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变电站集成技术的发展--现代紧凑型变电站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介绍了电力系统数字光电电气量测技术及基及该技术的智能开关设备系统,和基于站控和过程总线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引入现代紧凑型变电站的概念并分析了其特点,以例证分析其可靠性和寿命周期成本,认为现代紧凑型变电站是实现技术和经济优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电力系统数字光电量测系统的原理及技术   总被引:50,自引:8,他引:42  
数字技术几乎已经覆盖电力系统二次系统的各个领域。控制、保护和量测已由微处理器软件来实现。二次系统的这种技术变化要求开发新型的低电平输出的电压和电流变换系统。文章分析了常规电压和电流互感器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途径,即采用低功率、紧凑型数字光电量测系统。讨论了办柯夫斯基电流变换、磁光电流变换、电光电压变换和数字是系统的原理和技术。介绍了国外现场试验的经验。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表明:数字光电量测系统明显优越于基于常规电压和电流互感器的量测系统。  相似文献   

3.
现代紧凑型变电站--技术和经济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庆禹 《电力设备》2001,2(4):21-28
从介绍寿命周期成本概念出发,讨论变电站技术经济优化准则,指出变电站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目标应是使寿命周期成本最小。讨论数字光电量测系统原理和技术,基于此技术的智能集成开关设备系统和控制与保护集成的自动化系统结构。分析由这些新技术和系统构成的现代紧凑型变电站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指出现代紧凑型变电站是技术和经济的最优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光电式电压、电流互感器的基本原理与独特的优点,阐述了光电式互感器如何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接口与通信,包括数字接口和模拟接口,重点讨论了数字接口,涉及到完整的数字通信协议。提出了应用光电式互感器后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讨论了光电式互感器对自动化系统的影响,并探讨了在自动化系统中应用光电式互感器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义胜 《湖北电力》2006,30(Z2):50-52
由于光电互感器的研发趋于成熟,基于数字通信的二次系统,即数字变电站已成变电站技术发展的趋势。数字变电站技术在应用于电网时,必然面对现有数量庞大的常规站改造问题,如何使这些常规站以较小的投资和运行代价平滑改造过渡到数字变电站将是一个现实的工程问题。通过对数字变电站技术的分析研究,结合该领域研发和试点的实际情况,提出常规站改造为数字变电站面临的问题及其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光电传感器在变电站通信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光电传感器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实用化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分析了光电传感器性能特点的基础上,从通信方式和通信系统结构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光电传感器的应用对变电站通信控制系统的影响。并结合我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现状,重点探讨了光电传感器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方法和步骤:利用仪用传感器单元实现光电传感器与通信网络的接口;根据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变电站的应用需求,光电传感器的接入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光电传感器作为新型的电子式互感器,其应用将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南桥变电站直流改造工程项目采用了一种高压直流光电电流互感器替代了传统的电流互感器,这种高压直流光电电流互感器配以数字化处理电路,同时采用光纤通道传输数据,给出数字量输出。采用高压直流光电电流互感器后,传统互感器的现场检验方法无法适用,为此根据高压直流光电电流互感器的特性,改进了现场检验方法,并且对检验技术及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可靠、全面的现场检验方法和检验流程,提高了高压直流光电电流互感器投入运行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已进入了计算机控制时代,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成为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根据目前电力系统变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的现状,从设计原则、特点、系统结构及功能等方面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对其在首都机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主要根据...  相似文献   

9.
《电世界》2017,(1)
<正>伴随着国家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智能变电站的运用越来越广,如何加强智能变电站的维护管理已经成为了电力系统日常管理的重点内容。在智能变电站的维护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将各种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智能变电站运行的经济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得到保证,减少智能变电站因为故障而出现的经济损失。1智能变电站优点分析1.1传统变电站传统的变电站包括常规变电站及数字变电站两种类型。常规的变电站采用的是自动化系统,其二  相似文献   

10.
李宾 《电力信息化》2010,8(7):22-25
在高度自动他的电力系统中,电气最和其它各种数据的准确采集与传输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调度决策的基础。对电力系统的不良测量数据进行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不良遥信数据的辨识则是不良测量数据识别的重要方面。提出了在变电站内利用电流测量数据的变化规律校验遥信量的规则,并利用变电站录波数据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电网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新建变电站基本采用分层、分布式变电站微机监控系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光电转换技术的光互感器实用化以及相关国际标准如IEC61850的应用,使得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全部数字化成为可能,进而促进数字化变电站的概念提出及实质性发展。通过研究数字化技术在中高压变电站系统保护、监控等领域应用问题及工程化相关问题,提出一套适用于中高压变电站的数字化自动化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12.
智能变电站是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延伸,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从基于模拟信号、电缆连接、数据繁杂的传统变电站转变到数字信号、光纤连接、数据统一的智能变电站,其二次系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时间同步系统、一体化电源系统、智能辅助系统、高级应用5个方面,分析了智能站与常规站技术的差异,有助于提高智能变电站设计、建设、运行维护水平。  相似文献   

13.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对计量仪表网络通信接口的要求,设计了一种以基于DSP的站内以太网接口模块.该接口模块能够接收站内光纤以太网上符合IEC61850-9-1格式的数据,经数字信号处理器处理后得到实时电压、电流、频率等参数.经模拟现场实验,该接口模块能够与基于IEC61850的数字变电站网络实现无缝连接,准确、及时解析出各项...  相似文献   

14.
建设数字化变电站必要性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电力设备的面世和IEC 61850通信标准的颁布使数字化变电站的诞生成为可能。在结合电力市场化改革需要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存在的不足和数字化变电站的优越性,探讨了建设数字化变电站的必要性。同时,在技术、运行管理和设计层面上分析了建设数字化变电站亟待解决的诸多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特征及架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化变电站是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的方向,国家电网公司在"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研究数字化变电站技术。IEC61850和电子式PT/CT是数字化变电站的两大基石。探讨了数字化变电站在二次回路、通信规约、信息模型、工程组态、网络设备五个方面的技术特征,并给出了两种数字化变电站实现架构:一是在间隔层及站控层采用IEC61850标准,二是从过程层采用电子互感器及全站采用IEC61850标准。  相似文献   

16.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综述了国内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原则、工作模式,提出了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和运行模式的发展策略。认为全分散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今后发展趋势,这对我国一、二次设备设计、制造、运行管理部门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要积极而慎重地推行保护、测量、控制一体化设计,且随着各专业的互相渗透,原有的专业分工将会重新调整组合。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变电站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文章阐述了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征、体系结构、关键技术、IEC 61850系列标准、国内外研发与应用实践及展望。可以预期,一个系统分布化、结构紧凑化、模型标准化、通信网络化、信息集成化、检修状态化、操作智能化的完全数字化变电站将作为未来“数字化电网“的功能和信息节点展示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作者研发的基于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技术的多级联合仿真培训系统总体结构、关键技术及实现方法。该系统对变电站内监控系统、保护及测控装置、五防系统等采用现场真实物理设备,而变电站一次设备及其邻近电网采用数字仿真,同时采用电磁暂态与全动态电网联合仿真技术,这样既能详细而真实地反映变电站一次设备的行为,又能逼真地再现大电网各类动态过程对变电站的影响。应用该系统可以进行调度、集控站以及变电站运行人员的联合培训和反事故演习,特别是能够有效提高变电站运行人员实际操作的训练效果,并加强变电站人员的电网概念和全局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