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煤焦燃烧/气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非催化气固反应,其中颗粒相物理结构的演化一方面表征反应的进程,另一方面加剧了反应的复杂程度。该文主要以经典随机孔模型为基础,利用分形理论对经典随机孔模型的结构参数ψ进行修正,确定反应过程中结构参数的非线性变化特征,建立分形随机孔模型。通过与经典随机孔模型比较发现,分形随机孔模型计算得到的数值比经典随机孔模型得到的数值更接近实际情况。利用该模型,分析了焦作无烟煤在不同条件下等温反应的特性。ψ随着反应的进行呈现2种不同变化趋势。当固体反应转换率小于0.9时,ψ基本上保持不变,而在固体反应转换率超出0.9时,ψ急剧上升。  相似文献   

2.
高温还原性条件下煤焦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在高温还原性条件下煤焦的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煤焦的制备在携带流反应器(entrained flow reactor,EFR)中进行。EFR能够模拟实际煤粉炉火焰区的温度和气相环境。氮气吸附和扫描电镜被用来描述煤焦的结构。由于高温还原性的气氛,气化反应对煤焦颗粒的孔隙结构和形态的影响不可忽略。根据孔隙结构和分形的分析,比表面积、孔容积、平均孔径和分形维数都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并且煤焦的比表面积的变化可以归因于微孔的形成和变化。尽管如此,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煤焦结构的变化规律是很复杂的。扫描电镜的照片显示了煤焦颗粒的不同形态是由于不同的煤显微组织和碳转化率。  相似文献   

3.
煤焦破碎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焦炭破碎对碳的转化以及飞灰颗粒的形成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该文利用座逾渗理论建立了单颗煤焦的二维燃烧破碎模型,并对不同初始大孔隙率Ф的煤焦进行了模拟,研究的结果发现,煤焦总孔集团数随Ф值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Ф较小时,微孔占主导地位,Ф越大,微孔合并越剧烈,孔簇越大;煤焦破碎的次数随Ф增加而增加,说明初始孔隙率对煤焦的破碎程度具有较大影响;Ф较小时,煤焦破碎较为均匀,Ф越大,颗粒燃尽时间越少,破碎越集中在反应最剧烈的阶段,而且多发生在燃烧前期。  相似文献   

4.
高浓度CO2气氛下煤粉的燃烧及其孔隙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热力工况与实际煤粉炉相近的沉降炉,获取了不同环境气氛、不同燃烧温度下的煤焦试样并采用低温氮吸附仪测定了其吸附曲线。实验结果显示,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相同O2浓度的O2/CO2气氛下煤焦的燃尽率较低,各试样的孔比表面积和比孔容积均较小,在O2/CO2气氛下所取煤焦试样的分形维数均小于相同O2浓度的O2/N2气氛下所取煤焦试样的分维,表明大量高比热性CO2气体的存在不利于煤焦颗粒燃烧反应的进行及其孔隙结构的发展。同时,吸附等温线及其回线的形态表明,所取的试样具有完整且连续的孔结构体系,孔径范围小至分子级孔,大至无上限孔(相对而言)。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O2/CO2气氛下煤粉的孔隙结构与其燃烧特性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煤焦颗粒反应行为特性,对高温O_2/N_2气氛中运动的单颗粒煤焦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采用规则球形、不规则球形和多孔球形3种单颗粒煤焦结构模型耦合单颗粒煤焦反应模型,研究环境温度和O_2浓度对温度分布、组分分布和反应速率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验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表明模型能有效描述单颗粒煤焦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升高,火焰层高温区域扩张但不发生迁移,碳消耗速率增大,颗粒内部CO_2摩尔分率降低,CO摩尔分率升高;当O_2浓度升高,火焰层高温区域扩张并向颗粒下方迁移,碳消耗速率近似线性增大,颗粒内部CO_2、CO摩尔分率均升高。  相似文献   

6.
CaO高温脱硫过程数值计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文采用一种全新的CaO颗粒数学模型对高温条件下CaO颗粒的脱硫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该模型采用随机漫步方法所生成的三维立方体结构的数学模型。根据高温下CaO吸收SO2生成CaSO4的反应分为表面化学反应阶段和以离子扩散为主的产物层扩散控制阶段的原理,将气体分子运动论理论用于孔隙数学模型,对3种具有近似孔隙率和内表面积却具有不同孔隙分形维数的CaO颗粒模型的高温脱硫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的计算结果能够定性地反映CaO高温脱硫的过程,其结果同现有的文献报道符合得比较好。  相似文献   

