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锋作家余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创作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重要的小说。通过这两部作品,作家完成了个人创作风格的重大转变-从以“重的方式”写作转变为用“轻的方式”表达。试图从这两部小说的社会和自然背景、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模式、语言等方面对这种“轻的方式”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2.
官场小说作为一种小说题材类型,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晚清谴责小说的出现意味着真正意义的官场小说的诞生,20世纪30-40年代国统区的政治讽刺小说和讽刺喜剧有力地推动了官场小说创作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官场小说的创作呈现出异常繁荣的局面,产生了“主旋律派”和“官场写实派”两大流派,标志着官场小说创作的又一高峰时期的来临。  相似文献   

3.
巫术是神怪小说情节构建甚至整部作品创作构思的原发点和内在动力,它为神怪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神秘的母题和原型。巫术小说的叙述逻辑一般遵循禁忌-禳解和交感巫术原理。  相似文献   

4.
谭小芳 《商品与质量》2010,(19):114-116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作家,1987年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崛起于文坛成为了中国新文学别辟异境的新锐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前期的小说因写“暴力”“凶杀”而其主题称为“死亡”。他用超然冷静的叙事手法揭露血腥人生和残酷的现实社会,随着作者创作的深入及思想认识的变化,作者的创作主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是他创作的转折点。而《现实一种》和《活着》便恰如其分的体现余华“死亡”和“活着”的两个主题端点,作者的创作主题由“死亡”转向“活着”。本文就是从“死亡”和“活着”两个不同的主题来进行分析的。  相似文献   

5.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小说”属于一种独特的小说类型,它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俄罗斯象征主义作家别雷的代表小说的创作。本文选取别雷最重要的“生活创作”认识的形成时期,分析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艺术的接受与反接受之中的角度和结论,进而阐明别雷在自己的创作认识成熟时期由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成就的思考和挑战,转而确立了自己的突破性思想认识和艺术风格,以新“思想小说”的方式回归了前辈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俄罗斯命题。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海上花列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探讨它对传统的继承和对现代性的开拓两方面,对于小说中关于“狗头名士”和四书酒令的描写,多以“败笔”视之。如果从分析作者生平和其他创作文本出发,将韩邦庆本人和《海上花列传》的创作结合起来,对于小说何以出现所谓“败笔”的问题可能得到更深入的认识,从而窥探在小说文本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内心传统与现代的对峙。  相似文献   

7.
尼采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赫胥黎的进化论构成了鲁迅早期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尼采思想对他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尼采的“权力意志”、“超人哲学”、“反道德”等思想衍生出了鲁迅小说中的“狂人”、“疯子”、“孤独者”、“强者”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时期小说创作呈现出两种新的独立的文学叙述方式与结构方式:意识流与生活流。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我国的“意识流”创作被单纯地看作一种技巧而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发展。在“生活流”小说创作中,由于知识分子放弃了干预生活的努力,从积极的人文立场上退却,一种极端世俗主义、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精神倾向在滋生、蔓延,应当引起人们的警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定军旅小说中有一定影响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考察对象,审视作为民族文化积淀和传统道德力量结晶的“英雄主义”与军旅小说创作的内在关系。通过分析、归纳,概略勾勒出“英雄主义”在民族危亡时期和公共政治情绪下的表现形式:“英雄话题”、“英雄神话”。  相似文献   

10.
刘以鬯的小说创作存在“娱乐自己”与“娱乐他人”二维价值取向,在进行“娱乐他人”的通俗创作时他仍坚守严肃文学的信念,实践着”娱乐自己”的文学主张。由于他的强烈的创新意识,他在文学现代意识的传达与文体实验方面成就斐然。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三十篇小说,后来集结成为《呐喊》、《仿徨》两部作品集。纵观鲁迅的小说,主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农民题材,另一类是知识分子题材。在创作方法上,他融汇了中国小说的各种优点,创造了现代小说的新形式,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光辉典范。一思想成就鲁迅进行小说创作的动机和目的是很明确的,如他自己所说:“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因此,真实深刻…  相似文献   

