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周志勇  孙晓明  信珂 《电工技术》2012,(1):48-49,53
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主要技术特点,探讨无源无线智能感应终端控制系统在智能变电站辅助控制系统方面的应用,分析用于智能变电站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虚拟局域网(VLAN)和组播注册协议(GMRP)这两种目前智能变电站应用较为广泛的网络报文交换技术进行探讨,为智能变电站的网络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以已投运的智能变电站所采用的网络交换技术为基础,对VLAN和GMRP技术的原理及优缺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和对比,VLAN和GMRP技术在智能变电站均能够使用,但GMRP技术很可能成为未来过程层网络报文过滤的主流技术.  相似文献   

3.
对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测试技术进行研究,根据智能变电站现场实际配置,搭建了模拟测试平台,提出了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功能和性能现场测试方案,并对性能指标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智能变电站介绍,结合荷舍220kV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及网络构架、二次设计及配置原则,并将传统变电站与智能变电站进行对比分析,充分验证了智能变电站具有网络信息共享、丰富数字信息、高速的通信技术等特点,有助于对智能变电站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基于IEC 61850标准的智能变电站已成为变电站今后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智能化变电站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智能变电站中五防系统的功能需求.并结合智能变电站中程序化操作和GOOSE网络等技术应用,深入讨论了针对智能变电站的五防功能具体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6.
110 kV智能变电站技术研究状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智能变电站是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延伸,是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输出过程完全实现数字化的变电站.描述了智能变电站建设技术特征,从智能化一次设备、网络化二次设备、IEC61850标准通信网络、信息交互的差异、投资成本的优化等主要方面分析了智能变电站技术优势,探讨在满足安全稳定、可靠、经济运行条件下,智能变电站发展的前景.文中介绍了全光纤电流互感器独特的技术特性,尤其是IEC61850标准通信规约在电力行业中的实现,为不同制造商之间产品的互相通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顾敏  顾玲玲  浦源 《电工技术》2023,(20):164-166
基于智能变电站的网络架构体系、一次智能化设备发展、二次系统设计特点,对智能变电站相关技术进行 深入研究.结合220kV团结智能变电站进行实例分析,针对智能变电站相关技术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开展讨论.在 此基础上,总结并思考未来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的智能变电站通信业务安全隔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保障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必须对网络中的通信业务流进行安全隔离传输。分析了智能变电站通信业务流的特点,简述了目前常用的网络隔离技术,着重剖析了目前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采用的业务隔离技术的应用情况和特点,指出智能变电站通信业务流对安全隔离的迫切需求。研究了全光交换技术的分类和主流技术的主要特性指标,探索性地提出基于全光波长和全光标签混合交换技术的电力业务安全隔离方案,并详细介绍了方案的技术原理和实现措施。通过引入业务隔离评估模型,以实验方式论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智能变电站是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变革和延伸。通过对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比较,从智能化一次设备、网络化二次设备、IEC61850标准通信网络等主要方面分析了智能变电站技术优势,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通过多个方面的分析、探讨,论证了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可行性,实例证明智能变电站在安全稳定性、可靠性、经济性等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EPON的工作原理及其优势,结合智能变电站对EPON的技术要求,提出了一种EPON在智能变电站中的网络架构实现。通过简单分析智能变电站内的网络报文种类及流量,肯定了EPON可用于智能变电站的过程层通信。同时介绍了一种基于CPU和FPGA的EPON功能插件的实现。EPON技术不仅减少了智能变电站有源光纤网络交换机的数量,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灵活性,易于站内通信网络的维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智能变电站网络结构,重点阐述智能变电站网络系统中典型的应用技术。