7.
煤焦作为煤粉燃烧过程中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其燃烧行为对锅炉的安全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中以某台600MW四角切圆锅炉为对象,针对扩散-动力学控制模型中的不同煤焦反应活化能进行了煤粉燃烧全过程的数值模拟。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参数不但影响锅炉燃烧的各标量均值,而且影响标量场的分布。当活化能保证煤焦在炉膛内较高燃尽率时,全场标量均值变化不大,仅在分布上有所变化。伴随活化能的升高,煤焦燃尽率降低,各标量全场均值呈单调变化。全场平均温度下降,CO,CO2平均浓度下降,O2平均浓度上升。  相似文献   

8.
主要研究在典型的化学链氧解耦燃烧(chemical looping combustion with oxygen uncoupling,CLOU)气氛下水蒸气对煤焦转化特性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分析,模拟在不同温度、煤焦颗粒粒径、氧气浓度、水蒸气浓度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低O_2浓度(1%)下,水蒸气气化反应可明显增加煤焦转化速率;而在较高的O_2浓度下(5%),水蒸气对煤焦转化速率的贡献则不明显。通过对O2浓度分布以及局部转化率等煤焦转化过程中的参数分析认为,水蒸气气化反应主要发生于颗粒内部,而氧化反应主要发生在颗粒外部。  相似文献   

9.
超细化煤粉表面形态分形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4,他引:10  
该文将合山、晋城煤分别制成4种不同粒度的常规煤粉与超细化煤粉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英国Malvern公司的。MAM5004型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合山煤、晋城煤各4种不同粒径煤样的粒度分布。采用美国:Micromeritics公司的ASPA2000型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分析仪测定煤样的比表面积和孔隙。采用美国LECO公司的CHN600型元素分析与,MAC-500型工业分析仪测定的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数据。运用分形理论和等温吸附理论及燃烧原理,分析煤粉颗粒粒度对其表面结构:比表面积,孔容积,孔径分布及其燃烧特性的影响。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表明,随着煤粉粒径的减小,煤粉颗粒的孔隙中小孔的数目增多,平均孔径减小,吸附量与吸附表面积增大,表面结构复杂,表面分形维数增高,有利于煤粉颗粒的燃烧。煤颗粒的表面分形维数能很好地反映煤粉颗粒的物理结构特性,并进一步提供有效的煤粉颗粒燃烧特性信息。超细化煤粉具有复杂的表面结构和高的表面分形维数,通过超细化改变煤粉的物理结构,完善燃烧特性,证明超细化煤粉燃烧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与前途的煤粉燃烧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煤气化过程中焦炭的表面孔隙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对气化过程中3种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焦炭表面孔隙结构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表面分形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气化过程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焦炭的吸附特性曲线一般均属于典型的I类吸附等温线,表征了煤焦表面主要为微孔的吸附特征;随着气化反应的深入,微孔逐渐生长扩大,焦炭的吸附等温线出现了由I类向II类吸附等温线变化的趋势;同时,煤焦表面的孔径为2~10nm内的中孔随着气化反应的进行变化比较明显,且此范围内的变化与煤的变质程度密切相关,而孔径为10~200nm的中孔和部分大孔则基本保持不变。利用吸附法计算煤焦表面的分形维数,发现煤焦表面存在2个不同的分形维数D1和D2,分别表征了不同的孔径范围的表面分形特征,且D1和D2与煤焦比表面积和微孔比表面积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其变化一般超前于比表面积和微孔比表面积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燃烧中气化半焦孔隙结构特性变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工业气化炉二级旋风分离器捕集的气化后半焦,利用高温携带流反应器进行高温燃烧反应特性实验。对1273和1573 K两个温度,5%和20%两个烟气含氧量,在反应器轴向不同停留时间下采得半焦样。采用自动吸附仪(ASAP 2020)测定半焦样氮吸附等温线,对氮吸附等温线形态、BET比表面积及BJH孔容积等孔结构参数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分形维数测量和扫描电镜对燃烧过程中气化半焦孔隙结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所采集的半焦样吸附等温线为典型Ⅱ类吸附等温线,高温和较高烟气含氧量对半焦孔隙结构变化有促进作用,半焦燃烧反应中比表面积变化趋势与半焦燃烧反应速率变化趋势相似,后期燃尽速率主要由焦炭本征反应活性决定。  相似文献   

12.
煤粉孔隙分形结构对水煤浆性质的影响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分形理论能描述具有强烈非线性特征的煤粉孔隙结构,利用氮吸附仪分析得到10种煤样的孔隙分形维数为2.572~2.722,利用Haake黏度计测量水煤浆黏度,讨论了孔隙分形、水分、氧量和可磨性指数等对水煤浆性质的影响规律,得到相关的拟合经验公式。当分形维数由2.61增大到2.643和2.698时,不同煤粉制得水煤浆的最高浓度由70.8%降低到69.2%和62.4%,而相应在剪切速率20 s-1时表观黏度则由879 mPa×s升高到1 900和2 006 mPa×s。说明随着不同煤粉的孔隙分形维数增加,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增大,导致水煤浆黏度升高和浓度降低,对成浆特性造成不利影响;而随着煤粉内在水分增加、氧量增加和可磨性指数减小,煤粉的成浆特性变差。  相似文献   

