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共有20条相似文献,以下是第1-20项 搜索用时 986 毫秒

1.  铅离子印迹乳糖化壳聚糖的制备及其铅吸附作用  
   《中国食品学报》,2016年第3期
   目的:合成铅离子印迹乳糖化壳聚糖,探讨其在体内外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方法:以铅离子为模板分子,乳糖化壳聚糖为功能单体,加入交联剂环氧氯丙烷,用离子印迹技术合成铅离子印迹的乳糖化壳聚糖。通过扫描电镜对其形态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对影响铅离子印迹乳糖化壳聚糖吸附铅离子的p H值、吸附时间、离子选择性进行研究。以铅离子印迹乳糖化壳聚糖灌喂铅中毒实验模型小鼠,并设空白对照组和铅中毒模型组,用ICP测定其铅、钙、铁、锌含量。结果:合成的铅离子印迹乳糖化壳聚糖对铅的最大吸附容量为43.98 mg/g;其吸附最适pH 5,最佳时间4 h,对铅离子具有选择吸附性。铅离子印迹乳糖化壳聚糖组与对照组相比,血铅、肝铅含量明显降低(P0.01),血液和肝脏中钙、铁和锌的含量基本不变。结论:合成的铅离子印迹乳糖化壳聚糖,对体外和实验动物体内的铅离子都具有选择性吸附作用。    

2.  改性废弃灯芯草吸附去除蜂胶中的铅  被引次数:1
   张洛红  李莹  仝攀瑞《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以中草药纤维本身所具有的吸附性能为基础,通过对其进行化学改性制备纤维素黄原酸盐,用于蜂胶中铅的吸附脱除.在静态脱铅实验中,筛选出以废弃灯芯草为原料制备的纤维素黄原酸盐为最佳吸附材料,并考察了不同铅离子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及溶液pH值等因素对蜂胶中铅去除率的影响.在对蜂胶中铅的动态吸附去除实验中,初步考察了灯芯草纤维素黄原酸盐的脱铅效果及其再生性能.最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脱铅处理前后蜂胶中黄酮类物质的成分和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废弃中草药灯芯草经化学改性后,对蜂胶中铅的吸附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适用性,不仅能够获得较高的铅去除率,且对蜂胶中黄酮类物质的影响不大.这不仅为降低蜂胶中重金属铅含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也为废弃中草药的资源化利用创造了新的思路.    

3.  发泡交联法制备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复合海绵及其对铜、铅的吸附性能研究  
   许晓琪  田明伟  朱士凤  曲丽君《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第4期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水资源的污染中,重金属的污染受到广泛关注。而吸附法由于操作简单、成本较低而被广泛应用。针对铜、铅离子,以氧化石墨烯和壳聚糖为材料,利用两者的协同效应制备出了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复合海绵( GCS)。对复合海绵的微观形态以及基本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同时比较研究了铜、铅离子溶液的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发现:制得的新型复合海绵具有微孔结构,吸水能力良好,对铜、铅离子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在最优条件下,Cu2+和Pb2+的平衡吸附量分别可以高达1114.7mg/g和4855.8 mg/g。    

4.  氧化改性ACF对铅离子吸附作用的研究  被引次数:5
   周勤  肖乐勤  陈春《化工时刊》,2006年第20卷第7期
   为了提高活性炭纤维(ACF)对水体中重金属铅离子的吸附性能,采用浓HNO3对ACF进行了氧化改性,并采用静态吸附法,考察了不同实验条件对样品吸附铅离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氧化改性后样品对铅离子的吸附速率非常迅速,吸附平衡时间仅需要5 min。2.氧化改性后ACF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保持着对铅离子较高的吸附性能。    

5.  活性炭中孔对吸附去除溶液中铅镉离子的重要性及贡献  
   范明霞  童仕唐《功能材料》,2018年第2期
   对铅镉离子在水溶液中存在形态及离子直径尺寸进行分析,采用平均孔径2.23~3.37nm、中孔率45.1%~91.9%的自制中孔活性炭,研究了活性炭中孔结构对水溶液中铅镉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b(Ⅱ)和Cd(Ⅱ)在水溶液中的形态分布受到pH值显著影响,自制中孔活性炭孔径范围与铅镉水合离子直径相匹配。当活性炭中孔率由45.10%增至91.89%,Pb(Ⅱ)和Cd(Ⅱ)去除率分别由28.4%增至99.9%,39.4%增至57.0%。增大活性炭中孔率有利于提高对Pb(Ⅱ)和Cd(Ⅱ)的吸附性能,表明对具有较大尺寸的铅镉离子吸附过程中活性炭中孔所起的重要作用。    

6.  高吸水性树脂对重金属铅离子的吸附  
   马晓丽  李继萍  李纯毅《内蒙古石油化工》,2016年第11期
   本文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为测定手段,研究了高吸水性树脂对重金属铅离子的吸附性能.对于重金属离子铅的测定,实验表明:高吸水性树脂对重金属离子铅的吸附量与树脂引发剂的种类、引发剂的用量、溶液浓度、树脂粒径都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条件下树脂对铅离子的吸附均有不同.通过实验研究了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确定了吸附剂的最优吸附条件,对研究如何降低废水中重金属的含量,减轻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优化树脂合成条件提供有用的参考.    