在此基础上,介绍基于智能变电站的网络测试关键技术,包括功能和性能测试、网络系统级测试、变电站现场测试,提出智能变电站网络测试应该模拟构建实际数据流,测试出整站实际的网络数据交换性能,为智能变电站的顺利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也为整站未来升级和扩建奠定良好的网络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三层一网技术的结构和特点,并对共网传输模式下SMV、GOOSE网络报文等主要业务数据类型的流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可为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网络结构及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选择适当的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组网方式,采用虚拟局域网技术对过程层交换机进行合理的VLAN划分,可大大提高交换机的使用效能,避免产生网络阻塞。介绍了智能变电站系统基本结构和组网技术,研究了智能变电站的过程层网络拓扑结构,并根据VLAN技术,探讨了网络的VLAN划分方案,同时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220 kV智能变电站具体的组网方案及VLAN划分实现方式。通过220 kV马山变电站的实例应用证明,独立星型双单网方式及基于端口的VLAN划分能有效地保证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智能变电站网络风暴测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提高设备抵御网络风暴的能力是智能变电站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智能变电站站控层网络和过程层网络的通信方式和网络风暴产生的原因;其次依据目前智能变电站的典型架构建立了网络风暴模拟测试环境并设计了测试用例,通过测试验证了网络风暴对智能变电站各组网设备的冲击影响;最后,针对设备在网络风暴测试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通过对网络风暴报文进行硬件过滤和风暴识别进而避免网络风暴冲击的方法,经验证该方法改进效果良好,提高了智能变电站组网设备抵御网络风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余祥坤 《湖北电力》2011,35(2):31-33
智能变电站的电子设备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互,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是否能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需进行相关的计算和分析.文章以某智能变电站项目的网络设计为基础,提供了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计算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前智能变电站主要采用SNTP、IRIG-B、IEC61588等对时技术。由于智能变电站对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的对时可靠性及精度要求存在差异,导致变电站内存在多种对时技术。本文针对各种对时技术的特点及组网方式等进行比较,选择符合智能变电站不同应用场合的对时技术。并着重比较了IRIG-B码对时技术与IEC61588精准网络对时技术的特点及在过程层应用的优缺点,分析未来智能变电站过程层对时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及其构建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智能变电站的定义及特点,从硬件集成、软件构件、信息管理、标准融合、分布式能源接入等方面分析了智能变电站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阐述了不同领域的先进技术对智能变电站建设的技术渗透.探讨了智能变电站的体系架构、智能设备、保护控制策略、测试仿真和信息安全策略等方面的问题,总结了智能变电站实现的主要技术手段,并对智能变电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装置过分依赖对时网络问题,及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SMV报文间、SMV和GOOSE报文间及GOOSE报文间的相互干扰问题,提出了通过在交换机上实现延时可测技术和业务流量管理技术有效解决过程层网络现存的两个主要问题。延时可测技术通过GOOSE、SMV报文携带经过交换机的延时值实现时间同步。业务流量管理技术通过基于目标MAC地址的流量控制方法解决过程层网络报文间相互干扰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智能变电站网络采用三层一网架构的可行性,分析了影响网络性能的几大因素,并且在对智能变电站实际运行模式和网络数据流缜密分析的基础上,搭建采用三层一网架构的110kV智能变电站仿真测试系统.此系统不仅包含变电站所有的运行工况,并可使用网络测试设备进行网络风暴试验和雪崩试验,在数据最大配置的情况下对网络中运行的网络交换机、保护测控装置、监控主机等设备的运行性能和功能进行测试.通过分析试验数据,验证采用三层一网架构时,系统各项指标均满足智能变电站运行要求,为智能变电站的网络架构选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110 kV智能变电站技术研究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智能变电站是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延伸,是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输出过程完全实现数字化的变电站。描述了智能变电站建设技术特征,从智能化一次设备、网络化二次设备、IEC61850标准通信网络、信息交互的差异、投资成本的优化等主要方面分析了智能变电站技术优势,探讨在满足安全稳定、可靠、经济运行条件下,智能变电站发展的前景。文中介绍了全光纤电流互感器独特的技术特性,尤其是IEC61850标准通信规约在电力行业中的实现,为不同制造商之间产品的互相通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