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研究长板-短桩复合地基施工后的固结问题,通过采用不透水桩联合砂井的组合桩模型并考虑竖井的体积变化和涂抹效应,提出了塑料排水板和水泥土搅拌桩共同作用下的土体固结控制方程,得出了孔压和固结度的解析表达式.结果表明:本文解与现有解的固结方程形式一致,只有参数具有差异,表明本文解的固结度慢于现有解;当井径比较大和竖井扰动区影响较大时,本文解与实际情况相符,所得结果更精确.  相似文献   

2.
固结系数的不确定性是传统固结理论计算局限性的根本原因,传统固结理论计算忽略了在固结过程中渗透系数k和孔隙比e随固结状态和时间的变化。基于工程常用的5种渗透系数预测模型,结合固结度与侧限压缩量的关系,推导出孔隙比et的时间函数,构建渗透系数与时间及固结应力依赖的计算公式。将构建的渗透系数计算式代入固结系数Cv中,同时考虑固结状态、固结应力及时间的影响,对经典Terzaghi一维固结理论进行修正。利用已有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讨论预测公式的适用性。最后通过工程案例计算,与Terzaghi一维固结方程和其他修正固结理论对比,结果表明:当上覆荷载较大时,需要考虑固结系数Cv的变化;同时,对比其他修正固结理论,证明了考虑孔隙比e和渗流系数k随时间变化过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变化荷载下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固结解析解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研究了实际工程中荷载逐渐施加情况下的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固结问题,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解析解,探讨了加载历时和一些地基物理、几何参数尤其是桩体刚度对复合地基固结过程的影响,并将竖井地基与分别按两种渗流模型计算的复合地基的固结特性进行了比较,两者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4.
单桩复合地基固结性状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编制并验证Biot固结有限元(FEM)程序的基础上,对单桩复合地基固结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比较了强排水桩复合地基和弱排水桩复合地基的固结性状.对于强排水桩复合地基:渗流以径向为主;是否考虑应力集中对平均固结度影响甚微,但对地基浅层孔压分布产生较大影响.对于弱排水桩复合地基:渗流以竖向为主;无论考虑应力集中与否,孔压分布和天然地基相比在深度方向梯度更大,由此形成的应力差更利于孔压向透水面的消散,从而加速了地基的固结.  相似文献   

5.
针对砂井打设对井周土产生的不同程度扰动,推导基于等应变假设的考虑水平渗透系数沿径向变化的固结控制方程,得到一般解.根据实际工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建立5种渗透系数变化模式,在一般解的基础上得到了相应固结解,在现有等应变条件下的砂井地基固结解是本文解特例.计算分析表明,涂抹区渗透系数变化及具体变化模式对砂井地基固结性状均有重要的影响,在相同的可比条件下,模式2对应的固结最快,模式4对应的固结最慢.  相似文献   

6.
刚性基础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固结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掌握刚性基础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固结性状,建立了复合地基的固结解析式.根据固结过程中孔隙水排出量等于单元体体积减小量的关系和平均超孔隙水压力的概念,推得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固结方程.通过等应变假设和初始边界条件,由分离变量法针对该固结方程进行了求解,得到了桩体和桩间土的平均超孔隙水压力、平均固结度、复合地基整体固结度和固结沉降.研究结果表明,该解析式所得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相吻合,且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固结速率大于天然地基固结速率,并与现场观测的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固结度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前采用的球面流或半球面流模型所预测的饱和土体渗透系数普遍低于实测值,为提高孔压静力触探(CPTU)测试技术确定饱和土体水平渗透系数的准确性,针对初始超孔隙水压力的分布形式、孔压过滤环的位置和渗流模型3个主要问题,在回顾前人方法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CPTU确定饱和土体水平渗透系数kh的改进方法.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将锥肩附近初始超孔隙水压力视为负指数型衰减分布,结合圆柱面径向渗流模型,推导出饱和土体水平渗透系数的计算公式,应用算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再结合上海某地的实测数据,将本文方法与已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本文方法计算的渗透系数大于已有方法,更接近室内渗透试验的结果;CPTU测试技术可用于连续且快速地计算饱和土体水平渗透系数.  相似文献   

