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茂彬  全力 《微电机》2007,40(1):80-83
电磁制动器是一种新开发的新型车用制动器。为保证制动性能,对该制动器的关键部件电磁体进行优化设计。为了实现电磁体摩擦表面均匀磨损和抗旋转趋势,本文利用Ansoft电磁场分析软件仿真设计了电磁体的最佳非对称结构。通过试验验证,从姿态稳定性和磨损均匀上明显优于对称设计的电磁体  相似文献   

2.
直线Halbach磁体用于磁浮列车涡流制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浮列车采用涡流制动摆脱了机械制动中粘着系数对制动性能的制约.电磁涡流制动需要电能供应,存在电能损耗.永磁涡流制动由于不需供电故效率高.永磁Halbach磁体磁感应强度大于普通永磁磁体,且Halbach磁体具有自屏蔽性能,一侧拥有强磁场,另一侧磁场几乎为零.直线Halbach磁体用于磁浮列车涡流制动的研究,采用解析的方法分析其制动过程中的电磁机理,推导出涡流制动力方程.设计了一套实验系统,对制动力方程进行了验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被动电磁装甲对金属射流箍缩电磁力的计算及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装甲防护性能,对被动电磁装甲中金属射流所受箍缩电磁力作用进行了研究。在等效电路模型基础上,给出了与箍缩电磁体积力等效的表面电磁压强理论公式,分析了等效表面电磁压强随时间振荡衰减变化的规律;通过分析平均等效表面电磁压强的临界现象,认为金属射流半径与趋肤深度的比值r槇<1时,平均等效表面电磁压强会随相对半径的减小而急剧增大。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结果都显示:在合适参数下,平均等效表面电磁压强会在金属射流较细部位急剧增加,从而导致腊肠不稳定性。5kV被动电磁装甲试验结果显示:金属射流受箍缩电磁力影响后,在后效靶板上的穿孔直径明显比不加电情况大。上述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被动电磁装甲对破甲弹的防护机理,对被动电磁装甲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于双定子单转子电磁制动器,研究了两种磁路结构方案。借助Maxwell软件三维求解器,采用有限元法对两种磁路结构的电磁制动器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其可行性。比较了两种磁路下电磁制动器的转子电涡流、制动力矩,不同励磁电流下制动力矩响应情况,不同转子材料下制动力矩响应情况以及不同气隙长度下制动力矩响应情况。结果表明双定子单转子电磁制动器第一种磁路结构制动特性优于第二种。  相似文献   

5.
龚园丁 《微电机》2007,40(9):30-32
分析研究了小直径、大制动转矩的多功能失电电磁制动器的结构和原理;探讨了多片小型制动器研制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对制动器和电磁铁进行了设计计算。该检测和试验,该制动器通过了用户部门的评审验收,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与Y系列电动机配套组成YEJ电磁制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DLTZ1系列电磁制动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制动时间及摩擦片磨损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盘式制动器制动"热衰退"和液压制动响应慢等问题,综合汽车摩擦制动与电涡流制动的工作原理,实现电磁摩擦一体化制动器的创新设计。基于电磁感应定律,推导了集成制动器制动力矩公式,为磁场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应用Ansoft Maxwell对电磁制动部分磁感应强度分布情况及制动力矩响应曲线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集成制动器电磁制动部分可以得到较大制动力矩,可以有效的分担部分摩擦制动的负担,降低"热衰退"。  相似文献   

8.
1987年第3期“多摩擦片式电磁制动异步电动机及其应用”一文中的控制电路,笔者认为尚有可改进之余地。分析原电路可知,在电路初受电时,SJ动作吸合,DZ得电后,将进行一次无效的制动动作,造成不必要的电能消耗和机械磨损;再者,在电机YD不运转期间,SJ和BK常通电,亦将产生不必要的电能消耗,  相似文献   

9.
刘若茜 《低压电器》2000,(3):18-20,42
电子自旋共振谱仪是研究物质结构和组成的现代分析仪器,叙述了电子自旋共振谱仪用的复合磁体的技术要求,永磁磁体和电磁体的设计计算,复合磁体的结构设计、匀场方法及结果。所研制的复合磁体各项技术指标全部达到要求,联机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10.
电枢是电磁发射装置的关键部件,其表面磨损是引起发射过程中转捩的原因之一,同时磨损也会严重削弱电枢本体的力学性能,影响发射安全性,因此有必要对高速滑动电接触电枢表面的动态磨损过程进行深入分析。首先,分析电枢表面产生磨损的机理,厘清相关耦合因素;其次,考虑表面磨损量变化、温度升高及电枢尾翼向外扩张过程中反向受力的影响,建立电枢尾翼磨损量的理论计算模型,研究其磨损规律;最后,考虑电磁场-温度场-应力场-磨损等耦合因素建立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对电枢尾翼磨损量进行更为准确的分析。结果表明:(1)电枢表面磨损量是在电因素及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2)考虑了表面磨损量变化、温度及电枢尾翼向外扩张过程中反向受力等因素影响后,分析得到电枢表面磨损量较不考虑时小19.5%,但考虑后与实测值更为接近,证明了分析过程中上述影响因素不可忽略;(3)相比理论分析模型中对电枢尾翼法向力分量及反向受力的近似计算方法,有限元模型更为精确,其计算得到电枢尾翼磨损量与实测值也更为接近,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准确性。该文所建立模型及分析结果对于后续优化电枢结构、提高枢轨接触性能及保证发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