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分时电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薇  李珊 《电气应用》2008,27(6):63-66
峰谷分时电价作为现阶段一种有效的需求侧管理手段,是电力公司向用户实施的一种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用户合理用电的有效经济刺激手段。它在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分时电价,能够赋予电价必要的弹性,拉大峰谷时段电价差,达到削峰填谷和提高电网负荷率的需求侧管理目标。基于负荷曲线分布分析,在初步划分峰谷时段的基础上,利用用户对电力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矩阵,建立峰谷分时电价数学模型,并对该模型的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得到一种分时电价定价方法。对邢台供电公司的算例进行了仿真,说明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峰谷分时电价定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够正确反映电力生产成本和供求关系的峰谷分时电价是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DSM)的重要手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分析了峰、平、谷各时段电价的确定方法及用户需求响应,建立了一种综合考虑需求侧与发电侧电价联动和电力需求价格弹性的峰谷分时电价定价模型,并详细介绍了该模型的仿真流程。算例仿真分析表明该模型是切实可行的,它有利于减小电网高峰负荷,改善负荷曲线。  相似文献   

3.
分时电价策略是当前电力系统需求侧管理的主要措施之一,执行分时电价能够有效降低负荷波动,实现削峰填谷。合理开展峰谷双时段或峰平谷3时段分时电价策略的选择有利于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和用户满意度。提出基于电价弹性矩阵的用户响应模型并定量计算用户综合满意度,根据相应模型分别求解负荷峰值、负荷峰谷差以及用户综合满意度,建立峰谷分时电价与峰平谷分时电价的多重评价指标模型,利用所提指标构造电价优化的目标函数。通过对3类用户进行仿真计算验证所提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实施峰谷分时电价策略能够有效降低负荷峰谷差同时节约电网投资,但不同季节的负荷特性具有显著差异性,其影响峰谷分时电价最优策略的制定,因此文章提出了一种考虑负荷季节特性的峰谷分时电价定价策略及时段划分模型。首先,描述所提出的需求响应架构;其次,采用k均值方法获取各季节典型日的负荷曲线,并采用改进的移动边界技术对各季节典型日负荷曲线进行时段划分,通过设置时段划分约束因子,并采用戴维森堡丁指数(Davies-Bouldindex, DBI)作为目标函数建立峰谷时段划分优化模型;然后,构建考虑负荷季节特性的需求价格弹性矩阵,以及考虑负荷季节特性的峰谷分时电价优化模型,并采用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算法求解模型。采用RTS测试系统提供的负荷序列样本对所提算法和模型进行验证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和模型的有效性以及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峰谷分时电价对供需双方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峰谷分时电价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现阶段分时电价实施时,大都采用一种峰谷价差,这样对工业性或商业性较明显的地区不能真正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结合某电网公司的实施现状,着重分析了不同分时电价对电网公司利益的影响和不同电力用户的需求响应.首先利用模糊隶属函数对负荷的峰谷时段进行精确划分,然后利用算例,就峰谷时段和峰谷电价差为自变量,对电网公司的利益做敏感性分析.在用户分时需求响应分析中,又将用户分为三大类,对其用电特性和需求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6.
分时电价是目前需求侧管理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其通过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使用户自觉改变用电方式,从而有效缓解峰期用电紧张的局面,实现移峰填谷的目的.该文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峰时段的平均市场清算价格为基础确定峰电价,以平时段的平均市场清算价格为基础确定平电价,并以此为基础推算出谷时段电价的新型分时电价模型,将销售侧电价与上网侧电价联系了起来,从一种有效的途径将分时电价市场化,并通过对该模型的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佳的峰谷时段划分以及各个时段相应的电价.基于此开发的分时电价分析软件的成功运用,证明了此种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成本-时间曲线进行分时电价最优时段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时电价是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提出一种新的按照成本-时间曲线划分时段的方法,即将成本函数曲线与负荷曲线拟合,得到一条反映电网公司成本随时间变换关系的曲线。在用三角形隶属度函数进行时段划分时,将产生多组划分方案。为寻求最佳方案,基于边际成本理论建立了考虑电价弹性系数的分时电价模型,并以电网公司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寻求最优的时段划分方案。通过算例进行数据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为电网公司制定分时电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DSM的分时电价的确定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时电价是目前需求侧管理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其通过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使用户自觉改变用电方式,从而有效缓解峰期用电紧张的局面,实现移峰填谷的目的。该文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峰时段的平均市场清算价格为基础确定峰电价,以平时段的平均市场清算价格为基础确定平电价,并以此为基础推算出谷时段电价的新型分时电价模型,将销售侧电价与上网侧电价联系了起来,从一种有效的途径将分时电价市场化,并通过对该模型的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佳的峰谷时段划分以及各个时段相应的电价。基于此开发的分时电价分析软件的成功运用,证明  相似文献   

