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利用三峡工程蓄水以来的实测资料,从荆江河段水位、荆江三口分流分沙比以及城陵矶水位变化等三方面阐述了荆江与洞庭湖关系的变化,得到以下认识: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上荆江河段中、低流量下水位有一定程度下降,大流量下水位基本变化不大,而下荆江河段同流量下水位略有下降;荆江三口分流分沙比无明显变化趋势;城陵矶在干流同流量下水位下降幅度较小;但三峡水库的调蓄作用将会导致荆江河段水位、荆江三口分流以及城陵矶水位在中枯水期发生一定的调整,并在此基本上预测三峡工程蓄水后荆江与洞庭湖关系将基本维持现有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四口河系防洪、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四口河系地区洪涝灾害频繁,防洪压力大,同时随着四口分流量逐年减小和季节性断流,加之水环境污染,四口河系地区季节性、水质性缺水问题严重。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洞庭湖四口河系防洪、水资源和水环境研究"由湖南水利厅牵头完成,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通过项目研究,构建了洞庭湖四口河系水沙数值模型、区间洪水模型、水环境分析模型,分析了三峡工程不同运行方式下四口河系河道演变以及水资源和洪水的演变;在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水质监测资料、卫星遥感影像等,综合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对四口河系地区防洪、水资源、水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综合防洪、水资源和水环境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洞庭湖四口河系地区综合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3.
三峡运行后洞庭湖四口河系蓄洪区运用条件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口河系布置了11个国家级蓄洪区,蓄洪容积83.7×108m3,以分蓄长江洪水达到控制荆江和城陵矶水位的目的。三峡工程运用改善了该区域防洪形势,1954年洪水中多次启用的荆江分洪区,再遇1954年型洪水已不需启用,与其相邻的蓄洪垸具备调整的客观条件。通过分析研究江湖关系变化以及四口河系蓄洪区运用的河道行洪安全条件和分洪效果,蓄洪垸调整是可行和必要的,这对改善洞庭湖防洪布局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长期水库优化调度中,为了研究不同生态基流对水利枢纽发电效益影响,探索进一步加大生态基流的可能性,论文提出生态发电收益损失比值k,以分析比较不同生态基流下的发电收益损失。以西藏拉洛水利枢纽作为实例,通过水文学方法计算拉洛下游生态基流,计算满足灌溉用水约束和生态基流约束的水库优化调度结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大生态基流量,计算不同生态基流下的生态发电收益损失比。研究结果表明,可进一步加大拉洛水利枢纽生态基流,使单位生态水量的发电收益相对损失最小。  相似文献   

5.
近50年来洞庭湖四口分水比例持续减少,四口河系地区的水资源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以作物需水分析方法为基础,以堤垸为单位,预测洞庭湖四口河系地区不同规划水平年、不同降水频率、不同发展模式、不同长江干流来水等情景下的水资源需求并进行供需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四口河系地区现状总需水量24.4亿方,规划水平年需水量有30%到120%的增加,主要是工业需水增加;现状缺水2.27亿方,规划水平年总缺水量4.5~12.7亿m3,主要缺水区域为华容县与藕池河水系,主要缺水月份为春季与秋季。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为增加水资源调蓄能力。  相似文献   

6.
枯水期是水资源短缺地区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关键期,枯水期河道生态基流的功能包括生态环境功能(避免河道断流、维持湿地生态系统、水质净化、营养物质输移)、自然功能(水文循环)和社会功能(水产品生产、休闲娱乐景观、提高生活品质)。这些功能可借鉴与应用资源环境经济学方法来计算价值,再加和得到河道生态基流的总价值。以渭河宝鸡段林家村水文站断面为例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测算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渭河宝鸡段河道生态基流功能价值中,生态环境功能价值(67517万元)自然功能价值(15463万元)社会功能价值(12199万元);总价值为95179万元,单位水量价值为12.56元/m3。  相似文献   

