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在设计以微型机为核心的新型远动系统的基础上,对于微型机远动系统中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方式进行了概括论述。文中谈及微型机远动系统的特点,该系统设计中可能碰到的一些问题,硬件系统的构成及接口设计的原则,软件系统设计及应用程序的处置方法等项内容。本文可作为从事微型机应用的设计人员和工作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微机远动系统的资源条件和受控对象的特点,简要论述了微机兼容远动系统控制软件的特点、管理程序和应用程序的设计思想及实现的具体策略,力求做到简单、有效、实时性强、灵活性高,充分发挥微机远动的功能。本文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可推广应用于研制采用微型机实现过程控制及数据交换的实时控制软件。  相似文献   

3.
分布式远动系统的结构与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在论述了一般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的构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分布式远动系统的结构,并提出了系统构成方法。结合作的工实践,对适用于分布式远动系统的监控局域网和通信规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结构程序设计是一种有效的程序设计方法。本文针对微型机远动系统的程序是以汇编语言编写的这一实际情况,结合远动系统模块化的具体实践,讨论了结构程序设计在远动系统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比较远动系统中有线通信模式和无线通信模式运行特性的基础上,对基于GPRSCDMA的基建调试和电网故障移动应急远动系统进行了研究。该系统融合访问点域名APN服务、虚拟专用网技术和IPSec安全认证技术对系统进行全方位安全防护,采用双网热备和规约校验重传技术保证通信网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以创新的智能分包数据传输模式提高系统的实时性。系统在现场进行了测试,在运行过程中保持了极低的误码率和延时,满足基建调试过程中远动通信的要求,验证了远动系统中无线通信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三堡变电站远动系统第1次扩建后,各远动终端单元(RTU)节点间可相互通信、相互读取数据,远动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强调再次扩建远动系统进行系统改造的必要性。基于集中管理思想,提出了500kV三堡变电站远动系统的改造方案。该方案使用通信处理机对全部RTU节点进行集中管理并负责与各级调度通信,改造后各RTU节点只负责自身数据采集和处理,RTU从原来复杂的通信事务中解脱出来。阐述了改造后远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对新系统的特点和运行状况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李少森  孙豪  李浩 《电工技术》2019,(22):65-66
文章以云广直流±800kV楚雄换流站发生的远动系统送总调遥信量变位异常为例,介绍了特高压直流远动系统的数据获取及上送机制,分析了遥信数据跳变的原因,为特高压直流远动系统的设计、运维故障排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远动系统传统串口方式和网络方式的区别,介绍了远动系统改造的原则,阐述了远动系统改造的三种方案,以220kV金阳变为例,详细说明了远动系统改造的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9.
电力系统通信的网络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海云 《四川电力技术》2007,30(2):84-86,94
根据通信技术的发展,介绍了远动系统信息的现场采集、传输、组织,在传输过程中各种通信方式下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要介绍,给出了远动通信系统的组网通信方案,以及电力系统远动系统的通信组网模式,提出了优先选择104远动通信规约,突破远动信息传输的瓶颈限制。  相似文献   

10.
由于电磁干扰的影响,导致了远动系统的遥信误报、遥测精度下降、遥控操作的失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变电站无人值班的进展。消除电磁干扰对远动系统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为此分析了远动系统的干扰源,并介绍了一些抗干扰措施,同时介绍了沧州电业局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1.
目前,数据采集和监控SCADA(SupervisoryControlAndDataAcquisition)系统中的数据通信采用以太网技术的实时网络具有高带宽、低误码的特点,但是在通信量很大时会造成网络拥挤、延迟增大、数据丢失等现象,提出采用IP组播通信方式解决上述弊端。在介绍IP组播技术的基础上,论述了组播技术在SCADA系统中的通信方式,设计一个组播通信中间件,建立报文接收和重传机制,确保信息收发的实时性、可靠性。IP组播信息技术在SCADA系统通信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丁鹏  张震宇 《供用电》2007,24(1):10-12
针对金华地区传统的地调SCADA系统直接采集变电所数据的模式,详细分析了其不足之处。结合金华地调自动化现有的软、硬件条件,提出了地调SCADA系统采用网络方式采集各监控系统“熟数据”的改进模式,并阐明了实施的关键技术。改进的数据采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实用效果,获得2005年全国QC成果一等奖。  相似文献   

