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脉冲电晕加氨脱硫氨活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脉冲电晕加氨脱硫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烟气净化技术。本文分析了该项技术存在氨泄漏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探讨了对氨进行活化以减少脉冲电晕加氨脱硫氨泄漏的方法及原理 ,介绍了有关试验装置及方法  相似文献   

2.
电晕放电的研究对深入理解高压电气设备内部各种缺陷的电晕放电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耦合流体动力学方程和泊松方程,建立了椭球电极的负电晕放电模型,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放电电流脉冲和正离子数密度分布,首次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椭球电极环模式放电。研究了不同施加电压及电极形状对椭球电极负电晕放电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施加的电压、电极形状对椭球电极负电晕放电电流脉冲数、脉冲波形特性及放电脉冲模式等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脉冲放电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发展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雨泽 《电力设备》2005,6(5):10-12
对脉冲电晕放电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原理及发展概况做了归纳总结,对其发展趋势做了分析预测,介绍了现有的脉冲电晕放电烟气脱硫脱硝原理和其工艺流程,提出了一种新的除尘、脱硫,脱硝和产物收集相结合工艺,可降低投资30%以上。  相似文献   

4.
高压输电线路缺陷故障早期往往伴随着电晕放电,应用紫外成像仪检测线路缺陷中的电晕放电现象越来越广泛,为了对放电强弱进行评估,需对紫外光子计数进行定量分析。笔者通过棒—板电极中正直流电晕放电进行了电晕电流单位时间脉冲个数、电晕电流及紫外光子计数的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正直流电晕放电存在3个阶段,在距离放电点相同距离、相同增益时:第1个阶段中电晕电流单位时间脉冲个数与试验电压近似呈线性关系,紫外光子计数与试验电压及电晕电流单位时间脉冲个数均近似呈二次关系;第2个阶段衰减较快,没有统一规律;第3个阶段中紫外光子计数与试验电压呈指数关系(N=a×ebx),其中a的取值随着棒—板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与电极结构及电晕起始电压有关,b的取值在两种电极结构中均在0.2~0.3之间。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整高频脉冲绝缘测试仪的电极系统、脉冲电压幅值及上升时间,定量定性的分析了各因素对耐电晕绝缘材料耐电晕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绝缘材料的耐电晕寿命随脉冲上升时间增加而增加,随脉冲电压幅值的增加而呈指数型降低;尽量统一高频脉冲绝缘测试仪的波形、脉冲电压幅值及上升时间等试验参数,可减少设备之间测试结果的差异。同时指出了在测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电压技术》2021,47(5):1847-1856
电晕放电在实际工况下的放电特性与周围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为得到不同电极结构下负直流电晕脉冲特性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机理与规律,建立了考虑环境温度影响的流体动力学模型,分别对针–板结构与棒–板结构的负电晕放电模型进行仿真计算。特里切尔脉冲序列、电场强度、电子数密度、脉冲峰值、脉冲持续时间和脉冲频率等物理量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规律被系统地研究。通过计算分析发现棒–板结构模型的起晕电压较低,电晕脉冲的持续时间更长。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不同结构负电晕放电形成的脉冲峰值、脉冲持续时间和脉冲频率均会随之变大,且放电空间内电场强度会更强、带电粒子的运动也会更加迅速。此外,针电极与棒电极尖端的曲率半径也会对放电产生影响,负电晕放电在曲率半径较小时更加剧烈。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外温度对棒板间隙流注电晕放电特性影响的研究仍不完善。文中基于低温环境流注放电试验平台,利用光电倍增管、ICCD、CCD等弱光检测设备对低温下棒—板间隙的正流注传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温度降低对棒—板间隙正流注放电具有抑制作用,体现在发光强度和分叉程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在流注电晕存在的电压区间内,外加电压增大,流注电晕电流脉冲峰值呈先增后减的规律;相同电极下,温度下降,流注电晕电流脉冲峰值并不是绝对的增加或减小;相同温度下,电极头部曲率半径增大,平均流注电晕电流脉冲峰值增大;不同形状电极的流注电晕发光强度还与电荷分布、光电效应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同轴电极脉冲电晕放电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理论推导得到脉冲电晕放电等离子体的电子平均能量 (用电子温度表示 )与同轴电极系统中的击穿电压有成正比的关系。实验研究了同轴电极系统中脉冲电晕等离子体中脉冲波形参数 (脉宽和上升时间 )对电极击穿电压峰值 (电子平均能量 )的影响 ,结果表明 ,减短脉冲宽度和减少脉冲上升时间可提高反应器的击穿电压并增加激发电子的能量。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水中脉冲电晕放电的声学特性,由水听器测量了放电产生的压力信号,在以放电电极为圆心、电极到水听器的距离为半径的球面对压力信号积分,得到放电的声能和放电的声效率;利用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得到同轴电极下电晕放电的频谱分布;比较尖—尖电极下电弧放电晕放电的频谱发现电晕放电声信号的主频比电弧放电的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极不均匀电场中负直流电晕放电强弱进行评估,必须对电晕放电产生的紫外光子计数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棒-板电极中负直流电晕放电进行了Trichel脉冲频率、电晕电流及紫外光子计数的测量,得到了试验电压、Trichel脉冲频率、电晕离子电流与紫外光子计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距离放电点相同距离、相同增益时,Trichel脉冲频率与试验电压近似呈线性关系,且在不同棒-板距离时,试验电压对脉冲频率的影响梯度基本相同,在3.6~4.2之间;紫外光子计数与试验电压及Trichel脉冲频率均近似呈2次方关系,而且紫外光子计数与频率在一定电极距离范围内存在固定函数关系。这一结论为紫外仪在电晕缺陷检测方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基于玻璃-陶瓷材料PbO-SrO-Na_2O-Nb_2O_5-SiO_2(PSNNS)制作了脉冲电容器和固态脉冲形成线,其脉冲电容器在工作电压30 kV、放电电流2 kA、重复频率1 kHz下的短路放电寿命大于100万次,储能密度达到0.85 k J/L;制作的满银电极的固态脉冲形成线具有良好的矩形脉冲输出,输出电压脉冲半高宽为45ns。  相似文献   

