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之管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适应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向 2 1世纪的发展要求 ,教育部于 1998年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的专业目录贯彻了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 ,把原专业目录中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技术、电机电器及其控制四个专业合并而称之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是这次新专业目录中合并调整原有专业最多的新专业之一。专业的调整和拓宽为我们面向 2 1世纪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层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宏观环境条件 ,同时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专业拓宽 ,绝不仅仅是课程设置、学时…  相似文献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握专业英语是了解国外学术及业内最新动态、掌握专业领域最新知识的基础,是各专业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论文结合本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际情况和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两方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具有电力行业背号特征的高等院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介绍了通过思考参与式课堂教学和引导激励式创新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实现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思想、实施机制和实践成果。阐述了更新课程内容是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基础,改进教学方法,引导激励大学生积极从事创新性实践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建立创新性实验基地和创新性科研中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毕业设计与创新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具有电力行业背景特征的高等院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介绍了通过思考参与式课堂教学和引导激励式创新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实现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思想、实施机制和实践成果.阐述了更新课程内容是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基础,改进教学方法,引导激励大学生积极从事创新性实践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建立创新性实验基地和创新性科研中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毕业设计与创新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而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情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立铁路特色专业方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特色专业方向的建立、课程设置的优化、师资队伍建设、配套资源的优化组合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特色专业方向的设立经过初步运行已取得实效,为普通高校特色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教学实践体会,阐述了结合学科优势、加强特色专业建设、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探索多元人才培养的模式,建立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新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探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就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提出了优化设计选题、实行双向选择、强化毕业设计过程规范化管理、创新毕业设计模式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对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探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就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提出了优化设计选题、实行双向选择、强化毕业设计过程规范化管理、创新毕业设计模式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评估学生学习科研水平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指出存在于毕业设计中选题、教师指导及学生完成、评阅和答辩等多个环节中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给出了一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与课程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多学科相互交融的专业,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讲,电气工程的发达程度代表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该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在高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分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出发,讨论了如何构建课程体系,并提出了通过精品建设、实践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