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居住区建筑密度的不断增大,其采光与室外风环境已成为影响人居品质的重要因素,并关系到行人的舒适性甚至安全问题,通过计算机对居住区风环境进行模拟研究,以便在建筑设计阶段通过调整建筑群的布局来进行室外风环境的改善,已成为评价居住区规划优劣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文章通过计算机仿真系统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技术和多区域网络模型方法,配合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对天津地区居住区室外风环境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对室外行人高度风环境进行定量评估;并结合建筑采光模拟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针对居住区中行人高度风对建筑外形设计、布局分布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大量样方实测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异速生长模型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西安森林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研究发现,西安五种绿地类型乔木综合指数D表现出:风景区绿地文教区绿地居住区绿地工业区绿地道路绿地.西安不同类型森林植被乔木层碳密度空间分布不均衡,表现为文教区绿地风景区绿地居住区绿地.西安城市居住区森林植被乔木层碳密度集中分布在1.21~3.63kg/m~2;西安城市风景区树木碳密度取值范围介于1.92~13.64kg/m~2;西安城市文教区树木碳密度取值范围介于0.422~94.646kg/m~2,未来西安森林植被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但仍需优化西安森林植被结构,加强城市物种多样性保护,从而更好地发挥森林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3.
居住区作为城镇居民三生活动最主要的空间单元,其热环境质量直接决定了小区内居民的舒适感和幸福度.本文在归纳总结城镇居住区绿地组合模式的基础上,基于非静力流体力学技术和热力学原理,耦合有限差分及交替方向隐式算法对小区范围内不同模式结构组合的绿地生态系统进行热效应模拟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模式组合的绿地系统热环境效应特征,探寻多模式组合下的居住区绿地与局地热环境间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模拟条件下,“中心+宅间”绿地组合模式的热环境效应最好,“组团+宅间”模式次之,“宅间”模式热环境效应最差;模拟区域内三种绿地组合模式的最高最低温度差分别为2.36、2.31和2.34℃,且温度自西南向东北方呈现圈层式分布特征;多绿植类型的组合模式对局地热环境的改善效果依次为:草+灌+乔>草+乔>草+灌>草,灌木对绿地热环境舒适度的改善效果不显著.该研究能够为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与实践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现代居住区的状况,扩大了居住区消极空间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提出了解决方法,得出改善与利用消极空间是建造优质居住环境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居住区风环境是衡量居住环境的重要要素。以合肥市某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为样本,选取规划设计阶段的两套方案,运用Airpak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两套方案在夏季和冬季不同风场条件下的风环境。依据国家现行标准对1. 5 m人行高度处风速、风压等评价指标进行优劣评价,归纳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作用和效应,得出构建开敞的通风廊道能够充分改善夏季住区内部的通风效果。旨在优化高层住区的风环境,为构建舒适健康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居住区绿地影响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影响着城市的未来发展.重视居住区绿地的功能,把握居住区绿地设计的原则,更新设计理念,探索适宜于城市发展定位的居住区绿地设计思路对于城市建设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改善居住区消极空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代居住区的状况,扩大了居住区消极空间的概念,并对其进彳于了分类,提出了解决方法,得出改善与利用消极空间是建造优质居住环境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基于城市下垫面对大气污染物传输扩散的影响,选择北京市某处住宅集中区中2个开发年代与空间形态特征不同的街区,采用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与计算流体力学风环境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城市街区尺度上"城市形态-风环境-大气污染"的三元关系与作用机制,为合理规划城市街区空间形态、建设绿色健康城市与和谐宜居社区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风速是影响街区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改善街区内部通风条件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迁移扩散.空间形态特征不同的2个街区的内部风环境呈现明显差异,建筑物密集、空间相对封闭的街区内部气流交换能力弱,不易于大气污染物传输扩散.反映街区空间形态特征的建筑密度、围合度、建筑平均体积、建筑平均高度及建筑高度标准差5项城市形态参数与街区内部风速显著相关.其中,建筑密度、围合度与风速呈负相关关系;增大相邻建筑物高度差有利于污染物垂向迁移与高空消散.因此,在城市住区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平面布局、竖向设计与建筑选型等方面对街区通风条件和大气污染物消散的影响,以提升居住街区的环境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9.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生态园林和生态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净能力及自动调节能力,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执行自然"纳污吐新"负反馈机制的子系统,被称为"城市之肺"。其在保护和恢复绿色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方面起着其他基础设施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居住区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城市园林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是营造方便舒适、安全健康、生态宜居的居住区生态园林景观环境的关键,也是现代生态设计的新的发展趋势。聊城市双庙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以"锦绣江南"为主题,在生态学理念的指导下对居住区进行功能分区,规划出广场景观区、滨水景观区、老年活动区、儿童活动区、安静休息区、生态保健区6大功能区,打造中心水景景观带,设计江南水田、绿上心头、绿之舟、绿影长廊、绿野仙踪、落樱花园、绿之源泉7大主要景点,形成"一轴六区七景"的空间格局,营建一个具有聊城江北水城特色并将文化休闲、娱乐、健身等融其一身的现代生态型居住区。  相似文献   

10.
