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小电流接地系统主要采取非有效接地运行方式,包括中性点不接地、经高阻接地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3种方式。单相接地故障在配电网故障中所占比例最高,分析单相接地故障在中低压配电网中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系统稳态时对地电容电流以及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的方向及幅值,并对谐振接地系统补偿方式进行分析。利用MATLAB搭建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和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对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波形和补偿方式加以分析,为以后选线和测距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当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消弧线圈可以有效限制接地点的故障电流,使得接地电弧自熄。文中根据小电流接地系统中性点应用消弧线圈接地的原理,分析了消弧线圈的欠补偿、全补偿、过补偿等三种补偿状态的优缺点,并指出:消弧线圈的脱谐度应该根据系统运行方式的变化来调整,以达到合理的补偿效果。还展望了消弧线圈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是小电流接地系统方式之一,这类系统随着消弧线圈补偿程度与接地电阻的不同具有不尽相同的故障信号,是目前选线的难点。本文根据现有研究,总结了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对近几年基于暂态量选线的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和归纳,结合配电网的现实情况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断线故障时电压异常的基础上,分析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中性点位移电压,结合实际算例,得出消弧线圈补偿情况下单相断线和两相断线各相电压变化规律,为配电线路断线故障查找定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新永  吴立活 《电力设备》2006,7(2):106-107
我国城乡配电网中,中性点一般采 用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或经电阻接 地3种方式。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孤线 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后,系统仍可带故 障运行,这是小电流接地系统的优点, 但其故障电流小,使得接地选线的矛盾 较为突出,尤其在消弧线圈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6.
煤矿配电网运行方式一般采用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或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电流较小,一旦发生故障,寻找起来十分困难,往往要花大量  相似文献   

7.
配电网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装置的初步设计与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3~66kV配电网一般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近几年随着城市电网改造,越来越多的电缆线路代替架空线路,线路对地电容增大。当电网的单相接地电流大于一定值时,接地电弧不容易自行熄灭,使故障扩大,此时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消弧线圈可以补偿电网的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以及减缓弧隙恢复电压上升速度,保证电弧可靠熄灭。本文针对10kV配电网设计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装置,采用晶闸管投切电容式(TSC)的调谐原理,并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改进设计。最后,利用PSCAD/EMTDC软件对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各种状态(包括正常运行和单相接地故障)进行仿真,对本文的设计进行了验证,证明了其可行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10 kV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惠蔷  陈校华 《广东电力》2006,19(1):50-52,59
介绍了10kV城市电网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和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发展状况,以及两种接地方式的适用范围,给出了电容电流的估算方法。阐述了中性点电阻值、消弧线圈补偿容量的选择方法及零序保护配置和整定要求。针对两种接地方式的不同,指出了在母线接地系统并列运行时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张静芳 《广东电力》2012,25(10):122-124,129
在分析各种电网接地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指出由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电流小,信号微弱,使得采用消弧线圈接地与小电阻接地并存模式的惠州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为此,提出将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改为小电阻接地方式和提高配电变压器保护配置的解决方案,并给出按限制接地故障短路电流、限制弧光接地过电压、与继电保护配合3种选择小电阻的方法,以及整改现有配电网保护配置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刘义华  王建忠 《供用电》2007,24(2):24-26
随着电网的发展及对地电容电流的不断增大,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中压电网,出现消弧线圈补偿容量不足的问题,对此提出了解决方案.分析了中性点接地方式和采用自动跟踪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容量选择,当容量不足需要增容时遇到的自动跟踪计算电容电流的问题.分析了各种调节方式消弧线圈在增容时固定消弧线圈参数对计算电容电流的影响,其中原系统采用预调节方式自动跟踪消弧线圈装置在增容时采用直接增容,系统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智能接地补偿装置跟踪系统电容电流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力电缆的广泛应用,对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出现智能型接地补偿装置应用越来越普及。它的出现,弥补了老式消弧线圈自身的缺点,提高了系统稳定运行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水平。根据鞍钢电网实际应用,介绍智能型接地补偿装置自动跟踪电网电容电流的3种方法,中性点位移电压幅值法,中性点电流相位比较法,中性点外加信号法,并就各其特点作了评价,以便运行人员对该装置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有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2.
中性点接地方式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然而传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对电网可靠性影响的研究均建立在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等指标基础上,缺乏对配电网拓扑结构因素考虑,针对此问题,本文根据复杂网络理论中的最短路径统计特性,对中性点接地方式对配电网的支路阻抗以及负荷分布等指标影响进行分析;并基于此指标,构建了配电网可靠性评价体系,根据此体系,利用现场数据,得到了不同中性点接地方式下的可靠性影响,为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优化配电网络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关于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从配电网内外过电压水平、供电可靠性、配电网的运行维护,以及我国的配电网结构特点等几方面分析、讨论了配电网主要采用的几种接地方式。采用配电网中性点对地绝缘方式简单、经济、供电可靠性较高,但只适合电网电容电流较小情况;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防雷效果差但能有效抑制电网内过电压;采用中性点经自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防雷效果较好,能有效抑制弧光接地过电压.提高供电可靠性.但不能消去由断线引起的谐振.  相似文献   

14.
江苏配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江苏省配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现状,分析了中性点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经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接地和经电阻接地的特点,并针对配网建设与改造中的不同情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武汉地区中压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现状,包括经消弧线圈接地、小电阻接地及不接地方式。在电力系统中,应根据配电网的绝缘水平,电网电容电流的大小选择不同的接地方式。对于以电缆线路为主的城市栩电网,电容电流超过100A时,中性点应以低电阻接地方式为宜。以架空线为主的配电网,一般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对一些重要枢纽变电站,运行方式变化频繁,中性点与电容电流超过50A时,应采用低电阻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16.
吴丹 《供用电》2008,25(4):38-41
以上海浦东配电网为对象,对配电线路电缆化对中压配电系统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从浦东配电线路电缆化的现状分析入手,对电缆线路与架空线路进行全面比较.阐述了电网接线方式、中性点接线方式、继电保护和配网自动化以及电网规划调度工作等方面,配电线路电缆化对中压配网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20 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汲亚飞  侯义明 《供用电》2008,25(5):9-12
20 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是重要的技术问题.在对中性点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和小电阻接地这三种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不同网络结构20 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方案.对不同中性点接地方式对安全性、供电连续性,以及对配电网的设备改造的经济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为20 kV改造中对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和相关设备的选择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低压配电网三相负荷不平衡会导致变压器出力降低、线路网损增加,中性点电位偏移、功率因数降低等问题。为降低供电成本,减少线损以及提高电能质量,以新一代研制出的额定电压0.4 kV的混合补偿调节器(SPC50)为应用背景,选择典型试点台区,现场安装试运行。运行结果及计算分析表明混合补偿装置不仅可以平衡三相负荷,而且可将功率因数提高到0.98以上,从而验证了装置在解决低压配电网三相不平衡负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浅析无功补偿与电网经济运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功率因数的概念入手,分析得出功率因数是影响电网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提出通过无功补偿提高功率因数、改善电压质量、减少能耗,介绍了无功补偿的方式及装置,通过功率因数考核来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从功率因数的概念入手,分析得出功率因数是影响电网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提出通过无功补偿提高功率因数、改善电压质量、减少能耗,介绍了无功补偿的方式及装置,通过功率因数考核来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