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非线性进行随机分析,将地震地面运动模拟为零均值平稳高斯过程,建立了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运动方程.考虑多层剪切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和地基土的非线性以及基础埋深对相互作用的体系反应的影响,把地基土的作用转化为作用在基础边界上的弹簧-阻尼器.算例表明:地基土的非线性特性所造成的层间错动比上部结构非线性特性所造成的层间错动大,也就是说,考虑地基土非线性特性比仅考虑上部结构非线性特性结构体系的破坏更严重.  相似文献   

2.
对地基土液化判别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影响地基土液化的因素的分析,揭示了修筑建筑物前后场地液化势的变化规律,并且建议:在考虑上部结构附加应力作用时,地基土液化的判别文化应该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3.
叙述了钢铁企业与机械行业CIMS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般钢铁企业CIMS的结构(应用层级),阐述了分散处理CIMS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针对在强烈地震作用下软弱地基上的桥墩有可能会发生桥墩基础提离现象的问题,分析了非线性地基土与非线性重力式桥墩相互作用体系下的地震反应,上部结构恢复力模式取为理想弹塑性模型,下部地基土采用有试验支持的无拉力Winkler弹塑性固结模型。并对一重力式桥墩进行了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浅基的重力式矮墩,地基的破坏往往先于桥墩的破坏,在进行桥梁抗震设计时,考虑土与桥墩的共同作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在土槽中进行1:4钢框架的激振试验,试验通过改变上部结构刚度,分别输人高斯白噪声测自振周期,EL波和Taft波研究其动力反应及土体对上部结构的减震效果,与有限元软件SAP2000模拟刚性地基上的钢框架做动力反应分析对比,发现自振周期有一定差异,上部结构刚度越大附加周期越大,附加周期最大值达到0.22s。土体对钢框架有一定的减震效果,这种减震效果主要跟上部结构刚度变化有关,由于土一结构相互作用,钢框架在土槽中激振时顶层加速度峰值比在刚性地基上激振时减小,折减系数达0.661,而顶层位移峰值则增大。  相似文献   

6.
水平地震下土-桩-结构相互作用简化分析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于Penzien提出的集中质量法,将上部结构和桩基离散为剪切型质点串,以弹簧和阻尼器模拟周围土体,建立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分析模型,给出相互作用参数的确定方法,并考虑土体的动力非线性和材料阻尼特性,通过等价线性迭代逼近土体的非线性动态响应。运用此模型对某180m混凝土烟囱按桩基础和刚性基础两种方案进行自振特性和地震时程反应对比分析,得到两种基础形式结构的位移、剪力、弯矩的分布形式基本一致,但考虑桩—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桩基础使结构体系的周期延长,变形增大,剪力和弯矩相应减小。桩—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增加了结构的柔性,改善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7.
对地震灾害资料的分析发现,凡在高烈度区保存下来的砖混结构房屋,除场地土地基、砖房的结构布置和施工质量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外,其建筑和结构的构造措施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目前所采用的是以一个确定的荷载来代替地震对房屋的作用,这不能完全反映地震的实际情况,所以说合理的抗震构造设计对房屋的抗震性能影响极为重要,因此在房屋的抗震设计上,强度验算与构造措施应同时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8.
不考虑上部结构刚度影响的常规设计方法及共同作用分析的二维方法尚未真实地或全面地反映上部结构-筏板基础-地基的联合工作机理.为此,基于三维Biot固结理论,结合Mohr-Coulomb理想弹塑性模型考虑地基土的非线性特性来反映地基的固结效应,对上部结构-筏板基础-地基共同作用体系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计算与分析表明:当考虑三维空间效应时,地基的固结作用对上部结构-筏板-地基共同作用体系的承载机理与变形协调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共同作用体系中各部分受力变形特性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并且紧密地依赖于超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同时上部结构刚度对共同作用时间效应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针对在强烈地震作用下软弱地基上的桥墩有可能会发生桥墩基础提离现象的问题,分析了非线性地基土与非线性重力式桥墩相互作用体系下的地震反应,上部结构恢复力模式取为理想弹塑性模型,下部地基土采用有试验支持的无拉力Winkler弹塑性固结模型。并对一重力式桥墩进行了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浅基的重力式矮墩,地基的破坏往往先于桥墩的破坏,在进行桥梁抗震设计时,考虑土与桥墩的共同作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对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目前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课题和研究方法.这些问题包括:(1)深厚软弱地基上土-高层建筑的动力相互作用;(2)软弱地基土-大型地下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3)拟建建筑对周围已建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影响;(4)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效应对结构主、被动控制的影响;(5)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涉及的材料和接触面非线性特性;(6)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土体—结构体系抗震性能整体分析方法与程序开发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发展了一个可以考虑相互作用的土体-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整体分析方法。该方法将土体-系视为整体,简化成梁单元,剪切杆单元,刚性块单元,界面单元,平面四节点等参单元和三角形产集合体。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工程结构抗震研究的当前动态作一分析介绍,内容包括:1.结构振动控制与减震设计;2.结构试验;3.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与抗震设计;4.震害预测与损失估计;5.生命线工程;6.特种结构。  相似文献   

