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锂离子电池聚合物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白珍  胡拥军  李义兵  李改变 《电池》2005,35(5):406-407
无机多硫化物、有机多硫化物及自由基聚合物正极材料等锂离子电池聚合物正极材料,具有能量密度高、原材料丰富、对环境友好等优点.介绍各聚合物正极材料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发展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应着重研制共轭型有机硫化物和新型有机自由基聚合物.  相似文献   

2.
<正>天津大学材料学院的研究团队日前通过水热剥离法成功制备出氟化石墨烯,并以其作为正极材料制成了高比能量锂电池。据介绍,在所有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中,氟化碳具有最高的质量比容量,因此以氟化碳为正极材料的锂—氟化碳电池具有比能量大、使用温度范围宽和工作电压平稳等独特的优点。检测结果显示,以氟化石墨烯为正极的锂电池比能量提高了近30%,同时还能够在3C的倍率下稳定放电,其比功率特性提高一个数量级,大大改善了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3.
二次锂电池用硫系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伟  胡信国  张翠芬 《电源技术》2005,29(9):619-622
较系统地介绍了二次锂电池用硫系正极材料的发展概况及其研究现状。希望通过介绍含硫材料的特征、探讨多种具有前景的正极材料,为人们深入研究和开发这种含硫正极材料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锂蓄电池单质硫正极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伟  胡信国  张翠芬 《电池工业》2006,11(6):406-409
介绍了国内外二次锂电池用单质硫正极材料的发展概况及其研究现状。综述了单质硫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单质硫正极材料的商业现状和技术现状,展望了单质硫正极材料改进方向及其发展前景,为人们深入研究和开发这种单质硫正极材料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而动力锂电池是其中的关键部件。随着动力锂电池对能量密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高比容量、低成本、安全性优良等特点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研究发展迅速。本文简要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的常用正极材料,概述了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工艺技术及主要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锌基锂电池是以水溶液为电解质,金属锌为负极的新型二次电池,它克服了传统有机体系锂电池以及铅酸电池毒性大、易燃、循环寿命低、制作成本高的缺点,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从锌基锂电池正极材料、电解液、锌负极等方面,介绍了这一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案,并对这一储能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采用熔盐浸渍法合成了用于可充锂电池的正极材料锂锰氧化物(LixMnO2),使用原子吸收光谱、充放电测试、X射线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合成产品的化学成分、电化学性能及结构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最佳锂锰配比为0.30∶1.00。将Li0.30MnO2作为正极材料的2016型扣式锂电池,在2.00~3.25 V之间,用0.5 mA电流100%DOD充放电时,循环30次后的容量衰减了7.3%;2.0 mA电流100%DOD充放电时,循环2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9.4%。  相似文献   

8.
《电池》2022,(1)
第六届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高峰论坛暨全球锂产业链发展大会于2022年2月24-25日在湖南长沙召开。此次会议有锂盐、正极材料、锂电池行业企业及车企等300多家企业参与,参会人员涵盖了整个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蕴藏着无限的商务合作机会。现场有超过500人确认参会或赞助/投放广告。旺材新媒体的联合创始人冯钢先生以及中南大学胡国荣教授致大会开幕辞。在开幕辞中,冯钢先生和胡国荣教授总结了正极材料的发展趋势,并对未来正极材料的发展趋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夏熙 《电池》2000,30(6)
介绍了中国锂电池的主要研究和进展 ,包括一次锂电池 (Li/MnO2 ,Li/SOCl2 及其它一次锂电池 ) ,二次锂电池的锂离子电池、锂金属二次电池以及各类电池使用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 ,聚合物电解质 ,某些电池的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以及某些有前景的锂电池。  相似文献   

10.
国外高能量、长寿命的一次锂电池已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国内也正日益引起重视。其高比能量、宽广的使用温度范围、极长的贮存寿命等优良特性,正吸引人们进一步研制锂二次电池,以开拓在航天、鱼雷、电子仪表以及车辆动力电源等方面的应用。研制的关键之一是如何选择正极材料。不少具有离子电导和电子电导的快离  相似文献   