7.  偕胺肟螯合纤维的吸附性能及对果汁中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  
   耿建暖  于建军  仇农学《食品工业科技》,2008年第29卷第3期
   为获得用于吸附果汁中金属离子的螯合纤维,本文以铅、铜离子为吸附对象,研究了溶液的pH和吸附时间对偕胺肟螯合纤维的吸附性能的影响,并确定了其吸附等温线,并将其用于浓缩苹果汁中吸附金属离子.结果表明:该纤维吸附速度较快,20~30min即达到吸附平衡,其吸附性能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且其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此螯合纤维对果汁中的铜、铅离子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    

8.  植酸掺杂聚苯胺对重金属铅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李秀霞  万涛  雷阳  陈萍超  卢智  黄正根  卢馨茜  龚诗意《塑料工业》,2018年第4期
   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植酸掺杂苯胺共聚物,并将其应用于铅离子水溶液的吸附。研究了铅离子初始浓度、p H值和吸附时间对铅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对铅离子吸附过程进行了热力学等温线和动力学拟合。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植酸掺杂聚苯胺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 H值=5时植酸掺杂聚苯胺铅离子吸附容量达到最大值(121.2 mg/g),30 min铅离子吸附趋于平衡,植酸掺杂聚苯胺铅离子吸附容量随着铅离子初始浓度的增大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当铅离子初始质量浓度大于500 mg/L时,铅离子吸附容量增幅趋缓。植酸掺杂聚苯胺铅离子吸附等温线吻合Langmuir方程,铅离子吸附动力学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方程。FTIR结果表明植酸掺杂聚苯胺具有目标结构。    

9.  羟基磷灰石去除铅离子过程机理研究  
   《矿产保护与利用》,2020年第1期
   研究了化学沉淀法合成的羟基磷灰石对水溶液中铅离子的吸附性能及机理。运用SEM电镜、EDS、XRD等手段对羟基磷灰石(HAP)的结构形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除铅的反应机理在pH=3时主要为溶解沉淀和离子交换,在pH=5时为溶解沉淀和水解沉淀。除铅效果与溶液的pH值、反应温度呈正相关,与溶液初始铅离子浓度呈负相关;pH=4时,铅离子去除率接近99%,同时水溶液中铅离子浓度可降至规定的排放标准(1 mg/L)以下。    

10.  活性碳纤维吸附水溶液中的二价铅离子  被引次数:9
   李秋瑜  胡中华  蔡巧巧《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4年第29卷第5期
   对活性碳纤维(ACF)吸附水溶液中的二价铅离子进行研究。分别运用静态和动态方法来考察ACF吸附Pb^2 的性能,测定了吸附等温线,探讨了吸附时间、DH值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并进行了ACF的再生实验。结果表明,ACF对水中二价铅离子的吸附特性良好,且吸附剂易于再生,可作为去除水中离子态重金属的优良吸附剂。    

11.  铅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特异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次数:4
   苏现伐  石慧丽  朱桂芬  高燕哺  樊静《冶金分析》,2009年第29卷第8期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以铅离子为模板离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的离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对聚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静态平衡吸附实验法分析铅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和选择性。结果表明,与非印迹聚合物相比,铅离子印迹聚合物对铅离子具有较好的特异吸附性能和选择性识别能力,对鉛离子的特异吸附容量为0.766mg/g,而对与铅性质相近的镉、汞、锰、铜和锌金属离子的特异吸附量小,分别为0.055mg/g,0.061mg/g,0.059mg/g,0.037mg/g和0.003mg/g;铅离子在印迹聚合物中的分配系数较其他金属离子大,是镉离子在印迹聚合物中的分配系数约22倍,因此可在大多数金属离子共存时选择性吸附痕量铅。    

12.  镉离子对铅阳极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黄成德  张昊  赵秉英  朱松然《电池》,2000年第30卷第1期
   应用循环伏安方法研究了铅电极在不同镉离子浓度含量的硫酸溶液中的阳极氧化行为 ,采用SEM、XRD方法观测了铅阳极阳极氧化形成的硫酸铅晶粒大小及二氧化铅的结晶结构。结果表明 :溶液中的镉离子对铅转化为硫酸铅有较大影响 ,对二氧化铅的结晶结构及形貌无明显作用    

13.  片状纳米氢氧化镁吸附铅离子性能研究  
   胡婉玉  袁新松  郝建文  蒋成义  杨保俊《轻金属》,2012年第9期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片状纳米氢氧化镁,并进行了XRD,TEM表征.在此基础上,研究片状纳米氢氧化镁对水溶液中铅离子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时间、吸附剂加入量、铅离子初始浓度、振荡速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单因素条件实验确定较适宜的吸附条件为:吸附时间40min,氢氧化镁加入量1g/L,铅的初始浓度200mg/L,振荡速度为140rpm.    