13.
Internet/Intranet技术应用于SCADA/EMS系统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了目前国内SCADA/EMS系统的结构以及网络数据安全状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P2P计算模型、三层结构技术等),提出在SCADA/EMS系统中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构想,并给出了新型SCADA系统的具体结构、通信模型,以及应采用的一些相关技术。在对两种SCADA系统成本效益分析后,得出新型系统具有良好的性价比。此外,为了提高原有设备的利用率,也提出在传统SCADA中增添网关设备,将其改造成基于Internet技术的SCADA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变电站SCADA仿真系统中动态交互式图形界面的复杂要求,采用FIX32工业组态软件作为开发平台构建监控及培训SACADA子系统。在监控终端与系统数据库之间采用两级通信方案。运用共享内存、同步锁和消息的通信机制通过局域网实现本地终端与服务器的数据通信:借助FIX提供的DDESenrer和DDEClient接1:7,开发采用Server/Client模式的DDE通信程序以实现本地通信进程与监控画面之间的数据通信。  相似文献   

15.
P2P技术应用于SCADA/EMS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了目前国内监控与数据采集/能量管理系统(SCADA/EMS)的结构以及网络数据安全状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提出在SCADA/EMS中采用对等网(P2P)技术的分布式计算模式。该计算模式通过利用主站内的快速网络资源、后台节点闲置的CPU周期以及多余内存等资源,以达到增强整个SCADA/EMS的数据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SCADA/EMS实时性和可靠性的目的。此外,该计算模式采用了P2P技术,虽然只是升级了旧系统的后台机性能,但仍可较好地改善整个系统的性能,使得整个SCADA/EMS获得较好的扩展性。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当今广泛采用的一种微机监控系统。该系统主要采用了Intranet技术,将监控系统中的后台服务器、操作员工作站、通信前置机及远程终端单元(RTU)分布在网络的不同节点上,各节点之间采用统一的网络通信规约,节点之间的通信采用广播通信方式,各个节点根据自己的功能对网络上的报文采用相应的处理方式。相同功能的节点可以冗余配置,它们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备用,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关系是透明的。采用这种结构的微机监控系统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容错性及可扩展性,同时也利于系统的灵活配置。  相似文献   

17.
该数据库是以二维自由表为基本存放数据的形式,将电力系统的设备参数按设备类型存入表中,并在PDSB的基础上实现与SCADA数据交换的功能。开发了实时生成潮流文件的系统,该系统基于PDSB的数据,结合SCADA实时得到母线负荷、发电、实际运行的网络结构等数据,快速准确地生成某种格式的潮流文件,作为系统稳定分析的源文件。  相似文献   

18.
基于OPNET的电网SCADA系统通信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有效分析电网SCADA系统通信网络性能,提出基于OPNET Modeler建立电网SCADA系统通信网络关键对象模型和多场景仿真的方法。根据SCADA系统通信实际情况,在充分分析SCADA系统建模需求的基础上,深入研究SCADA系统通信建模方法,构建符合SCADA系统工程实际的网络性能仿真平台,实现了SCADA系统网络性能的多场景仿真。所提出的基于OPNET的电网SCADA系统通信建模与仿真方法,为SCADA系统通信网络性能分析提供直接而有效的工具,也为SCADA系统事故预演、设备选型、网络规划等提供了有力的分析与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电网利用SCADA技术实现了对电网设备的监控以及数据的获取。文中论述了SCADA系统中历史数据库的构架、数据存取接口以及程序实现,介绍了如何分别向数据库存储SCADA的分类数据,并就设计和开发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随着SCADA系统负荷的不断增大,传统的通信模式已逐渐无法满足系统发展的需要。在SCADA系统中采用组播的通信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传送效率,改善网络性能,但由于组播不保证数据报文的可靠传输,因此,根据应用环境特点,在组播中加入差错控制机制,有效提高了组播通信的可靠性,以适应SCADA系统通信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