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东北电力技术》2003,24(8):42-42
直流输电已是成熟的技术 ,造价较高是其与交流送电竞争的不利因素。新一代的直流输电是指进一步改善性能、大幅度简化设备、减少换流站的占地、降低造价的技术。直流输电性能创新的典型例子是轻型直流输电系统 (LightHVDC) ,它可采用GTL、IGBT等可关断的器件组成换流器 ,省去了换流变压器 ,整个换流变压器 ,整个换流站可以搬迁 ,可使中型的直流输电工程在较短的输送距离也具有竞争力 ,从而使中等容量的输电在较短的输送距离也能与交流输电竞争。此外 ,可关断的器件组成换流器由于采用可关断的电力电子器件 ,可以免除换相失败之虞 ,对受…  相似文献   

2.
赵金元 《江西电力》1994,18(2):45-47,24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环境下的电力系统保护当一个大的高压直流(HVDC)电路连到一个比较弱的交流系统时,HVDC转换电路产生的过渡过程会干扰交流线路保护。但若在设计时遵守一些规则,就能确保保护装置正确运行。传统说来,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所连接的交流网络的短路功...  相似文献   

3.
4.
高压直流试验电源及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介绍了获得直流高电压的各种方法及其优缺点,用电力电子器件交交流市电整流滤波,逆变成高频交流,再用串级直流电路变成高压直流的方法,可大大减小直流电源的体积和重量,这是高压流试验电源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6.
便携式直流高压试验电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便携式直流高压试验电源苏州热工研究所葛希文直流高压试验是检测高压电气设备绝缘缺陷的基本方法之一。直流耐压试验与交流耐压试验相比有所需设备容量小,对试品的绝缘不会造成损坏,对大电容量试品的裂缝、机械损伤等局部缺陷容易发现等优点。经验证明,直流泄漏电流试...  相似文献   

7.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通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直流控制保护系统及其对通信的要求,提出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流站站间通信及直流换流站至调度中心的通信方案。  相似文献   

8.
刘洋  白泰  蒋平  张禄琦 《华中电力》2008,21(5):14-18
概述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给出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典型结构和常用可靠性指标,综合分析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常用方法,包括频率和平均持续时间法(FD),故障树分析方法(FAT),串并联网络分析法,Monte Carlo-FD混合法,FAT和FD混合法等,并且说明了进一步加强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研究工作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的必要性,同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含有多馈入直流的交直流混合电网高压直流建模研究   总被引:41,自引:9,他引:41  
讨论了目前研究交、直流混合电网时在直流建模方面存在的模型过度简化及模型选用不恰当问题;分析了稳定性研究中直流建模的一般方法,指出了简单模型、响应模型和详细模型的基本特征;基于NETOMAC环境,以中国南方电网为原型对改进的直流响应模型和直流详细模型进行了建模和仿真对比研究,分析了两种模型的优、缺点和适应性;对含有多馈入直流且直流落点邻近的南方电网,探讨了现有HVDC建模方法在研究大扰动下交直流相互影响及直流换相失败对邻近交直流系统的影响方面存在的明显不足。从基于动态相量法计及电压畸变的新直流相量模型研究和基于机电/电磁暂态模型的交直流混合仿真算法研究两个截然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可行的直流建模研究思路。研究成果为含有多馈入直流的交直流混合电网的安全稳定分析提供了建模依据和参考,也为仿真分析多直流逆变站的连锁换相失败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建筑直流配电系统的需求、前景、系统典型架构等,分析了业内关注的直流建筑的相关技术、直流配电关键设备、存在的问题等.最后对建筑直流供配电系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高压侧电压控制对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晓渊  邱家驹  周宏 《高电压技术》2005,31(11):83-84,87
简要介绍了发电厂高压侧电压控制原理和特性,并根据简化的发电机模型,应用特征根方法分析了HS-VC对一单机—恒功率负荷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分析表明,高压侧电压控制可有效改善系统电压稳定性,改善程度和电压控制点位置α有关,α越大,控制点越接近高压侧,改善效果越好。实际系统算例的时域仿真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户外输变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的供电质量已成为制约在线监测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探究利用内嵌于绝缘子的多内嵌线圈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为在线监测设备供电的可能性。首先基于互感电路模型对多米诺非接触供电系统传输性能进行分析,考虑线圈自身参数与系统工作频率对线圈品质因数的影响,结合实际复合绝缘子参数,设计单层和双层的内嵌线圈结构;继而结合有限元仿真与电路仿真,对2种线圈结构的12线圈非接触供电系统的耦合特性及传输性能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选择双层线圈作为内嵌线圈方案,并且搭建12线圈非接触供电系统实验平台进行实验。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双层内嵌线圈的多米诺非接触供电系统能实现高质量的供电目的。  相似文献   

