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配电网中馈线保护模式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配电网的典型供电结构及馈线保护现状,分析、比较配电网中馈线保护的4种模式:传统的电流保护、基于重合器的馈线保护、基于FTU的馈线保护、基于快速通信的馈线系统保护,提出保护功能独立、基于快速通信的配电网馈线系统保护模式是一种最优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2.
分布式发电是一种新兴的高效、环保的发电技术,近年来获得飞速发展.然而,大量分布式发电的并网运行将深刻影响现有配电网络的结构、以及配电网中短路电流的大小、流向及分布,由此给配电网的运行与控制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提高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该文详细探讨了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馈线保护及其动作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馈线保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布式发电是一种新兴的高效、环保的发电技术,近年来获得飞速发展。然而,大量分布式发电的并网运行将深刻影响现有配电网络的结构、以及配电网中短路电流的大小、流向及分布,由此给配电网的运行与控制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提高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该文详细探讨了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馈线保护及其动作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 概述自 1 949年至 1 996年 ,我国发电设备和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累计生产发电设备 2 0 3 ,5 60MW ,变压器 2 1 0 ,90 3万KVA ;到 1 998年底为止 ,中国发电设备装机容量为 2 .7亿KW ,一举跃为世界第二位。随着经济发展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 ,他们除对电能需求量成倍增加 ,也要求高的供电质量及高的供电可靠性。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服务设备也不允许连续停电。由于以往造成的“电源与电网投入比例失调 ,致使配电网设施落后 ,城乡居民供电线路损耗高、电费高、电压跌落大 ,且供电极不可靠。因此国务院…  相似文献   

5.
配电网馈线自动化故障恢复系统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了配电网故障恢复模式的DA模式与DMS模式,利用配电自动化元件的特性,根据配电网的不同结构,提出了不同的故障恢复系统。在各个故障恢复系统中,详细介绍了各个配电自动化元件的工作程序,相互间的配合原则,分析了这些系统故障检测、隔离和自动恢复供电的过程,指出它们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智能配电网(SDG)的发展,将允许分布式电源(DG)大量接入。DG的引入改变了配电网馈线系统保护中馈线终端单元(FTU)感受到的故障电流大小及方向,因此SDG要求系统保护的故障处理应更加快速并且能够准确判别不同方向的故障潮流。提出了基于瞬时功率的保护启动元件以及故障方向判据,基于瞬时功率的故障特征量计算依据电压、电流的瞬时值,运算量小、速度快、实时性好。PSCAD/EMTDC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类快速算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电力系统城区配电网10kV馈线保护的特点和形式,通过对某些大城市10kV馈线保护的调研,总结了城市配电网直供区10kV馈线可行性保护方案,并理论分析了配电网保护对变压器的影响和励磁涌流对保护装置重合闸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高灵敏度的馈线保护HighSensitiveFeederProtection¥WenCunrun;etal文存润李志雄长沙继电器厂(4]0200)曾家瑞湖南省电力中调所(4100)火电厂厂用电系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电厂安全运行的一个薄弱环节。根据…  相似文献   

9.
《电力信息化》2004,2(3):73-73
2003年12月中旬,陕西西安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工程顺利通过了陕西省电力公司组织的验收。该系统安装了116台FTU和376台TTU,建成了西安市朝阳门等7个配电集结站、高新开发区及城区2个开闭所集控中心,实现了包括城东和城区的49条馈线和34个开闭所自动化,建成了以S DH光纤通信为主干通信网、以屏蔽双绞线为F TU和 TTU分支通信网的配电自动化混合通信系统。该系统实现了馈线自动化功能,配电开闭所遥控、遥测、遥信功能以及配电变压器远程监视和低压侧自动无功补偿功能。西安验收配电网自动化系统  相似文献   