12.
张恒  方志  雷枭 《高压电器》2011,47(7):10-17
笔者采用μs振荡脉冲电源驱动多针—平板电极,产生空气中介质阻挡放电(DBD),测量了不同条件下放电的电压电流波形,拍摄了放电发光图像,并进一步计算得到放电功率和传输电荷量等主要放电参量,研究了多针电极密度、外加电压幅值和气隙距离对多针—平板电极DBD放电特性和放电参量的影响,并结合放电机理对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纳秒脉冲表面滑闪放电特性,本文采用一种新型三电极结构的激励器,通过纳秒脉冲叠加负直流的混合激励模式产生表面滑闪放电。实验研究了电压脉冲分量、电压直流分量及两者的差值对纳秒脉冲表面滑闪放电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脉冲电压幅值固定时,直流电压幅值的改变对脉冲侧电流的影响较小,但对直流源侧电流却影响显著,直流源侧电流随直流电压幅值的增加而增加,发生表面滑闪放电后峰值和速度均增加。直流电压幅值越大,直流源侧电流出现时刻越早。当直流电压幅值固定时,脉冲侧电流和直流源侧电流均随着脉冲电压幅值的增加而增加。实验中存在一个电压阈值(脉冲分量和直流分量电压差值)使纳秒脉冲表面滑闪放电发生,该阈值为22k V。此时发生表面滑闪放电,瞬时功率峰值、单脉冲能量峰值和稳态能量均迅速增加。脉冲直流电压差值相同时,脉冲分量主导脉冲侧电流的大小,直流分量主导直流源侧电流的大小,脉冲分量所占比例的大小对功率和能量损耗的影响较大。此外,利用数码相机拍摄放电图像研究了纳秒脉冲表面滑闪放电的光学特性,放电图像表明,在电极间施加合理的脉冲电压和负直流电压均可产生表面滑闪放电,实现等离子体的拉伸效果,在阻挡介质表面获得大面积的等离子体。  相似文献   

