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定速和变速风电机组闪变成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力发电机组的并网运行对当地电网的电能质量有不良影响。依据并网风电机组电能质量的国际电工标准IEC61400-21,讨论定速、变速两种典型机型的闪变成因,总结影响风电机组电压波动和闪变的主要因素。通过两种机型对电能质量影响的对比分析,总结变速机型的控制机理和运行特点与闪变的关系,综述风电场闪变特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风力发电并网引发的电能质量问题不仅是限制风电机组装机规模的重要因素,而且对微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风力发电并网引发的电能质量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而分析的前提就是对其进行准确的检测。首先简要介绍微网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给出风力发电机并入微网的结构示意图,其次对风力发电并网引发的电压波动与闪变、谐波以及电压偏差的机理进行分析,得出引发这些电能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最后针对风力发电并网引发的电压偏差现象,提出采用Hilbert-Huang变换的方法对其进行检测。仿真测试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风电因电能质量问题影响使其发展受到制约,电压波动及闪变是其中之一。使用目前的闪变仪对风电机组并网引起电压闪变进行检测,发现在检测低频段波动引起的闪变时误差较大,而这也是风电并网产生闪变的主要频段。因此,如何使低频段检测误差减小是该文研究的意义。根据IEC标准,在Matlab平台建立数字闪变检测系统仿真模型,并利用双线性方法求得系统的参数。针对上述情况,分析其误差产生的原因,通过对检测的瞬时闪变视感度S(t)引入参数校正以减小低频检测误差,使其满足风电并网闪变值检测的要求。最后将修正系数后的检测系统运用在一个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实例中,证明该风电场满足我国电压闪变值要求。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风力发电规模的不断发展,风力发电并网比例越来越大,风电场的并网运行对电网的电能质量、安全稳定等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也随着风电场规模的扩大变得愈加明显。风电功率的波动势必会引起电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电压波动、电压闪变、电压跌落以及周期性电压脉动等。另外,风电机组中的  相似文献   

5.
风电引起的电压波动与闪变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风能存在随机性,大规模风电并网后会引起附近电网电压波动,风况、风电机组特性和电网状况会对风电引起的电压波动与闪变有影响。文章从风能和风力发电机组特性出发,建立了含风电机组的电网仿真模型,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了仿真模型,研究了风电场所接入电网状况对风电引起的电压波动与闪变的影响。算例结果表明,系统短路容量和线路电抗与电阻比等对风电场的电压波动与闪变有较大的影响,通过选取合适的并网点和电压等级、合适的线路电抗与电阻比,能够有效抑制风电引起的电压波动与闪变。  相似文献   

6.
风力发电并网技术及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风力发电机组并网技术及其并网和运行试验,分析了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深入探讨了引起波动与闪变的机理,并详细论述了采用静止无功补偿器和感性储能装置等可减小并网风力发电机组产生的功率波动,从而达到减小电压波动和闪变。  相似文献   

7.
结合风力发电的特点,分析风电接入电网对电压造成的波动和闪变等影响,提出使用静止无功发生器、电压分级控制、采用多代理系统等稳定控制电压的措施,通过实例说明这些措施可以减小风电并网后的电压波动,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8.
由于风具有随机性和间歇性等特点,风力机的输出功率变化很大.而风力发电引起电压波动和闪变的根本原因是并网风电机组输出功率的波动.为提高风电机组控制系统的鲁棒性,本文将自抗扰控制技术(ADRC)引入到风电机组转矩控制中,将转矩尖波信号归到未知扰动中,在风速突变的情况下保持输出转矩稳定.采用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控制率(NLSE...  相似文献   

9.
风电机组并网运行时将使其接入电网的节点电压发生波动,进而引起闪变问题.为了估计闪变的严重程度,应当对全电网的节点电压波动进行测量或仿真.文章在分析风电机组输出电流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简单的用于计算全电网电压波动的风电场电流源等效方法.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其他电流源等效法的计算结果一致,可用于计算包含风电场的电网的节点电压波动.  相似文献   

