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谷俊秀 《电力建设》2009,30(12):89-92
根据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特点,采用特殊的楔型夹与楔型座对碳纤维碳芯进行锁紧,实现碳纤维复合芯与耐张线夹、接续管等金具的可靠连接。解决了导线在高温230℃状态下热胀冷缩及长期蠕变过程中金具对导线的握力稳定问题、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补修问题。研制了输电线路的耐张线夹、接续管及变电站用耐张线夹、T型线夹,进行了金具的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金具可为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2.
1 前言 在多分裂子导线输电线路中,常见的主要有双分裂、三分裂、四分裂、六分裂等子导线形式,将来的特高压线路上还出现八分裂子导线形式,这些线路中运行的导线耐张线夹多为液压型。耐张线夹的引下线布置方式为:本体铝管上设有引流板,引下线连接的引流线夹通过紧固螺栓与引流板相连,电流由此通向下一个耐张段,此处所说的引下线即为跳线。  相似文献   

3.
钢芯铝绞线用的楔型耐张线夹,在国内还未曾使用,它与常规的压缩型耐张线夹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如:安装时不需要切割导线、不需要液压机、可允许拆卸后再行安装等。最为突出的优点是导线以连续状态通过楔型耐张线夹而不需切断,在耐张塔处不存在任何型式的电气接触点,可提高线路的运行可靠性。因此,楔型与压缩型耐张线夹应成为两种并列的产品,以供使用者任意挑选。文中还介绍对楔型耐张线夹进行的握力强度试验。建议在超高压线路上推广应用楔型耐张线夹。  相似文献   

4.
基于碳纤维复合芯导线连接金具的运行特点和存在问题,采用全新液压式工艺对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和复合碳芯进行连接,实现铝包覆碳纤维复合芯导线与耐张线夹、接续管等金具的可靠结合,成功解决了碳纤维连接金具造价成本高,施工工艺复杂,易对碳纤维芯造成损伤等问题。通过研制新型碳纤维复合芯导线耐张线夹和接续管,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探讨对铝包覆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复合芯径向耐压性能和抗剪切力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新型碳纤维复合芯导线连接金具不仅具备传统碳纤维复合芯导线配套金具的优点,同时造价低,施工工艺与普通钢芯铝绞线相同,大幅提高了现场施工的安全性,为特高压输电线路安全运行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5.
绞合型碳纤维复合芯软型铝绞线及金具于2012年初诞生并投产,是目前最有可能取代传统钢芯铝导线的产品。介绍了新导线及配套金具的结构、性能特点:加强芯为绞合型碳纤维复合芯,具有耐高温、低弧垂、耐腐蚀、质量小、强度高、柔软等特点;新型压接形式的耐张线夹可分散吸收压合力,对铝绞线的握力高,可以保证铝绞线受力均匀。与其他导线产品及金具的特点作了比较,给出了架线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6.
楔型线夹在跨江直线塔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戚柏林 《电力建设》2008,29(6):79-0
220 kV 舜江至滨海输电线路工程中,在曹娥江大跨越耐张段直线塔上,使用了悬垂串楔型线夹。楔型线夹可消除与导线微风振动动态应力相同方向的弯曲应力和重量引起的压应力,并且其握力强度引起的导线压应力在导线周围均匀分布,使里外层铝股紧紧地合在一起,每股导线受力一致,大大减轻了导线振动伤害。  相似文献   

7.
因压接质量问题导致的耐张线夹失效事故时有发生,随着线夹内部压接缺陷无损检测技术及装备的不断涌现,其检测能力验证和质量评价标准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系统开展了耐张线夹压接质量的数字射线检测和评价试验,设计了钢锚和铝管压接部位凹槽欠压、钢芯和钢管压接部位未压接、铝管和导线压接部位未压接、钢管弯曲、铝管弯曲和未保压压接共6类典型缺陷,分别进行数字射线检测和握力试验。结果表明:数字射线检测技术可以直观检出除未保压压接以外的所有设计缺陷。综合握力试验和数值射线检测结果,为构建耐张线夹压接质量射线检测标准提供参考依据:凹槽欠压数量不超过2个;钢芯和钢管未压接长度小于60%;铝管和导线未压接长度小于60%;钢管和铝管弯曲度不超过2%。  相似文献   

8.
架空线路导线耐张线夹实用液压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敏  吴宝贵 《华东电力》2003,31(4):29-31
介绍了钢心铝绞线耐张线夹液压连接中 ,在施压准备工作和施压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指出保证导线耐张线夹压接质量的措施是 :接头处导线端头绑扎牢固 ,调直需压接的线头 ;修锉铝线股切面毛剌及卷边 ;控制耐张线夹钢锚拉环侧与铝管之间的尺寸 ,正确确定施压位置 ;使用合适钢模 ,保证合模压力值 ,压接管两侧保持水平并与液压机轴心方面一致  相似文献   