7.
上荆江河段河岸土体组成分析及岸坡稳定性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崩岸是上荆江河段河床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崩岸过程不仅与近岸水流动力作用有关,而且还与河岸土体组成及力学特性密切相关。本文对上荆江4个典型断面的崩岸土体进行了现场取样与室内土工试验,较全面地分析了崩岸土体组成及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上荆江河岸为上部黏性土和下部非黏性土组成的二元结构,且在大部分河岸上部黏性土层厚度超过其下部非黏性土层厚度;黏性土层的抗剪强度随含水率变化明显,随含水率增加,黏聚力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而内摩擦角呈减小趋势。根据上荆江崩岸发生形式及过程,结合崩岸土体的土工试验结果,综合考虑水流冲刷作用和水位变化等因素,计算了两个典型河岸在枯水期、高水期和退水期的岸坡稳定性,得到了不同水位及不同坡脚横向冲刷距离下河岸稳定的安全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当河岸坡脚冲刷达到一定距离时,高水期安全系数将明显低于枯水期,说明崩岸在汛期比在枯水期更容易发生;退水期安全系数明显低于相同条件下枯水期和高水期;涨水期河岸安全系数随水位升高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说明水位变化对河岸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缓解或部分消除人类筑坝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选取红水河龙滩-岩滩梯级水库为研究对象,运用逐月最小生态径流和逐月适宜频率生态径流等算法计算生态流量,兼顾下游四大家鱼产卵对于洪水脉冲的特殊需求,从生态基流和洪水脉冲两方面对梯级下泄流量进行调度研究。根据不同生态约束条件,设置四种生态调度方案:基本工程约束方案、最小生态流量约束方案、逐月适宜频率生态流量约束方案以及人工造峰-最小生态流量约束方案,分析各生态调度方案损失的发电效益影响。应用实例结果显示:单纯设置较高的生态基流会较为严重的影响发电效益,而将人工造峰与最小生态流量结合调度的模式可在几乎不损失发电量的前提下对河流下游特定生物的需水量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9.
为减轻三峡水库蓄水对洞庭湖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本文建立了以洞庭湖最小生态需水满足度和三峡水电站发电量最大为目标的水库优化调度模型。调度模型耦合支持向量回归技术构建了洞庭湖水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与最小生态需水满足度关系,采用混沌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开展了不同典型年下三峡水库蓄水期优化调度研究,结果表明:优化调度后,平水年洞庭湖最小生态需水满足度由常规调度的85.40%提高至89.44%,三峡水电站发电量增加3.09%;丰水年常规调度即可满足洞庭湖最小生态需水要求,优化后发电量增加5.85%;枯水年洞庭湖最小生态需水满足度由65.58%提高至66.42%,发电量增加3.42%。研究成果可为通过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改善洞庭湖生态环境提供理论基础和具体方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荆江河段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为洞庭湖松滋口建闸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通过运用长江和洞庭湖水沙数学模型,对再现1998、1935和1954年典型洪水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从建闸后长江中游防洪情势、与澧水错峰调度效果以及泥沙淤积趋势等方面分析了松滋口建闸防洪影响。结果表明,松滋口建闸对洞庭湖区防洪作用明显,对荆江河段防洪影响不大,对城汉河段防洪有积极作用,闸前河段泥沙淤积厚度略有增加,对其他河段冲淤变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是我国的第二大淡水湖,近年来出现了水环境质量下降及富营养化等污染问题,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其主要污染源。本研究在洞庭湖平原堤垸地区建立了分布式非点源污染负荷模型,对洞庭湖平原堤垸地区的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的产生量及入河量进行了估算,并对研究区内氮磷污染负荷的流失规律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模拟及分析表明,堤垸地区非点源污染负荷以溶解态污染物为主,汛期污染负荷产生量约占年总量的75%;农田径流所产生的氮磷污染物占总量的70%左右,畜禽养殖的贡献率次之;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入河系数约为0.7。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洞庭湖区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五里湖水体、底泥的氮、磷含量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富营养评价等级判定了五里湖的富营养化程度.根据测得的数据,五里湖TP含量为0.099 mg/L,属于Ⅳ类;TN含量为5.01 mg/L,属Ⅴ类;叶绿素和透明度分别为0.014 mg/L和40~60 cm,分别属于Ⅳ类和Ⅴ类;CODMn含量为5.47 mg/L,属于重富营养化。最后,基于五里湖的特点提出了鱼类防治、传统植物防治、生态清淤、调水工程和生态浮床技术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历经沧桑变迁,汉末以前湖盆与水位均较荆江低,东汉后期,天然植被不断遭破坏,使湖水水位渐高于荆江,造成湖高江低,出现江、湖两安之势,宋代湖区周围垦辞活动增强,森林破坏极大,荆江江面束狭,河床逐步增高,元明时期,多次疏浚调弦、虎渡等穴口,造成江水入湖,清代水土流失加剧,藕池、松滋相继决口、从此四口分泄荆江洪水与泥沙,造成湖面萎缩,洞庭湖退居为第二大淡水湖。  相似文献   