13.
古建木结构抗震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对古建木结构基本构成及其营造工艺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其中所蕴含的朴素的抗震思想,通过殿堂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对古建筑营造法则的有关条例从抗震角度给予了新的解释,结果表明古建木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和消震性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近十年来我院抗震结构优化设计的研究成果为例简要地介绍了抗震优化的理论和方法。首先指出了抗震结构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是有时间参数约束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它可以简化为不含参数约束的问题来求解.然后,以剪切型框架抗震优化为例给出满约束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以平板网架抗震优化为例介绍了用最大总应变能为优化目标的一种抗震优化方法;以桁架与钢筋混凝土烟囱抗震优化设计为例阐述了抗震优化设计非线性规划解法的特点.最后用剪切型框架抗震优化设计为例介绍了如何建立和应用抗震经验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电厂主厂房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电厂主厂房因工艺设备与管道布置的影响,厂房结构布置很不规则,质量分布非常不均匀.这种结构在依据国内现行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时,产生了很多超出规范适用范围或规范未曾规定的问题.本文建议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来解决电厂主厂房抗震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主要问题,可供同类工程抗震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密肋复合墙体抗震性能及设计理论研究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结合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成果,就一种新型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密肋复合墙体的抗震性能及设计理论进行研究.介绍墙体的主要破坏形式,提出墙体的三阶段受力模型,给出墙体的恢复力模型,探讨墙体的抗震设计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施工构造要求.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表明:墙体的破坏形式主要分为剪切型破坏、弯曲型破坏,其中剪切型破坏属于合理的破坏形式;墙体中的砌块、框格及框架,能够在试验的不同阶段依次发挥作用,具有多道抗震防线,体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墙体的抗震设计方法体现出抗震控制设计思想,墙体的施工构造保证了结构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17.
建筑体型抗震性能模糊评判专家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对专家系统、工程数据库、语言等基础知识的分析、研究、建立了以专家系统为主要组成的专家决策设计系统(EDDS)。给出一个EDDS在建筑结构抗震选型中的应用实例,评论了EDDS的可实现性、优越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8.
从结构的动力状态方程出发,可导出结构抗震设计的两种途径.以此出发阐述了各类抗震方法的应用情况和结构抗震设计控制指标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重点和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基于最优设防烈度和损伤性能的抗震结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优化设计概念,并将其与最优设防烈度的决策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了基于最估设防烈度和损伤性能的抗震结构优化设计概念,并给出了一般性的优化设计过程。给出了指定设防烈度下基于损伤性能的抗震结构最小造价设计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优化模型的特点和求解策略。最后用一个数值算例说明了所提方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摩擦耗能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结构减震技术发展迅速,采用安装摩擦耗能器的耗能支撑来保护结构,属于被动控制范畴,试验及理论分析表明,该结构体系可耗散大量地震能量,减震效果好,本文主要介绍了摩擦耗能器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国内外的试验研究情况,同时也介绍了设计时的细节问题及其在建筑抗震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