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银川城市空间发展的目标.在分析银川城市空间发展的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都市圈—市域城市化地区—中心城区"的未来银川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济南作为跨省际的区域中心城市,迫切需要从区域统筹发展的角度,重构城市区域空间发展格局.本文从分析济南城市空间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入手,提出了走向区域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创新模式--构建济南都市圈的发展设想,进而对作为都市圈核心发展区域的济南都市区空间结构进行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0年远景目标强调,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力、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以及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从目前不同层级的地区差距来看,县级单元之间差距是区域差距最突出部分。尽管都市圈城乡差距小于非都市圈,但都市圈核心与外围之间实际差距仍处在扩大状态,核心城市在引领外围地区发展方面任务仍较艰巨,尤其是都市圈内部差距较大。一体化的主要任务是缩小内部各单元之间差距,而不仅限于缩小中心城区和外围地区差距。借助都市圈发展战略,同时兼顾城市内部和外围地区,实现地区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都市圈战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空间结构战略,也是在市场力量推动下的客观发展趋势.本文依据都市圈理论,结合相关规划材料,界定了西安大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并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安大都市圈多中心空间结构作了分析,创新性地提出"144"的西安大都市圈多中心空间结构战略,最后讨论了西安大都市圈多中心的协同发展机制.通过研究以期明确西安大都市圈的空间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5.
都市圈是我国新型城镇格局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大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三个空间尺度紧密相连。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城市群建设要以大都市圈为核心,打造都市圈这一个"强核",进一步发挥好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在长三角区域发展历史进程中,上海的核心地位越突出,上海服务越好,整个长三角发展就越好。上海大都市圈是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强核",需要进一步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需要发挥上海都市圈在更小空间尺度上跨区域合作的示范作用。新时期促进上海大都市圈应注重三个"结合":上海都市圈建设要与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相结合,上海都市圈建设要与跨区域的规划编制相结合,上海大都市圈建设要与上海城市功能疏解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未来区域综合实力的竞争和未来世界的竞争,不是单个城市的实力竞争,而是城市群的组合竞争。都市圈是打破行政区划疆界的最有效的方式。规划和发展上海都市圈,将列入上海与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发展联动的重要内容。上海都市圈规划要发挥上海区域发展优势,探索上海都市圈基本空间布局,科学梳理上海都市圈形成的历史过程,探寻上海都市圈发展的历史轨迹。按照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在城镇体系上有所突破与创新,与现实历史相衔接,提出上海都市圈的中心城区人口、次中心城市及大、中、小城市人口的总量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7.
走向区域的城市空间结构重构——以济南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济南作为跨省际的区域中心城市,迫切需要从区域统筹发展的角度,重构城市区域空间发展格局。本文从分析济南城市空间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人手,提出了走向区域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创新模式——构建济南都市圈的发展设想,进而对作为都市圈核心发展区域的济南都市区空间结构进行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黄山市及中心城区的产业变迁、城市建设等数据,指出黄山市旅游城市化进程中,政策支持、区位优势等推动的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中心城区城市空间不断扩大.产业调整还促进了中心城区的城市用地结构调整,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建设用地逐渐替代其他用地.黄山市旅游城市化进程中,中心城区以旅游主导的城市商业发展,加速了城市土地等级差异的形成,城市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在构建以石家庄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体系"第三极"过程中,需要前瞻性地思考"衡沧城市链"从而加强衡水市与沧州市之间的联系,为向东扩展石家庄的城市辐射力创造条件。该城市链是"衡水-雄安-沧州"三角形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链上需要通过"闭合城市环"+"人"字形发展构架,强化武邑县、武强县、献县、泊头市和阜城县之间的联系,在衡水市、雄安新区和沧州市之间形成鼎足发展构架。在加强城市链的中间地带发展强度的同时,也要重视城市链两端发展格局的建设,在城市链的东端要形成"月牙核心+眼镜构架",在城市链的西端要形成"中心隆起+多节点城市环"。在南北方向上,需要以献县为节点基于"主链+辅链"形成"弓弦+弓背"的发展构架。县级中心地是该区域内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心地,需要以县级中心地为核心整合乡镇中心地,构建起次级城市团。为了提升全域城市化水平,在县域行政单元内也要重视副中心的建设,通过副中心城市与县级中心地呼应,拉动县域行政单元整体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单中心与多中心模型能综合反应出地区经济、文化、交通等各种因素作用下城市的发展情况,受到很多城市空间经济研究学者的青睐.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基于2013年8月的搜房网、安居客新开楼盘房价信息,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重庆城市住宅型房价与楼盘距离市中心以及次中心的远近和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重庆城市的空间结构存在于单中心模型与多中心模型的中间状态,且曼倾向于单中心模型,说明重庆城市的发展处在单中心模型向多中心模型转换的过渡时期.为推进多中心模型的发展进程,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完善和提高重庆作为中央直辖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发挥其经济中心的带动作用,促进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重庆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与其它直辖市和部分省份对比、市内不同经济区之间对比和全国千强乡镇情况分析等,探讨了重庆市农村城镇化滞后的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重庆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构建人口?经济?生态?