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基于UML的XML Schema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一种基于UML对XML Schema文档进行辅助设计的方法,该方法将设计过程分为3个层次,即概念层、逻辑层和物理层。概念层使用标准的UML类图对对象建模,逻辑层使用自定义的逻辑层UML类图表示,物理层则用最终的XMLSchema文档表示。给出的逻辑层UML类图充分利用了XML Schema文档的嵌套结构特点,结构清晰简明,经过一系列的转换步骤,可以由概念层的UML类图生成逻辑层UML类图,并最终得到XML Schema设计。  相似文献   

2.
基于XML Schema的XML与数据库转换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XML作为一种数据交换的国际标准,已经贯穿于Internet应用的各个领域之中.如何准确地实现XML与关系数据库的转换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分析XML DTD技术实现XML与数据库之间的转换基础上,分析与比较了XML DTD与XML Schema的不同之处,提出了应用XML Schema实现基于文档类型的XML文件在转换到关系数据库中的方法.通过分析映射XML Schema到对象模式,对象模式到关系数据库关系模式,得出直接由XML Schema映射为关系数据库关系式的方法.重点分析了数据粒度较大的以文档为中心的文档转换为关系数据库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XML文档与关系数据库转换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XML数据的B+树存储实现及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ML已成为Web数据表示和交换的标准,如何有效实现对于XML数据的存储、查询及更新操作是XML相关技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基于模式匹配的XML数据库系统(DISXDBS)组成,重点研究了基于模式匹配的XML数据库系统(DISXDBS)上实现用B^+树存储XML文档以及对其进行查询、更新等简单操作,并对目前几种常见XML文档的存储策略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基于DOM持久化的XML数据存储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在互联网上进行数据交换的国际标准,XML语言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伴随着XML语言的广泛使用,XML文档的数量也日益增多.为了有效地存储这些文档,设计了一个XML数据存储模型.这个模型是以DOM模型为基础来存储和更新XML数据;以XPath语言为基础来检索XML数据;采用关系数据库作为其底层的数据存储方式;利用持久化DOM技术实现.此模型充分利用了关系数据库的成熟技术,可以在不影响原数据库正常使用的基础上,把普通关系数据库扩展成XML数据库.  相似文献   

5.
传统数据库只管理确定性信息.但在许多应用中涉及大量不确定数据。本文把概率数据引入XML文档中.提出概率XML文档树、概率XML模式树、概率XML文档树符合概率XML模式树的定义;给出了概率XML Twig查询树和概率XML Twig查询匹配的定义,最后提出了计算概率XML Twig查询结果概率的定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阐述了XML的相关技术,接着引出了Oracle XML数据库概念并介绍了它所具有的主要功能,然后指出了基于Oracle XML数据库可以快速地构建一个安全、扩展性强的EDI系统。  相似文献   

7.
从实现图片数据库可扩展性的角度,分析了传统关系型数据库解决这一问题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个基于纯XML数据库的解决方案。该方案使用XML格式来描述和存储图片的元数据,利用XML的可扩展性、结构化存储和XML数据库Tamino可以随时修改文档模式,不会破坏数据库中原有的数据,有效地实现了图片数据库的可扩展性,同时使图片数据库具有高效检索和跨平台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处理互联网上大量独立于模式不规则的、零散的XML文档,提出了一种通过扫描XML文档转换为XML文档树,再对文档树进行深度遍历算法把节点映射到数据库的算法,并与其他算法做了简单比较.该算法能把XML数据内容完整地保存到数据库,还可以完全恢复.通过实例证明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了当前考试分析和评估系统的基础上,结合XML技术,提出了基于XML的考试分析与评估系统的模型,该模型从底层的异构文档的分析和翻译出发,将不同格式的文档转换成统一的XML文档,方便不同用户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0.
对象层次上的XML数据绑定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于互联网应用系统以合适和高效的方式操纵XML结构化数据非常重要。通过对文档对象模型和XML简易访问接口两类应用程序接口特点的分析,建立了XML模式到类层次的影射关系,讨论了对象层次上的XML数据绑定模型。数据绑定处理过程简洁而快速,适用于服务器端的应用系统和处理效率要求很高的应用系统。最后,给出了一个从XML到Java的数据绑定实现。  相似文献   

11.
Data Caching for XML Que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bapplicationssupportedbydatabaseretrieve desiredinformationfrommultipledatabasebyissuing queriesagainstremotedatabaseserversacrossInter net.Delayeddatatransmissionsandlostdatapack agesoftendecreasetheirefficiency.Hence,aconsid erableamountofworkhasfocusedontheproblemof semanticcachingfortheseapplications[1-3],but mainlyfocusontherelationaldatabases.Asthenum berofwebapplicationsthatbackedbyXMLdatabase increases,sodoestheneedtoprovideefficient cachingmechanismssuitableforthenatureoftheex ten…  相似文献   

12.
XML文档作为一种半结构化数据,与关系数据库中存储的结构化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通过分析XMLSchema的结构和语法,借鉴P-Schema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名为E-Schema方法用于XML模式到关系模式的映射,解决了多值元素、可选元素、组元素的映射问题,能够在关系数据库中完整的保存XML文档的结构信息和数据信息,并提高了查询效率。  相似文献   

13.
关系模式到XML Schema的约束保留映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XML逐渐成为网络数据表示和交换的标准,将关系数据描述为XML格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关系模式到XML Schema的保留约束映射算法,通过对关系模式和XML Schema数学建模,定义模式映射模板,将关系模式转化为XML Schema模式的描述,实现关系数据到XML文档的转化。由于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充分保留了语义约束信息,与同类研究相比,算法的映射结果可以更完整的描述关系模式的结构和语义信息,保证了数据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XML的异构数据库模式转换的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以XML为中间载体实现数据库之间的相互转换模型,并给出相应的实现方法,有效地解决了Web数据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转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数据集成中XML模式和关系模式映射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数据集成遇到的数据交流难问题,文章首先介绍了XML技术的优势,并就如何利用其优势来解决XML文档和关系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转换问题进行了分析。进一步研究了XML和关系数据库之间的基本映射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XML模式和关系模式之间双向映射的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数据库设计的角度出发,对XML数据的约束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基于路径表达式和树模型的XML函数依赖。对于利用XML实现异构数据库的交换技术上,不仅在理论上具有指导价值,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关系模式下的XML存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不同的底层系统,XML存储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文件系统方法、对象管理器方法和数据库系统方法.数据库系统方法又包含enable方式和native方式两类.本文综合论述了XML的存储技术,尤其是enable方式中的关系模式下的XML存储方法.存储方法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查询效率、存储空间和应用范围等因素.据此,研究了结构映射方法和模型映射方法各自的典型代表边表方法和共享内嵌方法.结果表明,结构映射方法在查询效率和存储空间上要优于模型映射方法;但后者的应用范围更广.最后,根据两种存储方法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待改进的地方,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映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XML技术的XML数据与关系数据库相互转化的框架 ,并在该框架下具体实现了XML数据和关系数据的双向转换。通过XML对关系数据进行形式化描述 ,使该框架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 ,能够实现在多层分布式系统中的数据转换和在大容量数据库中快速提取结果 ,提高访问效率。文章最后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