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上,林纾不应作为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卫道士,他是一个成就卓著的文学大家,尤其是林纾的翻译小说(下称"林译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现象,开西文东渐之风气,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译介了一批世界文学名著,促进了我国的文学创作;用比较活泼自由的文言翻译小说,推动了语言和文体的变革。林纾的翻译不仅提高了小说的地位,而且通过翻译对中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先行者之一。更重要的是,林译小说为新文化运动准备了一大批作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成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朔的"痞子文学"通过痞子说官话的形式形成一种极具个人色彩的幽默感,这是一种对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及文学权威的正统地位的嘲讽。本文从王朔小说的情节和话语出发,谈谈王朔小说中这种嘲讽所体现的几种美。  相似文献   

3.
林纾是闽籍作家,不识英文,却引介“西学”,而且用的是文言,成为译界奇观。“白话”登台亮相,林纾却对“文言”情有独钟,故有“文白之辩”,因此被文学史疏远。所幸“文言”与“西学”在林纾笔下情投意合,称道者众,为“小说”扶正立下汗马功劳,又与新文学启蒙不期而遇,其文学修为举世瞩目。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小说情节所呈现出的"家常"叙事模式继承了源起于《诗经》等传统文学的这份"家常",在主人公微妙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中,展开情节的家常叙述。这一描写"家常生活"的叙事传统也延伸到后来的中国诗、史、小说和戏曲领域,深深扎根于张爱玲的创作思维中,并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采取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对法国古典主义和中国"文革"文学理论从社会历史条件、文学特征以及历史作用和命运3个方面进行比较,发现了它们之间惊人的碰撞与共鸣,阐述了二者背离的方向及其原因,并且发现文学理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必然规律,任何强行的外力阻挠只会让文学本身走入歧路,甚至会给一个社会或国家造成不可控制的损失或灾难.  相似文献   

6.
金庸小说以"有""无"哲学观念为落脚点,通过对武功的从无到有、武功的从有到无和武功的有无相生等三个方面,对道家的"有""无"观念进行了文学演绎。其文化意蕴体现在厚积薄发、天人合一,折射出道家的辩证思想,以及独特的艺术境界。从"有""无"哲学观念出发解读金庸小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英两种不同文化下青年反叛性文学的标本,"另类文学"和"垮掉一代"文学有许多相似处.但由于两者的历史背景、反叛性和影响不同,所以从文化类型上看,"垮掉一代"文学更具有反文化特征,而"另类文学"则更属于青年亚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8.
"新移民文学"的大量文本承栽着厚重的文化意蕴,表现东西方文化从冲突到融合并最终走向超越的嬗变历程构成了"新移民文学"独特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当今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热点议题,如何走出去,翻译家的翻译活动是其关键。葛浩文英译莫言作品,从文本选择、读者中心和文化调适三个方面体现出译介模式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作用。谙熟中国文化的海外汉学家与优秀中国译者互为补充的译介模式是现阶段的理想选择;译者应根据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不同阶段以及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可接受程度合理调整译介模式。只有在译介模式和翻译策略之间找到"支点"才能承担起中国文学"走出的"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女性文学源远流长.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女作家们挣脱"无性别写作"的桎梏,创作出了大量具有鲜明女性意识和女性情感.在思想内涵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打上了"女性文学"鲜明烙印的文学作品.通过分析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认为中国女性文学由男性附庸到无性别写作,再到性别自觉的创作嬗变,固然因了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催化,但更与近现代中国文化转型有着紧密的联系.女性文学自身的传统如种子,传入的西方女性理论如水分,文化转型期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则如和煦的阳光,使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相似文献   

11.
“气”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具有深刻的哲学和美学含义,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分析了“气”的哲学意义,论述了一“气”贯穿的中国古代文论,据此剖析了“气”文化的文艺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李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评点家。文章以李贽对《水浒传》的评点为例,较为详细地分析和总结了李贽在古典文学评点中的文本价值的确立、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和文学创作的先进思想性。  相似文献   

13.
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身规律与大众的文学接受心理两个层面,探讨了“金庸小说现象”出现的内在原因,以及其在创作和鉴赏方面为当代作家所提供的经验与启迪。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中西文论发展现状作了相同和相异的宏观比较研究,并提出世界文论下的中国文论发展对策。文章认为,当前,我们必须整合中西方文论,上升到一般理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提高文艺学创造力;追求哲学精神,转变思维方式;深化文艺体制改革,充分调动文艺学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只有这样,才能从后殖民主义情节中解脱出来,形成自己的文论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创造出属于自己话语权利的优秀文论。  相似文献   

15.
本认为学翻译的语言是一种不同的体,它有别于规范的汉语学语言,有着自己的特色。本比较了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指出:规范的汉语学语言虽然是学翻译的理想语言,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使得译语不能完全等同于规范的汉语学语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长廊中是独具特色的,具有明显的审美性特征。这里从汉字的独特构造带来诗的兴盛、中国古代文学对抒情性的重视,及表现在文学中的对于“中和”、“韵”、“味”、“气”等特有的审美崇尚三方面,试图论证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林纾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在20年间他翻译介绍了62位英国作家的百余部作品,与英国文学结下了一段深厚的文学因缘,在国人面前展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英国文学画卷。不仅如此,他以中国古典小说为参照系,对英国文学发表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和评论。探讨了英国文学在林纾眼中是怎样的一幅图景,林纾对英国文学的译介和评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又起到过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40年代在沦陷区的北平,出任日伪职务的周作人提出“中国的文艺复兴”。在承认若要结束“国家沦亡”的局面非用武力不可的前提下,周作人开始从文化角度出发考虑政治问题,即排除“国家”在外的民族问题。他认为时空上中国的民族维系之物就是“思想语言文字”,因此在40年代写作的《汉文学的传统》等4篇文章中,试图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确立起“固有思想”和“汉文学”的传统,以此寻求汉民族文化与汉民族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文学名著的观念是因时间变化而衍变的特殊意识形态。林纾在西洋文学(主要是小说)翻译的丰富经验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名著观念,主要是对古典中国诗文观念的比附和移用。林纾及其合作者的古文翻译产生了一些翻译经典(即译作名著),以及林纾翻译的一些西洋文学中的名家名著,例如莎士比亚戏剧、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等,显现林纾尽管遭遇了新文学群体的严厉指责,但无疑仍是介绍西洋现代文学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20.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大学古代文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文学教学承担着大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当今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之下,传统的大学古代文学教学方式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冲击。通过对文学市场化、通俗化和影像化时代的应对策略、全球化语境下的古代文学教学、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古代文学教学三方面的研究,探索古代文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