10.
为消除风电场并网运行给电网带来的电压波动和闪变,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序列分析自回归滑动平均(ARMA)模型预报技术和最短时间响应PID调节率的对传统变压器进行数字化改造的方案。由于在输入端电压随机波动的条件下,保持了输出端电压的持续稳定,解决了风电等间歇性能源发电输出电压波动的问题,此种数字化智能变压器广泛适用于风电等间歇性能源发电并网的需要。近年来,风力发电得到了规模化发展。由于风能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点,风速的变化,使得风电机组和风电场输出的电流与电压产生波动。  相似文献   

11.
大规模风电并入电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健 《电气自动化》2010,32(1):47-50
研究了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及风电场对当地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对接入电力系统的影响。分析了风电机组的输出功率特性,分析了风电机组对谐波、电压波动与闪变、电压跌落的影响。讨论了风电场对电力系统调频调峰的影响、对稳态电压的影响、对保护系统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风力机的设计方案和选型对电网电压的影响。指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对改善风电的电能质量,减小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达坂城风电接入系统对新疆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大规模风电接入系统对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影响较大。文章分析了风电场闪变和谐波产生的原理,根据IEC和其它相关标准计算了系统连续运行情况下新疆电网达坂城地区风电场的电压变动、电压偏差、闪变、谐波和传递至电网负荷节点后的闪变值,分析了风电场因故切除后的系统频率偏差,同时指出制定风电发展规划时需对电网传输功率、无功功率和电压控制方式、机组组合方式和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风电场在公共连接点的闪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依据并网风电机组电能质量的国际电工标准IEC61400-21规定,基于单台风力发电机组连续运行和切换运行的闪变计算,分析了风电场在公共连接点处的闪变值计算方法,推导出同种机型组成的风电场容量的计算方法。以1.5 MW双馈机组为示例风机组成风电场,取3台机组的实测闪变系数平均值为正常范围的计算依据,计算了不同系统短路容量下风电场允许安装的风机台数。以国家标准GB12326-2000对电压波动和闪变的规定为参考限值,对闪变超标的单台机组,以及闪变值符合电能要求的单台机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绘出系统短路容量、闪变系数及风电场容量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风电场内的单台机组闪变系数在正常范围内,即使公共连接点处的短路容量较小,闪变也不会成为风电场容量的限制因素。单台机组的闪变系数接近限定值,机组的闪变值及系统短路容量的大小都是限制风电场容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风电并网后引起的电压波动和闪变水平可能超出国家有关标准,造成严重的电能质量问题,因此,在风电并网之前需对这两者进行评估。采用了一种新的评估方法。区别于国际电工标准(IEC61400-21)中电压波动与闪变的评估,此方法考虑了风电场的风资源情况对这2个指标的影响。对风电场在不同出力下由阵风引起系统的电压波动进行计算,并用IEC闪变仪计算短时间闪变值Pst。用所提方法和IEC标准对我国某一新建的风电场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进行电压波动与闪变评估,而且能更好地考虑风速变化对风电场带来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由于风速和风向变化具有随机性,随着风电容量在系统的中的比例越来越大,风电并网后引起的电压波动、畸变率和闪变对系统电能质量造成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本文在考察了闪变计算公式中网络阻抗角数值大小的影响作用后,提出了一种闪变计算中阻抗角工程实用估算方法。通过10机39节点系统对该算法的验证,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风能发电并网时引起的电压波动与闪变检测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风能发电并网时引起电压波动、闪变、谐波等电能质量问题,提出了解决此电能质量问题,可利用检测到的扰动信号和逆变电源来及时调控风能发电的接入和退出,以达到电网的稳定,探讨了现有电压波动、闪变的检测方法,在平方解调检测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比平方解调检测法具有更好优越性和更高的精度,且简单实用,很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新能源发电并网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由于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出力的间歇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接入电网后将对电网电能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利用风电场和光伏发电站的实测电能质量数据,从馈线稳态电压偏差、电压波动和闪变、频率质量以及谐波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新能源发电站对电网电能质量可能产生的影响;结合仿真实例分析了不同穿透比例时新能源发电功率波动引起的电网频率波动,以及电网不对称故障使新能源发电机组产生的附加谐波电流。指出亟需建立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量测平台和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