13.
带高频环节的静电除尘用大功率直流高压电源的du/dt、di/dt和静电除尘器的工作方式(电晕、火花)所引起的电磁干扰对控制电路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为解决此问题,从电磁兼容的角度优化了控制系统的设计,并对功率电路的主要干扰源采取措施。通过在一台输出功率60 kW、输出电压60 kV、逆变频率20 kHz电源中的成功运用,证明此电磁兼容性设计方案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14.
对某电子束焊机调试过程中真空绝缘系统存在的放电现象进行了试验观察,对放电的部位、发生的原因作了分析,提出了改进绝缘系统设计的原则与措施,并对真空放电引起的过电压作了初步分析与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5.
当前大功率直流电源普遍采用直流链接技术和无源功率因数校正方案,电网侧电流谐波较大、功率因数较低且尺寸较大。基于高频交流链接(HF AC link)技术的变换器具有优异的电网侧性能,且不需要大容量的直流储能环节和滤波电抗器,尤其是在大功率电源中有利于减小尺寸,结合串联谐振电路,还可以减小损耗,以满足移动平台对高功率密度、高效率的要求。采用状态平面图法分析了在三相激励条件下的串联谐振电路断续模式下的电流特性,并得到了精确的控制参数表达式,对串联谐振电路采用脉冲密度调制(PDM)的方式调节和稳定直流电源的输出。在对单脉冲电流特性分析基础上给出了基于电网相位进行前馈的控制策略,并构建了前馈和反馈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系统并对其进行仿真和实验。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表明在负载电阻560Ω上产生28.6k W,即4k V的条件下,电压纹波低于1%,输入侧功率因数为1,各相电流总谐波含量低于5.5%。  相似文献   

16.
林皓 《华中电力》2011,24(3):17-19
针对内部高压供电系统继保装置接受错误指令越级跳闸问题,提出了一种独立的自适应保护装置方案.对线路的电流,电压进行实时的分析和监控,自动改变继保装置的整定值和特性,以提高过流装置的可靠性、灵敏性,实现了速断保护的纵向选择性,为电网长期存在因电网故障引起的越级跳闸等安全问题提出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陈炯  尹毅  肖登明  叶清华 《电气应用》2007,26(10):58-60
在分析了各种直流高压发生器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种新型脉宽自动调制高压直流电源.该高压直流电源采用了逆变技术和脉宽自动调制技术,使电源输出的直流高压在电网电压波动的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从而得到一个稳定的直流高电压.该发生器还具有输出电压在0~20kV连续可调、重量轻、体积小和便于携带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由于DC/DC开关变换器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近年来得到了许多应用。基于变结构控制的滑模控制方式可被应用于各种开关变换器的控制,电流模式控制方式只是特定地应用于DC/DC变换器的控制。然而,在大负载电流和输入电压波动的情况下,这些控制方式的补偿能力明显不足。文章综合这两种控制策略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策略和获得动态参考电流的方法,并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证明,这种动态参考电流的获得方法能够减轻大负载电流和输入电压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功率行波管测试设备高压电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大功率行波管测试设备的高压电源系统设计方案。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阴极电源模块和各收集极电源模块功能独立,便于功率扩展。单电源模块可实现输出电压-1~-25 kV,输出电流0~500 mA,输出功率5 kW。详细阐述了零电压多谐振软开关条件下,4种工作模式的谐振过程和能量传递。提出了闭环稳压的间歇控制策略,减小了电源在轻载或空载条件下的开关损耗。最后给出不同工况下电源的主要工作波形,证明该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吴应宁 《电气开关》2022,60(1):96-99
电力设备竣工后需要通过高压电气交接试验检验设备性能,确定主要参数及设备质量.本次研究过程中主要从绝缘试验和特性试验两部分出发,分析电力设备高压电气交接试验中的关键内容,合理开展破坏性绝缘检测、非破坏性绝缘检测、机械特性试验、电气特性试验等,以全面提升电力设备高压电气交接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