14.
姜慧  邵涛  车学科  章程  李文峰  严萍 《高电压技术》2012,38(7):1704-1710
在大气环境条件下,以环氧为介质阻挡材料,基于单极性ns脉冲电源进行了表面介质阻挡放电实验,研究了电压幅值、电极宽度、电极间距和重复频率对放电等离子体的影响。结果表明ns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是丝状放电,放电发生在电压脉冲的上升沿阶段;放电电流主要包括两部分脉冲,与放电丝分布的均匀性有着一定的内在关系,外加电压对放电的均匀性以及产生等离子体的长度起作用;电极宽度和间距对放电电流和产生等离子体的发光强度影响不大,电极宽度和间距越小,放电丝分布越均匀,电极宽度存在一个最优值,使得激励器的放电稳定且产生等离子体相对均匀;脉冲重复频率仅对等离子体强度起作用,对放电特性的影响较复杂,不同电极参数下这些影响与放电丝的分布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5.
脉冲放电等离子体被广泛用于气态污染物处理的研究,放电参数直接影响反应器内等离子体状态,进而影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不同条件下的放电特性可为脉冲等离子体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本文利用线板式脉冲等离子体反应器, BPFN型高压脉冲电源供电, 研究了电源电容、极板间距及介质阻挡对放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电源电容可以有效地提高电源能量效率;增大极板间距,峰值电压VP增大,峰值电流IP减小,脉宽减小,波形更加理想;陶瓷板阻挡放电可解决间隙火花放电,使脉冲电晕放电空间分布均匀,在大范围内提高电源能量效率.  相似文献   

16.
Aqueous Phenol Decomposition by Pulsed Discharges on the Water Surfa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ecomposi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s such as phenol contained in water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pulsed high-voltage gas-phase discharge on the water surface (water surface plasma). The discharge consists of streamer channels that spread out over the water surface.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were dependent upo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needle-tip electrode and the water surface, the shape of the submerged ground electrode,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gas enveloping the electrode. When the electrode–water distance was decreased, the discharge mode changed from corona to streamer, and then, finally, to a water surface discharge when the distance was small. Argon gas was the most effective enveloping gas for decomposing phenol in water (compared to oxygen or air). When the gas flow rate was increased to carry away the active species formed in the gas phase; the decomposition rate did not change in argon, but decreased in oxygen. The shape of the submerged ground electrode influenced the discharge state and the phenol decomposition rate. A ring-shaped ground electrode was more effective for decomposition of phenol than straight or semicircular shapes.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identify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erials in water.   相似文献   

17.
Electrical discharge phenomena from a grounded electrode located in a charged particle cloud have been investigated. Soil conditioning particles charged by corona charging were blown to form a space charge cloud. A grounded sphere electrode was placed at the center of the charged cloud to produce an electrical discharge. A positive pulse discharge extended from the sphere electrode toward the charged cloud with a strong luminescence. A brushlike streamer with a maximum length of 170 mm appeared at an interval of 30 ms. The maximum pulse height of the discharge was 2.4 A.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lectric field around the sphere electrode was obtained from field analysis using a concentric spherical model. It was found that the magnitude of the discharge depends on the radius of the grounded electrode and the size and charge density of the clouds. © 2001 Scripta Technica, Electr Eng Jpn, 136(4): 7–14, 2001  相似文献   

18.
紫外脉冲法在特高压放电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前的超高压系统一般通过红外成像仪、紫外成像仪等检测放电,但都未实现定量检测,而特高压系统的绝缘要求更高、设备对地距离更大,尤其特高压输电线路对检测距离的要求很高。为此,提出了基于紫外脉冲法的特高压输电系统放电非接触式检测方法,该法能实现对特高压输电系统放电程度的远距离精确对位的定量检测,可准确判定特高压电气设备的外绝缘状况;还研制了相应的检测器并在西北电网公司750kV官亭变电站进行了放电实测,验证了该方法的检测能力,其最大测量距离>32m。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气液混合两相体中线线电极脉冲放电现象。观测表明两相体的起晕电压降低,电晕区域明显加大,并且较为稳定,电极背侧也有较大区域的放电现象。分析表明上述现象的出现和空间水滴有很大关系,其作用为形成大体积两相体放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纳秒级高压脉冲下变压器油中沿面闪络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影响固体绝缘材料在变压器油中沿面放电特性的主要因素。分别进行了变压器油中尼龙6,有机玻璃在不同脉冲宽度、脉冲速度和不同电极夹角下沿面放电特性的实验研究,并且与直流、工频和雷电波条件下的沿面放电情况进行了比较。实验发现,相对于直流、工频和雷电波条件,纳秒级脉冲下材料在变压器油中的沿面击穿场强会大幅度的提高。在试样与电极夹角约45°时,绝缘材料的沿面击穿场强最高。对重频纳秒脉冲作用下材料在变压器油中的沿面闪络特性做了初步的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