13.
超细煤焦的细度对再燃还原NO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烟煤和褐煤混煤超细煤粉制作的煤焦作为再燃燃料,用N2,O2,CO2,NO配制模拟烟气,在立式携带流反应器中进行了煤焦再燃还原NO的实验,研究了超细煤焦的细度对炉内1300℃高温烟气中再燃还原NO 的影响。结果表明:①NO 的还原效率随着超细煤焦细度的提高而增大;②在再燃燃料比为20%~25%、再燃区的初始氧浓度为2%~4%的工况范围内,煤焦细度对NO 还原效率的影响显著;③在其它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当煤焦细度由154mm筛下提高到71mm筛下时,再燃还原NO的效率增加幅度不大;当煤焦细度由71mm筛下提高到45mm筛下时,再燃还原NO的效率大幅度增加;④NO还原效率与煤焦粒径的2次方成反比。  相似文献   

14.
孙小可  孙学信 《发电设备》1997,(10):12-15,19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确定手选富显微组分煤及焦的燃烧特性,从显微组分和煤阶的角度描述反应性的变化。反应性的研究基于热天平的燃烧曲线,并给出焦的活化能。煤和焦的比表面积由液氮等温吸附求得,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焦的表面形态。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各显微组分和煤阶对反应性和表面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镜质组对煤和焦反应性和表面形态均有重大的影响,煤的反应性受显微组分的影响比较煤焦更显著,若不考虑矿物质的影响,则各因素对煤及焦反应性影响次序为V>R>I>E。图2表2参10  相似文献   

15.
热解条件及煤种对煤焦气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该文对煤焦的常压CO2气化活性与热解制焦条件及煤种的关联耦合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加压热重分析仪与常压热重分析仪联用对不同煤种在不同热解压力与热解终温制得煤焦的CO2气化活性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最大比气化速率和平均气化速率用于表征煤焦的气化活性。最大比气化速率能准确表征煤焦的最大气化活性,其随热解压力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而随热解终温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小龙潭褐煤具有较高的最大气化活性,而神府烟煤和平寨无烟煤的最大气化活性较低。平均气化速率可很好地描述煤焦的气化过程和气化完全信息,两者结合可全面、有效地反映煤焦的气化特性,为气化炉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分形理论的水汽在燃煤细颗粒表面异质核化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Fletcher模型对过饱和水汽在燃煤细颗粒表面异质核化特性进行了数值预测,对不同粒径段燃煤细颗粒的形态进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分析,并用分形理论对细颗粒物的结构特征进行描述,考察其对细颗粒异质核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用的燃煤细颗粒表面具有典型的分形结构,分形维数在2.21~2.63;燃煤细颗粒的不规则结构能使液滴胚胎形成临界吉布斯自由能降低、成核速率增大、核化所需的临界过饱和度降低,可提高过饱和水汽在其表面的成核能力;此外,核化所需临界过饱和度随颗粒粒径增大而降低,特别是小于0.1 mm的颗粒,粒径对过饱和度的影响更为显著,随温度提高核化所需的临界过饱和度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17.
在固定床反应器中,不同温度下将烟煤煤粉及其热解产物分别对NO进行还原性实验,研究了热解气体、焦炭以及煤粉的还原作用。结果表明,煤粉在不同温度下析出的热解气体因组成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还原性。随温度升高,热解气体和焦炭的还原效果均越好。同温度下,在反应前期热解气体对NO的还原作用优于焦炭对NO的还原作用,后期则后者优于前者。煤粉对NO的还原效果均比同温度下的热解气体或焦炭的单独还原效果好,但比各自单独还原的效果总和要差,这是因为同时存在同相还原和异相还原以及二者相互竞争的影响。煤粉还原反应的前期同相还原起主要作用,后期则异相还原起主要作用。加速煤粉热解气体和焦炭的分离有利于煤粉对NO的还原。在煤粉再燃区,没有燃烧的煤粉对NO的还原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18.
结合小波包分频和分形技术原理,提出一种气体绝缘金属开关装置(GIS)局部放电信号特征的提取方法.文中指出了小波变换和分形理论相结合用于特征提取的有效性;求出不同故障类型局部放电信号的分维数,利用其大小进行特征提取;对于不能以此参数区分的放电信号,利用小波包对其进行频带分解,通过设定阈值找出不同故障类型与特征频带的分维数的相关性,从而实现故障特征提取.针对GIS局部放电的5种典型放电模型,通过试验获得大量放电样本数据,利用上述特征提取方法对其进行区分,获得了较好效果,结果表明利用小波包分形维数能够较好地进行局部放电信号特征提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