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综合分析了掘进机冷却系统不能有效冷却切割电机和泵站电机,随着电机温度的逐渐升高,电机内部绝缘材料碳化变质,导致电机损坏;不能有效消除液压系统中液压泵、溢流阀和流量控制阀所产生的热量,随着液压油温度的升高,液压密封件变形,液压元件磨损损坏等。喷雾除尘系统中的缺陷易造成切割臂损坏;不能精确控制喷雾除尘系统的雾水量和喷雾时间;冷却系统和喷雾系统的水直接排至巷道内,容易造成巷道积水,底板围岩变软,掘进机下陷;喷雾除尘系统无法远程控制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冷却系统和喷雾除尘系统进行了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设计开发了一种汽车尾气蒸汽涡轮转化系统,其能够充分利用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水和排气系统中废气的热量,实现燃烧热量的回收再利用。该系统主要由热水传送子系统、涡轮转换子系统、储能子系统、蒸汽传送子系统和换热装置子系统等构成。对该系统的主要构成和布置方式进行了研究,开发了适用于1.5 L发动机的汽车尾气蒸汽涡轮转化系统实物模型,并对影响热能转化效率的关键子系统,即涡轮转换子系统进行了试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回收一定的能量,从而提高发动机燃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主要介绍了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在国内某火法竖罐炼锌厂的应用。锌冶炼过程中汽化冷却系统和余热锅炉产生大量的饱和蒸汽、排放的中低温废烟气及蒸汽所含的低品位热量等可用来进行发电。对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所涉及的主蒸汽系统、电气系统功能、热工自动化系统功能等部分的设计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针对发动机冷却系统优化设计中存在冷却液的三维流动与传热的问题,为了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效率、降低高温零件的热负荷、实现整机的热量分配和热量利用,以4缸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 (CFD)软件STAR-CD,对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内冷却液的流动和传热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通过CAD建模、计算网格划分和给定边界条件,进行数值计算,给出了发动机冷却水套内冷却水的流场、压力场及表面传热系数分布,为进行发动机冷却水套内冷却液的流动和传热分析以及冷却水套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500 kV静安地下变电站采用闭式喷淋冷却塔的循环冷却系统,当环境温度低或空气湿度较高的时候,冷却塔排出的热气容易在出风井附近产生白雾,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分析白雾产生的机理:站内冷却系统主要为油浸主设备进行冷却,热量由冷却塔排出室外,在雨季、冬季的时候,当环境温度较低或湿度较高时,冷却塔排出的热、湿空气被外界冷空气冷却,冷凝成水珠,形成白雾。经分析,只要将冷却塔内加装吸热模块,将排除的空气再次加热,将温度提高,排出的湿、热空气与外界空气在焓湿图上的混合线正好与饱和湿度线相切,避开饱和区域,使排出的空气不产生白雾。运行情况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消除白雾,而且节能环保.  相似文献   

6.
汽车在长期行驶的过程中,车体发动机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此时需要加装冷却风扇来提升车体发动机的散热器性能。文章从发动机冷却系统概述出发,就常见的汽车发动机冷却风扇类型进行了必要的原理分析,它们分别是普通散热风扇、电磁离合器风扇、以及电控风扇,与此同时,着重介绍了汽车发动机冷却风扇的故障检修方法,以期为维修爱好者提供参考,从而保证爱车的发动机性能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7.
冷却系统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有很大影响.随着发动机转速和功率的不断提高,对冷却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与研究也愈来愈深入.在保证足够散热能力和强度的前提下,高效率低能耗成为冷却系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冷却系统的设计与匹配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Moldflow注塑模拟软件,基于某母线绝缘配件注塑成型模具冷却系统关键指标的分析,通过调整冷却回路排布、新增加5条冷却回路并引入隔水板等措施对其冷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并对优化冷却系统的冷却时间与各项温度指标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冷却系统的回路冷却液温度、回路管壁温度与零件温度明显降低,冷却时间缩短;优化冷却系统的冷却效果理想,可有效缓解冷却压力。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采用冷却器的变压器冷却系统存在的缺陷,提出了现场改造方案,对比了新旧冷却系统优劣,并通过改造实例验证改造后的冷却系统更有利于变压器安全、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采用冷却器的变压器冷却系统存在的缺陷,提出了现场改造方案,对比了新旧冷却系统优劣,并通过改造实例验证改造后的冷却系统更有利于变压器安全、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1.
介绍啤酒周转箱的结构、周转箱注射模具的总体结构、工作原理和冷却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冷却水量、传热面积、对流传热系数、冷却水道长度的计算;冷却水在冷却系统中的流动状态,总的热平衡方程的建立等。在沈阳市塑料三厂的应用结果表明:此种方法合理可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复合地源热泵在冬冷夏热地区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辅助冷却复合地源热泵系统,可有效地降低初投资,提高系统的节能效果。本文介绍了冬冷夏热地区的气候与建筑能耗概况;对辅助冷却复合地源热泵系统在这个地区可行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针对上海地区某一办公建筑,对比分析了辅助冷却复合地源热泵系统和无辅助冷却地源热泵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结果表明,辅助冷却复合地源热泵系统在该地区减少初投资和运行费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SGCHPS土壤热平衡及系统热量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严寒地区建筑物热负荷远大于冷负荷而导致的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SGCHPS)供热性能逐年下降、以至于无法使用的问题,提出依靠太阳能季节性土壤蓄热来维持土壤热平衡、提高系统效率的方法.以严寒地区太阳能-土壤源热泵供热供冷示范工程为平台,进行了为期3 a的蓄热、供热、供冷长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保证供热供冷效果的基础上,土壤温度呈现日周期和年周期变化,土壤保持了以年为周期的热平衡;太阳能在冬季供热量中占85%;在供冷季同时进行蓄热和供冷的2组土壤换热器(GHE)可根据换热功率分配其比例.土壤蓄热解决了严寒地区建筑物冷热负荷不平衡的问题,使系统能长期高效运行,并实现了全年太阳能的利用,节约了大量的常规能源.  相似文献   