居住区绿地规划不仅要为居民创造卫生、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也要为居民创造一个满足他们特定精神需要的居住环境。目前,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存在许多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居住区宅间绿地是居住区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使用较频繁的绿化空间.本文通过对宅间绿地设计意义、内容及方法的阐述,提出了宅间绿地景观设计应把握实用性和生态性两大原则.其中实用性主要体现于便捷的交通空间、舒适的休闲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生态性主要体现于尊重自然生态系统和运用节能环保材料.最后结合曲阜市栖庭水岸F区宅间绿地景观设计实践,进一步探讨居住区宅间绿地景观设计如何体现实用性和生态性.  相似文献   

12.
构建居住区景观生态绿化模式既能营造方便舒适、安全健康、生态宜居的景观环境,也是现代城市居住区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关键。文章根据济南市区域环境和不同类型的居住区,提出了居住区景观植物配置原则;构建了生态复层类、生态保健类、观花观果类、彩叶乔灌类、修剪整形类、防污净化类,6大类型、17种济南市居住区景观生态绿化模式;总结分析了6大类型植物配置的特点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高密度城市街区的空间特征对其内部交通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有显著影响.为研究高密度城市街区中交通污染物扩散和分布的影响因素,建立了深圳市某高密度街区的空间模型.以东北、西南偏南两个典型风向上模拟的PM2. 5和氮氧化合物浓度作为交通污染物积累的量化指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室外交通污染物的扩散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道路上的交通污染物浓度明显高于建筑组团内部的;尽管污染物的排放可能会引起街区内某些位置的污染物累积,但城市绿化和城市通风廊道等开放空间可能会促进交通污染物的稀释;建筑物形态以及下冲风对交通污染物的扩散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家口城市生态景观森林化营造及本土性植物模式研究,有利于营造森林化城市,优化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本文重点研究北方天然城市——张家口的植物模式,主要对道路绿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居住区绿地等不同类型的绿地分别进行植物规划与研究,营造森林化生态景观,建设四季有景的生态森林化城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沈阳市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沈阳市二环内绿地结构互动因子的作用分析,建构沈阳市居住环境绿地空间结构的基本控制方法体系.结果该方法体系提供了分析居住环境景观与绿地结构现状特征、绿地结构与区域生态空间以及其他关联要素之间协调与互动作用,形成科学合理绿地结构的途径.结论该方法体系可以应用到城市绿地以及生态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6.
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变动及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文章在系统阐述城市化及城市空间区划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分析了现代城市居住区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而探寻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规律,并以安徽省省会合肥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合肥的居住空间主要受到交通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已从粗放式建设转向精细化演变,人们更加向往营造美好的居住环境.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居住环境的四个基本理念(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及舒适性),参照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居住区有关建设标准,选取21项与居住环境相关的指标,构建居住环境评价体系.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通过对城市(POI)数据的获取,建立荔湾区步行道路网络、服务设施分布及居住小区等数据库,利用ArcGIS技术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合田园城市、邻里单位等理论,从技术经济指标和设施的可达性等方面评价荔湾区居住环境质量.对广州市荔湾区的居住环境进行客观性评价,结果表明:荔湾区的城市居住环境具有从中心城区圈层向外圈层逐层递减的分化特征,且与城市建设历史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变动及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文章在系统阐述城市化及城市空间区划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分析了现代城市居住区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而探寻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规律,并以安徽省省会合肥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合肥的居住空间主要受到交通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城市绿地空间释氧功能,指导生态城市建设.方法 以某居住区为例案,利用绿化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叶面积指数,计算出常见绿化植物的单位面积释氧量,给出不同绿地类型的配置结构,并分别计算出绿地类型的单位绿地面积的释氧量.结果 不同绿地覆盖类型的单位绿地面积释氧量分别为单独乔木:32.87 g·m-2d-1;单独灌木:21.30 g·m-2d-1;单独草本:13.76 g·m-2d-1;乔灌组合:34.16 g·m-2d-1;乔草组合:33.49 g·m-2d-1;灌草组合:27.14g·m-2d-1;乔灌草组合:47.94 g·m-2d-1.不同覆盖类型公园绿地日平均释氧量排序如下:乔灌草组合>乔灌组合>乔草组合>单独乔木>灌草组合>单独灌木>单独草本.计算出某绿地释氧量和每个人呼吸所需的氧气量,居住区绿地覆盖类型为乔草组合、乔木灌木组合覆盖、乔木灌木草本组合覆盖以上三种才能满足整个居住区居民呼吸的氧气需求,从而得出绿地覆盖类型对绿地释氧能力影响很大.结论 城市绿化设计需根据绿地释氧功能分析,选择最佳的种植方案,多采用以乔木为主体的覆盖结构更加符合生态、可持续这个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20.
根据监测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绿地与风两者之间环境效应的发挥是密切相关的,即城市绿地清除大气污染的效果依赖于风的作用,而风的作用能使绿地的生态效应作用范围扩大.因此,城市组团需要以宽度适当的绿地型的绿带(非道路型的绿带)分隔.在生态效应上,分隔绿带能形成影响组团内部的"林源风"."林源风"风场是城市中尺度特征的局地热力环流风场,"林源风"能改善城市组团环境质量,不仅可以稀释污染,还可以调节组团小气候,给人带来舒适的风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