9.
某输电线路上的导线在耐张线夹钢锚内部分发生断裂,导致线路以外停电。对导线进行了断口宏观检查、单根导线拉力试验以及耐张线夹解剖检查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耐张线夹压接位置不当,导致导线承受额外的应力而断裂。本文提出了使用超声波测厚仪快速检查耐张线夹压接位置的方法,可以在线路安装过程中快速地检查耐张线夹压接质量。  相似文献   

10.
耐张线夹在架空线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耐张线夹在架空输电线路中承担着很重要的作用,其结构形式多样化。本文按照耐张线夹的结构形式,分别对他们的特点和应用作出介绍。文中还对适用于新型碳纤维复合芯铝绞线导线(AAAC)耐张线夹的结构与性能组做了简介。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宏观检查、拉伸试验、金相组织检测、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对输电导线耐张线夹断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耐张线夹内钢芯和铝管的力学性能、显微组织及化学材质均正常,耐张线夹断裂失效的主要原因为钢锚表面存在较深压痕及明显弯曲变形,会使钢芯在变形点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和挤压摩擦损伤。长时间运行后钢芯受损程度加重,钢芯在变形处相继断裂,从而导致外部铝管断裂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2.
针对输电线路中耐张线夹引流处故障频发的现象,提出采用楔型双接触面分流线夹的设计,该设计改善了耐张线夹引流处的导电及机械性能,提高了耐张线夹引流处防松、防断能力,避免了引流处温度过高现象的发生。经过实验室模拟试验和试验数据分析,其电阻性能与通用耐张线夹相仿,但引流处的散热性能明显优于通用耐张线夹。  相似文献   

13.
刘纯  熊亮  陈红冬  李雪 《湖南电力》2010,30(3):14-16
对某500 kV输电线路失效耐张线夹钢锚进行外观检查、尺寸测量、射线检验、力学性能试验、化学元素分析、硬度试验和压接部分结构解剖,结合相关标准规范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指出钢锚和铝套管液压不正确、钢锚的碳元素含量和硬度值偏高是造成断裂事故原因,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耐张线夹是输电线路的重要金具之一,疲劳和材质缺陷造成的耐张线夹失效事件时有发生,但耐张线夹铝管内钢芯断裂失效事件发生较少,也缺乏相关分析。针对一起耐张线夹铝管断裂失效事件进行分析,通过宏观检查、扫描电镜及能谱、金相等研究手段,全面分析了耐张线夹铝管的断裂原因。分析结果表明,耐张线夹铝管断裂的主要原因为制孔表面处存在加工缺陷,该缺陷在交变载荷的持续作用下不断扩展,最终发生疲劳断裂。针对耐张线夹铝管疲劳断裂的隐蔽性,提出相应防范措施。所提分析方法和解决措施可为类似事件的分析与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耐张线夹是输电线路的关键连接部位之一,其压接质量和运行可靠性直接影响输电线路的稳定运行.通过外观尺寸检查、导线力学性能检测、X射线成像检测、解体分析、扫描电镜分析、能谱分析等方法,对±660 kV银东直流输电线路大截面导线耐张线夹断裂原因进行了原因分析,结果表明,耐张线夹铝绞线与钢锚之间无相对滑动,钢芯断裂的主要原因为...  相似文献   

16.
输电网络中耐张线夹普遍存在断裂或脱落现象,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探究耐张线夹钢锚凹槽工艺缺陷对线夹整体使用性能的影响,采用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对钢锚整体应力分布进行了分析。首先以220 kV输电线路所使用的NY-640/45型耐张线夹为研究对象,根据钢锚与铝管压接状况构成的边界条件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继而应用Calculix有限元解算工具对模型进行力学仿真分析,同时对比分析了不同凹槽深度对钢锚整体应力分布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凹槽深度不一致将破坏钢锚结构对称性,靠近钢锚与导线钢芯压接段的第三凹槽是影响整体应力分布的最大因素,当凹槽深度偏差达0.6 mm时,最大Von Mises应力值和剪切应力比正常情况下分别超出8.6%和降低4.7%;Von Mises应力增加会加速金属疲劳,增加钢锚断裂风险;同时,线夹剪切应力过小将导致铝管与钢锚咬合作用下降,增加耐张线夹脱落风险。  相似文献   

17.
影响导线压接握着力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冯爱军  金榕 《电力建设》2011,32(11):85-88
架线工程施工前需对导线及相应的耐张线夹和接续金具,使用配套的钢模进行压接,制作3根检验性试件。试件的握着力不应小于导线计算拉断力的95%。针对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导线压接不合格的情况,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了导线压接握着力不合格的几种典型工况,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架线工程开工前需对工程用导线及相应的耐张线夹和接续金具(以下简称金具),同配套的钢模,制作3根检验性试件.试件的握着力均不应小于导线计算拉断力的95%方为合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导线压接不合格的现象.根据实际碰到的一些现象,对影响导线压接握着力的因素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