14.
空调冷热源的设计在空调系统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从某综合楼空调系统冷热源设备选型出发,描述了污水源及污水源热泵的特点,分析了污水源热泵在该工程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利用"污水源+板式换热器"替代冷却水塔提供冷却水的方法,从而为污水源热泵的选用和污水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SGCHPS土壤蓄热供热供冷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建筑供热供冷能耗,实现严寒地区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SGCHPS)对建筑进行长期稳定的供热供冷,提出依靠季节性太阳能土壤蓄热来维持土壤热平衡、提高系统效率的方法.以严寒地区太阳能-土壤源热泵供热供冷示范工程为平台,根据建筑负荷确定系统配置,并选定4种模式交替运行,进行了3年的长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季节性蓄热S...  相似文献   

16.
神农大酒店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技术方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提高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能效比并降低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地埋换热器的换热器面积,减小系统投资,对神农大酒店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采用不同技术方案,从系统热负荷、全年不平衡热负荷、冷却水流量、系统能效比等几方面进行理论分析,经综合比较,采用冷热一体机与热水机串联+冷却塔辅助散热的复合式系统方案优于其他方案。但此方案受制于目前市场上冷热一体机的冷凝器和热水机蒸发器的循环水流通截面积不相等,引起流动阻力增加,影响使用效果。因此开发出冷热一体机的冷凝器和热水机蒸发器的循环水流通截面积相等的产品,是科研工作者和生产厂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减少辐射供冷系统热湿处理机组的能耗,提出采用两级热泵与除湿单元联用的系统形式.低温热泵子系统提供辐射供冷所需的冷负荷,高温热泵子系统则根据设计的系统形式大小不同,可长期运行,也可与蓄热水箱或者太阳能联用3种方式.并对3种方式下的液体除湿、固体除湿与传统的冷却除湿,液体除湿+冷水机组和固体除湿+冷水机组的形式进行能耗分析对比,结果表明3种方式下的液体除湿和固体除湿系统都较节能,且以3种改进方式与液体除湿联用的系统最为节能,与冷却除湿相比,能源消耗可以减少48%.  相似文献   

18.
装载机散热系统过热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工程机械中常出现的过热问题,对某型号装载机在不同工况下各散热器的散热性能,在自行开发的整车散热系统测试平台上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系统过热的原因,即系统中测试获取的冷却风的温度比设计值高,冷却水和传动油的体积流量比设计值小,而且液压油散热器布置位置错误.根据系统过热的原因,调整液压油散热器的位置,并由实验获取的数据对各散热器进行优化设计.改进方案的风洞实验和实车路试结果表明,各散热器的散热量达到设计指标,各系统工作正常.系统测试平台为整车散热系统的性能评价和系统匹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探讨拼装式板式换热器在辐射供冷暖工程中的应用及换热工况匹配等问题,根据不同的工况选择不同的板片结构进行工况匹配.结果表明,用于辐射供冷暖工程时,应同时考虑板片的换热性能和流动性能.虽然辐射供冷暖系统均属于大流量、小温差的换热工况,但辐射供冷系统的换热温差及单位面积质量流量小于辐射供暖系统.长宽比大、波纹高度小、间距小及角度大的板型较为适用;而辐射供暖系统更适合采用长宽比小、波纹高度大、间距大及角度小的板型.  相似文献   

20.
对地源热泵+水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和地源热泵+风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2种方案的间歇运行方式和连续运行方式的综合能效比进行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潜热和新风负荷越小,系统的综合能效比越高,随着潜热和新风负荷的增大,系统的综合能效比下降;地源热泵+水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间歇运行方式比连续运行方式的综合能效比更高;在实际工程中,常见的地源热泵+水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比地源热泵+风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的综合能效比高近1.4倍;地源热泵+风冷多联机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中,当潜热和新风负荷超过40%后,不管是间歇运行方式还是连续运行方式,其综合能效比都较接近,说明该系统对运行方式要求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