9.
基于模糊聚类的峰谷时段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半梯形隶属函数,采用基于模糊聚类的方法对峰谷时段进行划分调整,并兼顾了系统负荷曲线本身的峰谷形态特征和用户侧的相应需求。通过四川某地的夏季和冬季日负荷数据的算例验证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进行峰谷时段划分,能够为后续实施峰谷分时电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峰谷分时电价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基于利益驱动,用户对变化的电价作出响应,自动地调整用电时间和用电量,从而实现负荷曲线的削峰填谷,达到延缓投资、提高电网运行稳定和经济性的目的。以峰谷差最小为目标、用户利益和供电方合理利润等为约束,以负荷转移率模拟电价响应行为,建立了分时电价优化模型。模型求解采用遗传算法。最后,通过算例分析分时电价下的用户响应效果,验证了模型及方法的有效性,并分析了不同的时段划分对用户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峰谷分时电价的实施及大工业用户的响应   总被引:53,自引:10,他引:43  
峰谷分时电价是实施需求侧管理的措施之一。文中利用电价理论及有关 经济学原理阐述了峰谷分时电价的结构、定价策略以及大用户响应的经济计量模型,并对南 京市实施峰谷分时电价以来部分大工业用户的响应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一些重点用户的响应 分析,认为合理的峰谷电价结构能收到较好的负荷调整效果,同时影响用户对峰谷电价响应 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2.
一种可操作的DSM峰谷分时电价定价方法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唐捷  任震  胡秀珍 《电网技术》2005,29(22):71-75
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了峰谷分时电价的市场效应,建立了基于电力需求价格弹性矩阵的峰谷分时电价数学模型,提出了电网总售电收入(用户电费支出)对电网负荷变化的反应灵敏度概念。通过对该模型的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得到了一种可操作的峰谷分时电价定价方法。算例仿真分析表明所提出的分时电价定价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它有利于减小电网的高峰负荷,改善负荷曲线,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的峰谷分时电价定价模型及其仿真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目前我国电力市场严峻的电力供需形势以及分时电价机制,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经验,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电力需求价格弹性矩阵的峰谷分时电价定价模型。电力需求价格弹性矩阵可由系统内所有典型行业在峰、平、谷各时段的平均电价和用电量求得。基于此,还对所提出的峰谷分时电价定价模型的仿真策略和软件实现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定价模型的实施有利于减小电网高峰负荷,改善负荷曲线。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我国峰谷分时电价、两部制电价、可中断负荷电价等需求侧电价形成机制,通过对其适应性的分析,揭示了我国现行需求侧电价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提升其适应性的重点是:强化两部制电价改善负荷特性的作用,完善DSM的投入补偿机制,建立与可中断负荷电价相配套的高可靠性电价机制。  相似文献   

15.
计及负荷率分档的峰谷分时电价定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大中工商业用户负荷率电价与峰谷电价的配合问题,结合我国电力体制和电价制度环境,基于消费者需求和供电成本异质性,构造了负荷率分档用户的用电消费细分市场,建立了各档用户的边际供电成本模型及需求价格弹性模型。应用边际成本定价理论,构建了计及负荷率分档的峰谷分时电价模型。该模型采用分层协调优化的方法:第一层深入分析每一负荷率档位用户的边际电量成本和边际容量成本,应用密度聚类技术及两部制定价理论,建立了每一负荷率档位及其两部制平均电价水平的制定方法。第二层以各档平均电度电价水平为约束,以削峰填谷为目标,基于电量电价弹性矩阵构建了负荷率峰谷分时电价协调优化模型。该模型综合协调了效率、公平和削峰填谷多重目标,算例验证了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