观"理论的解析以及中国画的独特性——"留白"现象的阐释,进一步从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层面说明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内在与深层缘由是基于"色空观"理论所给予的渗透性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现象美“和“禅态美“虽然产生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但其共性还是较明显的:一是直观居中的思维方式;二是具有相似的核心范畴;三是悬置现成经验.中国禅宗可以与西方现象学平等对话,并且我们能够突破“中-西“对立模式,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态美学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8.
在先秦政治混乱时期,诸子的美育理想是构建“中和”之美的理想社会,然而,甚具代表性的儒、道两家,其美育理念存有分歧:关于美育原则,儒家重善,道家重真;在美育途径上,儒家以乐、礼、诗为教,道家反对儒家教条之法,以技、自然育人。  相似文献   

19.
佛教强调禅定,即安静地沉思,这是佛教修养的重要途径。北宋时期,禅宗的思维方式渗入文学领域。禅学的研究给苏轼的诗歌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苏轼借鉴禅家的"机锋",以禅家的空静观作镜,观察、体味人间的"群动"、"万镜",丰富了诗歌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20.
明代文人画大师董其昌以禅入画,以画喻禅,画与禅在他的画里没有了界限,已完全融为一体。文章以禅学的眼光审视董其昌的绘画美学,并从思想的妙悟性、现实的超越性、表现的简洁性、精神的写意性、境界的空灵性、意趣的平淡性、形式的抽象性、绘画的圆融性等8个方面探求禅宗美学对董其昌山水画所产生的深层影响,进而探讨了禅学与画理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