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北电力技术》2014,(12):F0004-F0004
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研究所是华北电力科学院有限责任公司于2011年7月新组建的专业所,定位于服务冀北智能电网建设和新能源发电安全生产,为冀北电网提供大规模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接纳专题研究和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2.
《华北电力技术》2014,(11):F0004-F0004
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研究所是华北电力科学院有限责任公司于2011年7月新组建的专业所。定位于服务冀北智能电网建设和新能源发电安全生产,为冀北电网提供大规模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接纳专题研究和技术服务,为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提供基建、生产、技术监督和科研技术支撑,为冀北地区新能源发电企业提供技术监督、性能试验、故障诊断和科技攻关等专项服务。  相似文献   

3.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目标中提出加强新能源电站配套电网建设,使之成为接纳新能源的"高速公路",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及生物质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备受关注。介绍一例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微网化"系统运行状态,探讨微网技术在弥补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降低其对电网的影响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华北电力技术》2014,(9):F0004-F0004
正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研究所是华北电力科学院有限责任公司于2011年7月新组建的专业所,定位于服务冀北智能电网建设和新能源发电安全生产,为冀北电网提供大规模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接纳专题研究和技术服务,为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提供基建、生产、技术监督和科研技术支撑,为冀北地区新  相似文献   

5.
基于风电和光伏发电发展规划,建立新能源发电并网仿真模型和生产模拟仿真模型,构造仿真基础数据,分析新能源发电接入影响和新能源发电接纳能力。以某省级电网为例,基于历史运行数据,模拟并预测2020年规划的风电和光伏发电接入后全年消纳情况,包括风光发电量、限电量,常规电源的发电量和利用小时数等结果。并提出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峰  张爽  张军 《宁夏电力》2014,(1):1-6,11
为应对规模化新能源接入电网面临的巨大挑战,通过对宁夏地区常规机组及新能源场站的深入研究,建立了常规电源的出力特性、调峰特性模型,并在考虑网架约束条件下,开发了适用于宁夏电网的新能源生产模拟系统,可用于量化评估新能源发电的接纳能力以及新能源规划的经济性。仿真结果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先进性,可为新能源规划及调度运行部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电源世界》2010,(3):39-39
<正> 目前,我国电力系统煤电比例较高,在部分地区又主要是调峰能力比较差的供热机组,核电发展很快但不能参与调峰,水电、燃气发电等调峰性能优越的电源所占比例过低,导致现有电力系统接纳新能源的能力很弱。我国能源资源所在地多远离负荷地,不得不实施风电、光电的大规模集中开发并远距离输送,这进一步加大了电网运行和控制风险。随着国内新能源发电规模的快速扩大,电网与新能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房建成教授介绍说,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绿色新能源在我国发展  相似文献   

8.
《电气技术》2013,(8):36
近日,中国电科院新能源研究所组织召开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新能源发电接纳能力评估分析平台研发与示范应用"启动会。系统内相关单位及清华大学等8家项目承担单位参会。会上,中国电科院作为项目牵头单位,汇报了项目整体情况、基于气候预报的新能源发电中期电量预测技术研究等4项课题的研究计划与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9.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以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将在安全可靠前提下逐步替代传统电源,向电力和电量的主体电源方向发展。新能源发电具有输出功率随机性、波动性,并网控制灵活性、快速性等特点。在占比较低的阶段,新能源仅作为贡献清洁电力的辅助电源,电力可靠供应和电力系统稳定运行仍由传统电源承担。随着占比的提升和角色的改变,新能源发电迫切需要降低运行不确定度,具备传统电源的电压和频率控制能力,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如何提升新能源发电可靠供电能力和稳定运行能力,实现安全可靠替代传统电源,是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最新前沿和技术制高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成为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与发电量最大的国家,可再生能源电力接纳问题日益突出,寻求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将是"十三五"期间的重大任务。为此,该文从电力系统整体出发,分别从电网侧、发电侧及用户侧,梳理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接纳的技术现状,总结了其技术特征与国内外实践经验,为我国"十三五"期间可再生能源接纳格局的改善提供借鉴。在电网侧,特高压输电技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电网智能化技术将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在更大范围的接纳提供坚强纽带,实现发电侧与用户侧间更为灵活、紧密的联系;在发电侧,常规机组的灵活调节技术、可再生能源的精细预测及主动控制技术、大规模储能技术将推动我国各类电源运行方式的深度转变;在用户侧,可再生能源电力供热、需求侧响应与虚拟电厂等技术将为终端用户主动、柔性地调节自身负荷、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提供解决方案。依托特高压输电技术、融入大市场,实现可再生能源最大范围的优化配置,将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