地理的改进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与边缘、凝聚子群以及高铁因素等方面探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水平. 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网络密度较低,上海和苏州的节点中心度最高,上海、杭州等8城市出入度的差值为正值,其城镇化发展对长三角其他城市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2)以上海为核心城市,南京、苏州等为重要中介城市,总体呈现由内到外的圈层结构,发展联系度由核心向边缘城市圈层递减,上海、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为核心子群,形成“全国经济中心+重要节点城市+强关联省会”城市组合;3)高铁因素对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性影响显著,高铁通达性可促进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 基于分析,提出核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边缘城市发展,突破区域行政划分,完善都市圈布局,从人口、经济、生态等方面协调并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优化提高长三角高铁网络密度,通过资源流通促进长三角新型城镇化一体化发展的结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发展的经济成本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发展最根本的活力源泉,对城市发展进行经济论证应该成为城市规划的最基本的依据之一.文中论述了城市化经济成本的内涵、类型和构成,依据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狭义和广义两种尺度上对重庆市的城市化经济成本进行了调研测算;在此基础上,从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带动能力来预测重庆市未来的城市化水平,并根据城市化经济成本预测未来城市发展的资金需求.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大城市的都市区逐步形成,并出现圈层式发展特征,尤其是都市区内圈开发速度迅速,引导及控制此类区域的开发建设,是当前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在此方面结合长沙都市区雷锋大道新区规划实践作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最活跃的单元,其质量与效率的高度耦合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助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区27个城市为例,运用AHP与熵值法、DEA-BCC模型,分别从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效率选取指标,并借助耦合协调模型,以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度。研究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高西低”的格局特征;城镇化综合效率发展稳定,综合效率达到“有效”的城市呈现由东向西的扩张趋势;②2010~2014年,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发展态势基本一致,均呈现上升趋势;2014~2018年,耦合度呈现弱下降趋势,协调度保持上升态势。研究期末,城镇化质量和城镇化效率的耦合度、协调度在空间上大体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研究希冀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基于城镇发展和城镇环境质量两个维度构建辽宁省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辽宁省城镇化质量及空间分布规律、空间演变趋势及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9年辽宁省总体城镇化质量指数呈现上升态势,由2.74提高到4.74,经济城镇化子系统质量上升最大,社会城镇化和环境治理子系统质量上升趋势明显,环境状态和环境压力子系统质量相对平稳.2)各市城镇化质量指数在0.087~0.740之间,空间分布上主要呈现沈阳为"大核心",大连为"小核心"的区域聚集发展格局.3)研究区城镇化质量标准差椭圆重心位于辽阳市,2005—2019年偏转轨迹是"东南—西北—西南",且标准差椭圆重心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逐年增加.4)影响辽宁省城镇化质量的子系统主要有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环境治理因素;具体到指标层上,影响综合城镇化质量的主要有建成区面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生活垃圾清运量和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且指标影响力在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城镇化的特殊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作为西部惟一的直辖市,加快城镇化速度是发挥其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介绍了重庆市城镇化的发展前景和机遇,最后对重庆市城镇化的特殊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依据南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探索了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需要抓住的几个重点,即向转变政府职能谋红利,向激活市场主体谋红利,向理顺市县体制谋红利.结合以上重点,南通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协调发展还必须向“工、城、农”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觅路径,向陆海统筹发展要定力,向中国(上海)自贸区接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三峡水库形成后,保护和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的环境,日益成为影响重庆直辖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工业固体废弃物是影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影响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论述了重庆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处置和利用的现状、前景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国内外可资借鉴的经验,探讨了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变废为宝的途径和前景,提出了三峡库区成库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利用对策.研究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利用技术,不仅有利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还有利于新重庆的发展,其潜在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大.  相似文献   

20.
运用最邻近点指数、集聚分形维数、基尼系数、地理集中指数这四种集聚特征模型,对重庆都市圈旅游景区系统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重庆都市圈旅游景区系统在空间上表现出内密外疏的状态,都市核心区是人文景点的集聚区,自然景点则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以森林公园、温泉等为主。提出了"疏通文化景区脉络,打造环城观景走廊",实行"藤结瓜"型旅游景区集聚发展格局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