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变电站二次电缆屏蔽层接地方式探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变电站二次电缆屏蔽层是提高变电站电磁兼容水平的重要措施。二次电缆的屏蔽层采用1端接地还是2端接地目前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文章从抗干扰和防止过电压的角度分析了屏蔽层的作用,认为采用2端点接地后屏蔽层中流过的电流应分为感应电流和噪声电流。感应电流是由外界电磁场感应产生的,其实际作用是抵消外界电磁场的干扰。屏蔽层中的噪声电流对芯线干扰很小。屏蔽层1点接地情况下由于无电流回路,因而屏蔽层无法取得良好的屏蔽效果。在一个良好的接地网中采取均压、分流配套措施后,屏蔽层再采用2端接地则会具有更好的防止电磁干扰的效果,且屏蔽层很难发生烧毁事故。  相似文献   

2.
高压变电所中,由于二次设备的大量投入,提高二次电缆的抗干扰性能是提高变电站电磁兼容水平的重要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二次电缆屏蔽层的接地对二次电缆的抗干扰和防过电压有很大的作用。分析二次电缆屏蔽层接地对电磁场屏蔽的机理,并从抗干扰和防过电压的角度分析了屏蔽层的作用,对各种干扰提出了抗干扰措施。  相似文献   

3.
单文坤 《电工技术》2020,(23):123-126
电磁场通过电场耦合、磁场耦合、电磁辐射、公共阻抗耦合等方式进行传播,对电气二次系统正常工作进行干扰,严重时可能产生过电压损坏设备。采用正确的接地方式不仅能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还能为电气二次系统正常运行创造有利条件。电缆屏蔽层一端或两端接地各有利弊,应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水电站安装与主接地网紧密连接的高质量等电位接地网,是提高屏蔽层两端接地时控制电缆抗干扰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变电站中的电磁干扰对二次电缆运行有较大影响,目前国内外对于控制电缆屏蔽层采用一端接地还是两端接地仍存在很大的争议。文章通过比较不同接地方式下干扰的影响,提出变电站内控制电缆应采用屏蔽层两端接地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变电站内的电磁干扰及电磁兼容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海  张辉  华栋 《电力建设》2002,23(2):32-0
变电站是一二次设备最集中的场所,系统运行方式的改变,开关的动作,雷电流的出现以及二次电缆间的电磁耦合都会对二次回路产生干扰,特别是引进微机监控和保护设备后,电磁干扰问题更不容忽视。海南省几个变电站改造,采用在互感器原、副绕组间装设屏蔽层,加装浪涌吸收器,采用多层电缆并将电缆外皮多点接地,以及对控制室信号线和计算机室进行屏蔽等抗电磁干扰措施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高压变电所内屏蔽电缆屏蔽层的正确接地,对降低外部电磁场对微机型二次设备的干扰水平,起着重要作用.该文浅议屏蔽电缆屏蔽层一点、两点接地对电磁场屏蔽的机理,并提出了两点接地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浅议高压变电所屏蔽电缆接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压变电所内屏蔽电缆屏蔽层的正确接地,对降低外部电磁场对微机型二次设备的干扰水平,起着重要作用。该文浅议屏蔽电缆屏蔽层一点、两点接地对电磁场屏蔽的机理,并提出了两点接地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变电站开关操作遭遇雷击时,接地网会产生地电位差而对二次电缆造成影响,敷设接地铜排能有效阻止电流对二次电缆的损害。基于ATP-EMTP软件建立了一个简化的变电站主接地网仿真模型,对接地铜排与主接地网的连接方式等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了接地铜排对二次电缆的防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增设接地铜排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降低二次电缆的干扰电压,但接地铜排与主接地网有多个连接点时,在不同位置注入电流,会对电缆芯线与屏蔽层间的电压以及电缆接地点的地电位升产生不同的影响;从电缆2个接地点水平方向的内侧或外侧分别注入电流,接地铜排的影响效果相反,随着接地铜排与主接地网连接点个数的增加,电缆芯线与屏蔽层间的电压和电缆接地点地电位升分别呈增大或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对于控制电缆屏蔽层应一端接地还是两端接地仍存在很大的争议.从分析地电位升高的危害和控制电缆屏蔽层接地的作用入手,通过比较不同接地方式下引起地电位干扰的2种地网电流对控制电缆的感应电压的大小,得出两端接地时的干扰电压比一端接地时要小.因此控制电缆应采用屏蔽层两端接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二次设备及电缆的不同接地种类和接地要求,结合在变电站施工中执行的电力系统反事故措施,重点分析了变电站在不同电磁耦合方式下二次电缆的抗干扰接地措施,指出了二次电缆屏蔽层通过专用接地铜排两点接地的施工方法,以及防止大地网电流烧毁二次电缆,屏蔽层一端在开关场经接地电阻接地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