11.
第三届新型电池正负极材料技术国际论坛于2017年4月12—14日在宁波市举行。会议主要讨论了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镍锰酸锂、高镍三元和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和金属锂负极),以及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锂-氧(空气)电池和锂硫电池]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岳鑫  刘景东  刘慧 《电池工业》2011,16(3):180-183
采用亲核取代方法制备了正极材料三聚磷腈复合硫,并以金属锂为负极组装成扣式模拟电池.红外吸收光谱及XRD实验表明:材料为聚磷腈与硫的混合物,聚磷腈主要以无定形态存在;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测试表明:复合材料中溶入到电解液中的多硫离子的氧化还原过程是电化学迟缓过程,复合材料吸附及驻留了部分电解液,对“飞梭效应”有抑制作用;交...  相似文献   

13.
碳材料在锂空气电池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巍  田艳艳  高军  杨勇 《电源技术》2012,36(4):581-586
综述了有关锂空气电池所应用的碳材料的种类及其性能,总结了不同种类碳材料的物理参数,如比表面积、孔体积、粒子尺度以及电导性等对锂空气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碳材料改性对锂空气电池氧电极的性能改善。已有的文献数据表明用于锂空气电池的碳材料必须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较大的比表面积、合适的孔体积和粒子尺度等。这些物理化学参数为应用于锂空气电池的碳材料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研究深入.LiFePO4正极材料以其优异的性能有希望得到广泛应用.介绍了LiFePO4正极材料与有机电解质之间的成膜机制:系统阐述了LiFePO4正极材料在电解质中的溶解问题.从改变电解质组成和寻找有效的添加剂两个方面论述了改善LiFePO4与电解质相容性的基本途径.最后对解决UFePO4与电解质的相容性问题方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类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MSiO4(M=Fe,Mn,Co,Ni)。综述了该系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重点对各种材料的结构特点、合成方法及电化学性能进行总结和探讨。展望了该系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电极材料在锂离子蓄电池的生产和应用中起着关键作用,而高性能锂离子蓄电池的成功开发主要取决于负极材料。对已商品化负极材料的改性以及开发新型负极材料是锂离子蓄电池研究的热点。综述了锂离子蓄电池负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贮锂合金、锂化过渡金属氮化物以及过渡金属磷族化合物,着重讨论其贮放锂机理和电化学特性,并对负极材料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认为贮锂合金的实用化是提高锂离子电池容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锂钒氧化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近年来 ,锂离子蓄电池因其优异的特性而受到化学电源界的极大重视。有关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过渡金属嵌锂氧化合物上。本文对正极材料应具备的结构、性质及目前研究较多的层状化合物LiCoO2 、LiNiO2和尖晶石型化合物LiMn2 O4 类正极材料作了简单叙述 ,重点对嵌锂氧化钒系列化合物LixVO2 、LixV2 O4 、Li1 xV3 O8和LiNiVO4 等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及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及近期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 ,大容量的层状化合物Li1 xV3 O8及高电压反尖晶石型LiNiVO4 有望成为新一代性能优良的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  相似文献   

18.
刘勇 《电源技术》2017,(12):1785-1787
磷酸盐系列材料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介绍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用磷酸盐系列材料的特性,综述了各类磷酸盐材料在现阶段的改性成果和实用化情况,并对各类材料的国内外产业化现状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锂离子蓄电池材料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综述了目前锂离子蓄电池中常用正、负电极材料的特点 ,及电化学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正极材料包括层状结构的LiCoO2 、LiNiO2 以及尖晶石型LiMn2 O4 ;负极材料包括石墨、焦炭、硬碳等碳材料以及锡基氧化物材料。通过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比较 ,从商品化角度讨论了锂离子蓄电池电极材料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锂具有比能量高,比体积小等优点,经过不断的改善与发展,具有寿命长,安全性高,容量大,成本较低等特点的锂电池已经成为当今的主流储能设备。主要介绍了锂电池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重点通过对比锂电池的正极,负极,电解质等部分材料组成,分析了锂电池工作性能随着电池材料的变化而产生的差异,讨论了电池材料与锂电池各项技术指标间的关系;并总结了目前锂电池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此外,还对锂电池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