14.  粉煤灰对水中铅镉的吸附特性和机理研究  
   于峥  王琼  罗铮  王双库  陈一  刘珍《包装学报》,2021年第13卷第3期
   通过对粉煤灰样品进行表征,探索了其与铅、镉吸附相关的形态和物化特性,并进行了水中铅、镉的静态吸附实验,通过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nkin方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建模,分析了铅、镉的吸附平衡性质,且进行了吸附动力学研究以描述其吸附过程,研究了潜在的吸附速率控制步骤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粉煤灰样品中未燃炭的含量对铅、镉的吸附有着一定影响,而粉煤灰表面环状硅酸盐中的Al—O/Si—O或Si—O—Si/Si—O—Al官能团对铅、镉的吸附起主要作用.Langmuir等温线方程拟合结果最佳,说明粉煤灰表面结构均匀,对水溶液中铅、镉的吸附既有物理吸附,又有化学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在25℃条件下,粉煤灰对水中铅、镉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69.9301 mg/g和36.9040 mg/g.相较而言,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吸附过程,说明化学吸附是影响铅、镉在粉煤灰上吸附速率的控制步骤.    

15.  改性天然沸石用于饮用水体除铅机理探讨  被引次数:14
   霍爱群 姜华《无机盐工业》,1998年第30卷第2期
   改性天然沸石是一种有效的水体脱铅离子筛。研究了天然沸石的改性,铅吸附性能,并对水体脱铅机理进行了探讨。    

16.  志丹白土的活化工艺及其对废水中铅离子的处理研究  
   高利锋  王丹军  郭莉  李东升  付峰  王继武《化工技术与开发》,2010年第39卷第6期
   以陕西省志丹白土为原料,采用硫酸和硝酸对其进行活化处理,考察了活化工艺条件对白土活性度和游离酸含量的影响规律,并以铅离子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样品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活性白土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30%硝酸,固液比1∶2,活化时间5 h,活化温度85 ℃,在此条件下所得白土活性度高,游离酸含量低,对废水中的铅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    

17.  天然斜发沸石除重金属离子铅再生剂的选择及应用条件的确定  
   潘嘉芬《非金属矿》,2009年第32卷第4期
   对潍坊涌泉天然斜发沸石吸附废水中重金属离子铅及其再生剂的选择和应用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aCl为最佳再生剂.静态再生试验得出再生剂的最佳应用条件.动态试验表明.再生沸石具有较强的铅离子吸附能力,可以多次再生循环利用.    

18.  含吡啶基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马明兰  郭芬芬《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12年第10卷第4期
   介绍了含吡啶基吸附材料对金属离子、无机阴离子及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分离研究进展。吡啶环的氮原子具有较强的配位功能,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这类吸附材料对金属离子显示出高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选择性,其吸附金属离子后形成金属主体高分子,然后再利用金属离子与具有配位性能的无机阴离子、有机污染物通过路易斯酸-碱在水溶液中进行配体交换,从而达到吸附分离的目的。作为高分子交换配体(PLE),这类新型吸附材料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19.  Pb-海藻酸钠印迹聚合物合成及其对痕量重金属的处理  被引次数:1
   赵彬  江元汝《应用化工》,2011年第40卷第7期
   针对水中痕量重金属的选择性处理,以Pb(Ⅱ)离子为模板,海藻酸钠为功能单体,合成Pb-海藻酸钠印迹聚合物(Pb-SAIIP),研究了Pb-SAIIP对水中痕量Pb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Pb-SAIIP对多种重金属水环境中的低浓度铅具有选择吸附作用,吸附40 min时吸附率达为98%;Pb-SAIIP具有较好的循环使用寿命,吸附洗脱循环6次后,对水体中重金属Pb2+仍然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吸附衰减率为1%。    

20.  SAS/AA吸附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硅酸盐通报》,2016年第11期
   通过溶液聚合法来制取功能高分子材料,并研究了引发剂、交联剂、单体用量等对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交联剂用量在0.3%时,材料的吸附水和铅离子或铜离子的性能相对较好,对溶液中铜离子的吸附率达到95.2%,吸附量为143 mg/g,对铅离子的吸附率达到84.8%,吸附量为85 mg/g;引发剂用量在0.5%时,材料的吸附水和铅离子或铜离子的性能相对较好,对溶液中铜离子的吸附率达到94.8%,吸附量为142 mg/g,对铅离子的吸附率达到87.9%,吸附量为88 mg/g;当SAS用量为20%时,材料的材料的吸附水和铅离子或铜离子的性能相对较好,对溶液中铜离子的吸附率达到94.7%,吸附量为142 mg/g,对铅离子的吸附率达到87.8%,吸附量为88 mg/g。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