8.
半透水边界双层复合地基固结解析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考虑双面半透水、涂抹效应和应力集中效应的双层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固结解析解及其工程应用.依据应力条件下的平衡方程和连续条件下的固结方程,由假定的无穷级数解推导出特征方程,并基于特征方程讨论了特征根取值的各种情形,进而得到了双面半透水双层复合地基的固结解析解.研究了给出的计算模型转化为求解单、双面透水双层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以及双层天然地基固结理论的可行性,进而证明求得解具有普遍适用性.研究发现,半透水边界对固结的影响不明显;固结速率随桩径比的减小和桩体刚度的增大而增大;桩径比的作用大于桩体刚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单层超固结饱和土固结理论,针对不同排水条件、变荷载和自重应力沿深度实际分布及考虑应力历史影响的双层地基固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一维固结方程,并利用半解析法编制了求解该问题的Fortran程序ODLCADOS.通过典型的算例,揭示了考虑应力历史影响的双层地基一维线性固结性状.研究表明,考虑应力历史影响比未考虑应力历史影响时,地基沉降小,固结发展快;荷载的大小、上下土层先期固结压力、土体压缩性和渗透性的变化等对双层地基的固结性状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针对砂井地基顶部存在垫层和底部存在下卧层的现状,采用半透水边界来反映它们对砂井地基固结的影响。假定地基变形符合等应变条件,考虑水平向渗透系数沿半径发生变化,建立了上下边界为半透水边界时真空预压砂井地基的固结理论,通过分离变量法获得固结度和沉降的级数解析解答,分析了底部透水系数、顶部透水系数、井阻、渗透系数沿半径分布特性对砂井地基固结度和沉降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当底部半透水时,最终负孔压和有效应力呈现出沿地基深度衰减的变化规律。当其它条件相同时,底部透水系数越大的地基固结度越大,但最终沉降和径向固结时间因子相同时的固结沉降却越小。当底部边界不透水时,最终沉降不会随着顶部透水系数改变而改变。但当底部边界半透水或完全透水时,最终沉降随着顶部透水系数增大而增大。顶部透水系数越大的地基固结度越大,径向固结时间因子相同时的固结沉降也越大。均匀井阻的大小不会影响负压最终竖向分布特性,也不会改变最终沉降,但会明显降低砂井地基固结度,延长固结完成时间。渗透系数径向分布模式会对砂井地基的固结度产生影响。工况一计算的固结度最大,工况二计算的固结度最小,工况三计算的固结度介于工况一和工况二之间。半透水边界对真空预压砂井地基固结过程的影响规律与堆载预压砂井地基相比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定CFG桩复合地基反力系数,分别采用设计软件计算法、载荷实验法、沉降监测反演法和数值分析法等,针对具体工程案例分别确定其复合地基反力系数,并将各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由设计软件和数值分析方法计算所得的复合地基反力系数偏小,单桩复合地基载荷实验和沉降监测反演法确定的地基反力系数值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2.
基于修正剑桥模型理论,推导了孔隙比e随土体当前应力变化的方程,同时比选了4组经典的描述渗透系数k随孔隙比变化的方程,选择了其中一组最佳的估算公式,编写ABAQUS用户子程序VOIDRI和USDFLD,以实现孔隙比和渗透系数随土体当前应力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深基坑降水开挖所致的坑内外土体的变形、围护结构的变形及弯矩,得到以下结论:当考虑孔隙比随土体当前应力变化时,坑外地表沉降量、墙体的水平位移、地下连续墙的弯矩、坑底隆起量均大于孔隙比为定值时的情况;当考虑渗透系数随土体当前应力变化时,坑外地表沉降量、墙体的水平位移、地下连续墙的弯矩均小于渗透系数为定值时的情况,但同时考虑渗透系数和孔隙比变化情况时,其对坑底的隆起量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HG无机/有机复合土壤固结材料能提高水泥对地下淤泥质软土的加固作用.经过试验对比,结果表明:HG与水泥复配的最佳质量比例为1.5%;添加HG后水泥土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和抗渗透性与未添加时相比都有明显的提高,同时添加HG能明显降低水泥浆的粘度,增加了水泥浆的输送性能.  相似文献   

14.
饱和土体一维大变形固结系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一维大变形固结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大变形固结系数的定义及其不同描述方法时的具全表达式。  相似文献   

15.
针对深基坑工程设计中所需的各种土参数,特别是抗剪强度参数C和Φ值进行了分析,并依据不同的土体性质、排水条件和开挖条件,提出不同试验方法.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分析了选择试验方法时的各种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了评价深基坑支护工程勘察、设计时所需的特殊试验项目和用途.针对不同的施工条件和放工周期,充分考虑地层的变化对参数选取的重要意义,对今后深基坑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建筑软土地基的特点基础上 ,介绍了在建筑软基处理中常见的 4种复合地基形式 ,分析了其主要技术特点 ,给出一般的承载力计算公式 ,并介绍了若干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