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彭向阳  金亮  王锐  易琳  陈国强 《高压电器》2019,55(4):223-232
随着中国电网规模迅速发展,传统人工巡视已不能适应变电站运维需求,智能机器人巡检已成为变电站巡检的重要发展方向。文中以变电站机器人实用化巡检为目标,系统研发了机器人综合导航,可见光、红外及音频检测,机器人自动充电以及任务规划等智能巡检技术,在广东电网220 kV和500 kV变电站开展巡检应用,实现了电流致热型缺陷的红外检测,开关状态和表计读数的可见光检测,主变噪声的音频检测,对变电站设备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自主智能巡视和运行监控。变电站机器人智能巡检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极大提高了变电站巡检效率,降低了巡检成本,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基于移动机器人的变电站设备巡检系统。该系统能够以自主或遥控的方式,在无人值守或少人值守的变电站对室外高压设备进行巡检,可及时发现电力设备的热缺陷、异物悬挂等设备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3.
变电站设备巡检机器人的研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介绍了一种基于移动机器人的变电站设备巡检系统。该系统能够以自主或遥控的方式,在无人值守或少人值守的变电站对室外高压设备进行巡检,及时发现电力设备的热缺陷、异物悬挂等设备异常现象。文中介绍了变电站设备巡检机器人系统的总体结构,以及在该机器人移动平台上搭载的变电站设备检测系统,并给出了基于可见光电荷耦合器件(CCD)摄像机、远程红外热成像摄像机和高性能定向传声器(MIC)等传感器的变电站设备的图像巡检、设备仪表的自动识别、一次设备的红外检测以及移动物体侦测等功能模块的实现。现场工业运行表明,该机器人系统的非接触式移动检测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接触式监控结合,可以真正形成全监控方式,大大提高变电站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河北电力技术》2006,25(6):14-14
变电站设备巡检机器人是山东电力研究院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它可以携带红外热像仪、可见光CCD等有关的电站设备检测装置,以自主和遥控的方式,代替人对室外高压设备进行巡测,以便及时发现电力设备的内部热缺陷、外部机械或电气问题,给运行人员提供诊断电力设备运行中的事  相似文献   

5.
针对在电力系统运行中易发生故障的现象,介绍巡检机器人在超特高压变电站的应用,并阐述巡检机器人的硬件组成、软件功能。应用情况表明,将机器人技术和巡检技术结合应用在变电站巡检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劳动强度和工作风险;同时也有利于变电站的维护与检修,是巡检技术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变电站电气设备进行定期巡视是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国内大多数变电站采用人工方式对设备进行巡视,但受到巡视人员对设备的熟悉程度、业务水平、工作经验、态度、责任心和精神状态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很有必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工作人员的巡检机器人.通过对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体系结构和应用技术进行研究,给出了实现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实...  相似文献   

7.
矿区变电站是整个矿区电网的重要节点,担负着矿区电能的传输、变压、分配、保护、控制和管理的重任,是整个矿区人民生活和井下生产的动力基础。在矿区变电站设备巡检过程采用巡检机器人替代传统人工巡检大大提升了变电所站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矿区提供优质生产和生活的供电服务保障。在分析煤炭行业发展形势和矿区变电站设备巡检技术的基础上,首先对巡检机器人的巡检线路、巡检设备及定点巡检区域进行分析,然后设计矿区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组成结构,并详细设计矿区变电所巡检机器人巡检体移动系统控制系统和摄像头角度调节电机驱动电路,最后对矿区巡检机器人的工作流程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8.
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后台系统需要完善的测试,而现有测试环境存在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一种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控制检测仿真测试系统。包括仿真控制子系统和检测子系统,主要是针对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控制子系统进行的仿真模拟。实现部分介绍仿真控制子系统的启动流程,并重点论述巡检任务仿真处理流程。实际应用表明,提高了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后台系统的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可以进行长时间、大规模、极限性测试。  相似文献   