10.
配电网馈线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技术策略   总被引:52,自引:10,他引:42  
总结当前国内配电网馈线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状况,阐述了馈线自动化 处理过程中故障检测、故障隔离与网络重构的基本要求,针对不同应用特点提出了5种馈线 自动化的技术实现策略,分别是带时限电压型自动分段方案、重合器方案、分层处理方案、 FTU就地处理方案和保护式方案,对它们的故障处理时间、恢复供电时间和应用条件及技术 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1.
基于CAN总线的新型馈线自动化系统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介绍了基于CAN总线的馈线自动化系统构成,为了提高馈线自动化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提出了以屏蔽双绞线为通信介质的CAN总线局域网作为馈线自动化系统的通信基础,并根据CAN总线的特性,采用了对称型多主站网络结构;对现阶段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馈线故障隔离技术提出了改进建议;该系统经在模拟系统上的测试和现场运行情况验证,具有可靠性高、实时性好、系统成本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配电网应用中的一种新方法——馈电线组法,讨论了其设计观念及其在馈电线利用、区域变电站间的负荷传输能力和安全性的提高等方面的主要特点;还提出了改进后的混合馈电线组的设计观念,该方法可缩短因电缆故障引起的电力供应中断时间。  相似文献   

13.
配电系统自动化的综合优化设计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王明俊 《电网技术》1998,22(4):17-20,25
当前配网自动化正从单项自动化林立的“多岛自动化”走向“综合集成”和“电力市场”。文中结合当代的技术发展趋势,对配网系统自动化的综合优化设计问题进行了分析,力图寻求一个“性能价格比”好、能“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不致因系统发展或技术进步而“推倒重来”的总体系统设计。最后,文章还就城网改造和配网自动化的关系作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4.
配电自动化的模式及馈线开关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健  倪建立  毕鹏翔 《电网技术》2000,24(11):53-55
对采用配电自动化开关设备相互配合的配电自动化模式(ASDAS)和基于馈线终端设备(FTU)的配电自动化模式(FTDAS)进行了比较,指出ASDAS适用于农网和负荷密度小的地区:FTDAS适用于负荷密度大的城网和重要工业园区。在对“电压型”开关和“电流型”开关进行比较后,给出了在电本线路建设和改造中选用馈线开关的建议,并对采用“电流型”开关的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提出了建议,讨论了配电自动化对柱上开关  相似文献   

15.
配电网网络式自适应电流保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中低压配电网中有大量多级短分支、环网供电线路和T型接线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络式自适应电流保护的原理,采用通信技术与自适应电流整定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了保护动作的选择性,解决了配电网中传统的三段式电流保护难以解决的选择性和保护范围受故障类型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馈线的保护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丁丽娜 《供用电》2004,21(6):12-14
该文介绍了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中所采用的几种直流馈线保护方法 ,详细分析了大电流脱扣保护、电流上升率及电流增量保护、过流保护、双边联跳保护、接触网热过负荷保护及自动重合闸保护的基本原理 ,并举例说明了如何通过对电流上升率 ,电流增量和电流上升持续时间的测量来区分故障情况和正常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7.
当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通过对馈线上各相电流暂态分量的形成与分布特征的分析可知:故障相暂态电流分量(Transient Current Component,TCC)是由故障馈线的非故障相提供的自供性TCC和其它非故障馈线提供的相似性TCC组成,该重要特征使基于正交小波分解提取特征频带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文中所提出的构成单相接地保护继电器的判断准则是理论分析的定义,所以是固定不变的,即:不需整定计算,适合于中性点不接地模式的任何配电网。该保护方式容易融于分布式馈线保护间隔单元中,不需配置监控系统选线模块或专用选线装置。经过大量的ATP和MATLAB仿真验证表明:该原理能够准确地识别不同类型的单相接地故障,可靠性和灵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配电网概率负荷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刘健  徐精求  董海鹏 《电网技术》2004,28(6):67-70,75
文章根据配电自动化系统中馈线终端单元(FTU)采集的历史数据,预测未来各个配电区域的负荷及其概率分布.基于各个区域的负荷相互独立、负荷预测结果呈正态分布的假设,得出流过各个开关的负荷及其概率分布的预测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现负荷分布概率的新的配电网安全指标,并建立了能够考虑安全运行因素的网络重构方法.实例表明通过网络优化,可以均衡配电网负荷,并且确保配电网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南瑞电网控制公司新近推出的DMS-1系统的特点、功能、关键技术及系统配置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