12.
徐讦小说表现了他由一个人道主义者转变为自由主义者的创作轨迹,记录了作家对人性、爱情、宇宙、宗教、生命等的哲理思索,同时也表现了徐讦在美好理想与悲观现实,善与恶、美与丑之间无法选择,最后走向虚无、走向上帝的感情历程。徐讦的大部分小说是一种阐发哲理的“玄思小说”,是现代人的“灵魂之舞”。  相似文献   

13.
歌德创作《亲和力》时已将近60岁了,小说出版后毁誉参半,但歌德坚持认为这是自己最好的小说。相对于歌德其他重要作品而言,有关这部小说的关注和研究明显不足,较为薄弱。歌德创作这部小说的动机是什么?小说中的主要形象源自哪里?歌德为什么将他的小说命名为“亲和力”?亲和力对于我们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这些都是饶有趣味亦颇有意义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追根究底地探索和分析。在歌德那里,亲和力是一种永恒的魔力,即便在今天对于我们也具有某种启发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狐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崇拜对象,狐故事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题材。不同历史阶段的古典小说中,狐形象经历了从“动物性”→“神性”→“妖性”→“人性”的嬗变。其中以唐代小说为代表,里面的狐形象经由了妖性狐向人性化狐的转变。中国古代小说中狐故事类型的嬗变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民间信仰从对象到内容的转变,一方面反映了古典小说创作观念由“实录”到“虚构”的逐步进化。  相似文献   

15.
《“水仙”号上的黑水手》是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代表作之一。与康拉德创作的其他海洋小说一样,这部作品也深受英国商船队传统的影响。通过分析英国商船队传统在《“水仙”号上的黑水手》中的具体体现,来深化对小说中“船”这一核心隐喻的解读,力图揭示出这部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对社会的强烈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16.
<正> 历史小说的魅力在于它讲述故事与自由想象的同时又能给读者以“真”的感觉。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阅读心理上“真”与“虚”两方面的需要。也正因如此,历史小说处于历史与小说的夹击之中而有着自身的尴尬性。一方面,它不可能象纯粹小说创作那样自由无拘天马行空而置史实于不顾,限制了作者想象力的自由发挥。另一方面,小说的特性规定了它不可能循规蹈矩地进行史实排列,又须借助小说的虚构想象去纵横开合,在史实的羁绊下尽可能地自由挥洒。这两方面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是对鲁迅十分推崇和敬仰的一位当代作家,在创作上与鲁迅有着深刻的联系。她坚守鲁迅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原则,关注民生、关注现实,表现出“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的创作特征。在具体的小说创作中,王安忆还继承了鲁迅在五四时期所开创的“女性解放”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主题并对其进行了当代意义上的思考。另外,王安忆的散文里流露出鲁迅散文的“表现心灵的奥府,反映深邃的人性,具有深刻内涵”的风格和品质。  相似文献   

18.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在写作方法上大胆创新,而且她的思想也很前卫。她的著名散文《自己的一间屋》堪称女性主义宣言书,在作者眼里,“房间”是女性的“圣所”,拥有自己的一间屋,意味着女性拥有一定的自由,这样,女性才能获得身体和心灵的自由,才有安全感,也才有可能学习和创作。这种观点在她的小说中也有所展现,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很多时候对“房间”充满眷恋,把它看成是“圣所”。’  相似文献   

19.
先秦两汉以来,伴随着神仙方术思想的发展,小说苑囿中诞生了一个崭新的生命——仙话,经过魏晋六朝的繁衍,于隋唐之际达到了创作的高潮,而到明清两代,则经历了质的变异。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仙缘小说先后经历了由宗教到世俗,由“仙缘”到“艳缘”的历史变迁,它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仙道思想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强有力的渗透,而且隐含着极其丰富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身规律与大众的文学接受心理两个层面,探讨了“金庸小说现象”出现的内在原因,以及其在创作和鉴赏方面为当代作家所提供的经验与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