14.
长江向洞庭湖分水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自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四口向洞庭湖分水,对洞庭湖防洪、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三口五站的水文资料分析了包括分流比、断流天数、年内过程的变化趋势,利用水沙模型模拟结果分析了规划水平年分水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了三峡工程对分流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受下游裁弯、干流水库的影响,长江向洞庭湖分水比例由50年代的30%下降到2000年以后的不足12%,断流天数不断增加,秋冬季节水量不断减少。未来水平年分水比例将进一步减少,三峡工程使这一趋势更为显著,枯水季节的水资源短缺将更为严峻。  相似文献   

15.
皂河是西安市的重点排污和泄洪河流,除了点源污染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水质特征进行研究。2010年4月至2011年11月,对西安市皂河进行了多次水质水量监测,分析了城市重污染河流的污染特征,计算了皂河下游控制断面草滩监测站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及构成。结果表明:①皂河污染物SS、COD、TP、NH3-N、NO3-N和TN浓度均超出地表水Ⅴ类标准;②草滩断面洪水期间各指标的平均浓度基本都小于平时的平均浓度;③上游至下游:COD浓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TP、NH3-N和TN浓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NO3-N浓度变化不大,重金属污染物中Cr含量最高,平均浓度从上游到下游呈逐渐增加的趋势;④洪水过程中,非点源污染负荷均小于点源,SS、COD、TP、NH3-N、NO3-N和TN的非点源污染负荷比重依次为:14%,2.0%,5.1%,6.0%,7.4%和4.2%;⑤目前西安市皂河污染治理的重点仍然是点源污染,但非点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渭河西咸段水质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查明西咸新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对其范围内的三条河流进行了连续两年的水质监测,并运用层次聚类、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河段整体氮磷污染严重,总氮(TN)超过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7.62倍,总磷(TP)超标3.60倍,氨氮(NH3-N)超标1.89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水质在时间尺度上按水质优劣可分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三类;在空间尺度上,渭河、沣河水质分为一类,新河为一类。研究区水质污染受上游来水水质的影响较大,上游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是渭河干流的主要污染源,沣河主要为农业面源污染,而新河主要是以人为污染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生态浮床(EFB)、膜曝气生物膜(MABR)及其组合装置在动水中的净化效果,开展了三种净化装置在不同水动力条件下(2.5 m/h、10 m/h、20 m/h)对水体中NH4+-N、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磷(TP)和总氮(TN)等4类污染物净化效果的模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膜曝气生物膜-生态浮床组合装置可显著提高净化效果,对4类污染物的去除率较河水自净试验可分别提高40% ~ 44%、17% ~ 34%、13% ~ 21%和14% ~ 30%;综合考虑4类污染物,组合装置在10 m/h的水动力条件下的净化效果最佳,且组合装置中MABR可起到一定缓冲作用,使水生植物的适用流速范围更广;在模拟试验所采用的水动力条件下,组合装置对4类污染物的净化呈现出不同规律,污染物浓度较高时,组合装置对NH4+-N的净化速率随流速的递增而递增,对CODMn、TP和TN的净化速率在10 m/h的水动力条件下达到最大;试验后期,污染物浓度较低时,组合装置无法正常发挥其高效的净化作用,对4类污染物的净化速率均偏小。  相似文献   

18.
基于UV-光氧化法在线检测循环冷却水总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研究检测总磷的分析方法入手,解决了总磷中有机组分的磷酸盐不易测量的难题,开发研制了基于UV(紫外)--光氧化法的总磷在自动检测仪,该仪器不仅可以应用于循环水中的总磷成分的自动分析,而且还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中自然水样的总磷、有机磷及正磷酸盐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