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接地电阻是接地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参数之一。本文通过仿真验证,给出了盾构接地系统(基于盾构结构的接地系统)接地电阻的简化计算公式。简化电缆隧道中盾构接地系统,建立相应的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研究隧道中钢筋层数、钢筋个数、水泥层电导率、水泥层厚度对接地电阻的影响;根据仿真结果将求解复杂的隧道接地系统接地电阻的问题等效为求解埋地圆柱导体接地电阻的问题,并给出埋地圆柱导体接地电阻的简化计算公式。数值计算表明,简化公式计算精度满足工程要求,可用于计算电缆隧道中盾构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  相似文献   

2.
接地电阻是接地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参数之一。本文提出了考虑钢筋水泥层电阻率时,盾构接地系统(基于盾构结构的接地系统)接地电阻的计算方法。基于半球形接地极,给出计算双层土壤介质时等效电阻率的方法,并将该方法推广到盾构接地系统,计算钢筋水泥层和土壤双层介质的等效电阻率,从而采用已经被提出的简化计算公式求解盾构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同时采用三极法测量北京市岳各庄220k V电缆隧道盾构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测量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计算值偏小,与测量值相对误差在10%~32%之间,可用于计算盾构接地系统接地电阻。  相似文献   

3.
1 000 kV特高压变电站接地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特高压系统的电压等级高、容量大,接地短路电流将相当大,为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对接地系统的要求将更加严格。结合晋东南特高压变电站短路电流分流系数变化曲线,提出了变电站接地电阻的设计取值方法。采用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对分层土壤中接地系统的电气参数进行计算。分析表明,晋东南变电站采用水平地网可以将地电位升控制在5 000 V以内,但接触电压较大,超过了安全限值,探讨了应用深垂直接地极降低接触电压的效果,以及水平接地网的均压优化布置对接地系统接地电阻、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影响。最后给出了1 000 kV晋东南特高压变电站接地系统的设计方案以及二次电缆屏蔽层的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4.
为青藏铁路供电的110kV沱沱河和五道梁变电站地处高寒永冻地区,如何在高寒永冻地区进行接地系统设计对变电站的建设十分重要。通过测试二次电缆和二次设备的绝缘耐受特性,提出可将地电位升高提高到5kV。采用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对分层土壤中接地系统的电气参数进行计算, 分析比较了各种可行的高寒冻土地区接地系统的设计方案, 讨论了深垂直接地极的布置规律、水平地网的埋设深度、接地系统的均压优化布置对接地系统接地电阻、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影响。最终得出了坨坨河和五道梁两变电站的接地系统设计方案,并总结归纳了高寒冻土地区变电站接地系统的设计规律。  相似文献   