9.
庞人宁 《电气开关》2022,(4):19-22+27
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是伴随现代化变电站发展的需求,机器人巡检减少了人员需求,规避了人工巡检的风险和弊端,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运维人员工作负担,节约了大量成本。本文针对轮式巡检机器人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目标跟随和导航系统,实现自主巡航,定点拍摄、巡检图像回传等功能,实现变电站机器人自主巡检,提高巡检效率及运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电力设备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变电站巡检工作自动化、智能化是当今的发展趋势。传统变电站巡检工作依靠人工巡视,通过感官来判断设备的运行状态,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结合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1年电网运行统计报告分析变电站设备人工巡检弊端,在对巡检机器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设计巡检机器人移动车体、通讯系统和中央监控系统,并对红外热成像原理、高清摄像机和双向音频系统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智能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一种基于移动机器人的设备巡检系统在智能变电站的应用情况。该系统携带可见光摄像机、红外热像仪、拾音器等传感器,基于磁轨迹实现最优路径规划和双向行走,以自主或遥控方式对站内一次设备进行巡检,及时发现设备热缺陷和外观异常;通过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判别出开关和刀闸的分合状态,并在遥控或顺序控制操作时,与智能变电站顺控系统...  相似文献   

12.
简述智能巡检机器人功能构造及工作原理,分析了基于无轨化运行类巡检机器人在表计读取、红外测温、路径安全、自主充电等方面的现状,以实际运行情况及采集的数据作为依托,发现了诸多影响安全运行、可靠工作的典型问题,总结归纳这些问题,以期对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后续改进优化和开发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参考,让变电站巡检机器人能够更好地为运行维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变电站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并将其与变电站综合在线监测系统及保护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实现视频图像与在线监测数据、保护信息数据及报警的联动,形成一个能代替运行人员人工巡检的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  相似文献   

14.
15.
机器人的运用在变电站巡检中至关重要,为解决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导航定位的问题,在基于蓝色引导线的视觉导航技术基础上提出一种图像预处理的联合滤波方法,并提出一种行列联合隔行扫描的引导线像素中点提取方法,最后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蓝色引导线,仿真结果证明该方法简单快速,能够准确导航定位。  相似文献   

16.
基于RFID的变电站巡检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传统的变电站巡检方式由于其固有缺陷越来越不能满足变电站管理信息化和规范化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变电站巡检系统。该系统采用具有RFID读写器的PDA作为巡检器,应用RFID技术、GPRS无线通信技术和嵌入式数据库技术,可以方便地记录电力设备的到位情况和缺陷信息,解决了传统巡线方案中存在的人员到位困难和巡检数据不及时等问题,该巡检系统在电力巡检中有良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汪杨凯  曾宏宇  赵然  许悦  张勇 《电工技术》2021,(16):102-104
目前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变电站数量与日俱增,站内高空设备因存在巡视盲区而导致其缺陷隐患十分隐蔽,此类缺陷所占比例日渐增高,给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新的安全风险.而无人机具有飞行高度较高、视角广阔等特点,可以消除巡检死角,及时发现缺陷,因此进行变电站无人机巡检航线规划典型策略研究,通过建立变电站高精度激光点云模型,研究变电站巡检航线规划策略,自动生成变电站无人机巡检航线,并结合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完成一键起飞、自主巡航,定点拍摄、巡检图像回传等功能,实现变电站无人机自主巡检,提高巡检效率及安全性,为变电站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机器人技术在电力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包括核电站与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架空线巡检机器人及电缆管道机器人等;介绍了各类电力系统机器人的技术实现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电力系统中机器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对国内外最新的机器人产品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调研。介绍了工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微机器人、类人机器人、自重构模块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和反恐防暴机器人等几种当前应用广泛和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的机器人。以工业焊接机器人为例分析了当前机器人产品和技术的不足,展望了未来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500kV变电站屋外配电装置间隔宽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禹芳 《电网技术》2005,29(20):38-40
近期,国家电网公司组织开展了500kV变电站的典型设计工作,对间隔宽度做了研究和规范.确定间隔宽度的主要思路是参考国外的理论分析和真型试验,并结合国内大量的运行经验,以可靠性为原则推荐:500kV屋外空气绝缘开关设备(或敞开式屋外配电装置)和半气体绝缘开关设备(或半封闭式组合电器)的间隔宽度选为28m,500kV屋外气体绝缘开关设备(或全封闭式组合电器)的间隔宽度选为26m,220kV屋外配电装置间隔宽度选为13m(或两个间隔25m).文章介绍了本次典型设计的基本情况和确定间隔宽度的基本思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