5.
接地设计是隧道电缆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人工接地系统中影响接地电阻、跨步电压、接触电压的内外部因素,提出对高土壤电阻率地区的电缆隧道增设隧道工作井顶部地面作为接地网的方案,同时对土壤腐蚀性、热稳定系数、价格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铜覆钢材质作为接地体材质,最后对电缆隧道人工接地系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围绕某市10 kV配网改消弧线圈接地为小电阻接地系统的工程,对馈线首末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接地故障电流进行了计算分析。采用四层土壤模型,对馈线发生单相直接对地短路时的跨步电压分布进行了有限元仿真计算;并对馈线首末端均发生单相直接对地短路以及单相经横担对地短路时的跨步电压进行了实验研究。仿真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两者基本保持一致。最后提出了降低跨步电压对人身安全的威胁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陈春  李靖  吴莹  蒋琼 《电力建设》2012,33(5):49-51
常规的接地网参数计算方法只能得出接地参数的数值,不能直观反映跨步电压、接触电压和地面电位的分布,为此,提出了接地网参数数值计算方法。根据电流场理论,运用边界元法对接地网进行数学建模,通过Matlab软件计算了垂直二层介质下的接地电阻,同时借助其图像功能直观反映接地网的跨步电压、接触电压以及地面电位的分布。算例表明,该算法精确度高,能够适用于接地网接地参数的研究及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8.
高土壤电阻率地区110kV变电站降低接地电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变电站接地电阻,减小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提出了三维立体接地网处理措施,通过增加垂直接地深孔将接地系统向纵深方向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变电站接地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雨季降水会引起表层土壤电阻率减小,形成低阻层.建立两层土壤模型,借助软件分析低阻层对接地系统接地电阻、接触电压、跨步电压和电位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配网的不断扩大,电缆越来越多地使用,致使配电系统电容电流飞速增长。近年来,湖南省开始探索使用配电网小电阻接地系统。本文介绍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的原理,通过现场模拟试验探讨小电阻接地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跨步电压、瞬时系统过电压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比分析了中性点接地与否的优劣,揭示了接地保护的必要性。介绍了工厂供配电系统常见的接地方式,并对各种接地方式的原理和保护特性分别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工厂接地系统可靠性建设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UPS的接地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符合国际标准IEC规定的低压接地系统,并对各种接地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阐述UPS接地系统的设计原则;提出适用于电信、数据、计算机等系统用UPS的接地系统电路结构;为UPS工程建设提供实用的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谐振接地系统中Z型接地变压器的接线及原理、结构与特点和Z型接地变压器的直流电阻、电压比、零序阻抗、空载、负载等项目的试验方法。提供了现场试验的有关数据和经验,分析了现场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小电流接地配电网系统中电缆线路不断增多,传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及人工拉路方法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电网安全要求的形势,梳理了灵活并小电阻选线跳闸、灵活并中电阻选线跳闸、主动干预灭弧、分布式选线跳闸、集中式选线跳闸共5种接地选线后作用于跳闸方案的动作逻辑及主要优缺点。并通过某电力公司试点建设的动作数据及运行经验,推荐已投运设备选择集中式单相接地选线跳闸方案,新建与改造设备选择分布式单相接地选线跳闸方案。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电力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危害,指出查找单相接地故障时的注意事项,提出该类故障、真假接地的准确判断方法,以及单相接地故障的正确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现有的小电阻接地系统接地保护主要采用定时限零序过电流保护,定值较高,高阻接地时容易拒动。结合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的特点,在分析小电阻接地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零序电流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反时限零序过电流保护方法。通过各条出线保护间的横向配合,可使保护的启动电流定值无须躲过本线路的最大对地电容电流,显著降低了其启动门槛值,提高了高阻接地故障保护能力。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提出的反时限零序过电流保护的速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由于多数终端难以获得零序电压或三相电压信号,限制了暂态功率方向法在小电流接地故障定位、多级保护、分界技术的应用。分析了谐振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时故障点上游与下游的零序电流工频分量、暂态主谐振分量以及衰减直流分量与故障初相角的关系,发现可利用零序电流工频分量作为零序电压的极化相量,进一步识别故障方向。当零序电流工频分量初相位分别在(-45°,75°)或(135°,255°)以内,暂态主谐振分量初相位分别在(-30°,30°)或(150°,210°)以内时,或者衰减直流分量与工频分量幅值之比大于预设门槛时,故障方向为正,否则故障方向为负。仿真和现场实际故障数据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零序电压比率制动的小电阻接地系统接地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电网高阻接地故障发生概率较大,对于小电阻接地系统,现场普遍采用的固定整定值零序过电流保护方法容易拒动。分析单相接地故障电气量特征发现,无论区外故障还是区内故障,保护安装处零序电流幅值与零序电压幅值成正比,且均随故障点接地电阻增大而减小。据此提出零序电压比率制动接地故障保护新原理,其核心是根据零序电压大小产生成比例的电流制动量,自适应调整零序过电流保护定值。该方法兼顾了低阻接地故障和金属性接地故障时的保护灵敏度与高阻接地故障时的保护可靠性,可将系统耐高阻能力提高到1 000Ω,仿真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对中性点有效接地方式和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加以比较分析,并分别以具有代表性且应用比较广泛的经小电阻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2种方式进行了比较。得出小电阻接地系统存在有利于限制故障情况下过电压、易于检测故障点、对通讯干扰较大;而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接地电流小、减缓恢复电压的上升速度、电磁兼容性好、不利于查找故障线路等优缺点。提出了选择合适的接地方式有利于电网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20.
文章详细分析了在调试过程中遇到的因变送器接地不正确引起测量错误的问题和由于变送器信号线屏蔽层未接地引起的跳机现象,以及这两种不合格的接地方法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从而强调了电力系统二次侧弱电设备接地的重要作用,并重点介绍了电力系统二次侧弱电设备常见的4种接地类型诸如信号接地、屏蔽接地、电子式电能表接地、现场测试用仪表装置接地的概念和现象,针对不同应用情况的各种接地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