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由于其发电具有随机性、间歇性,使得电力要进入储能时代。储能技术和储能设施的发展决定新能源的利用规模,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智能电网的开发建设,与大容量储能密切相关,是孪生兄弟。世界电力正进入储能时代。  相似文献   

2.
<正>为深入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新能源发电系统建设所需装备和支撑技术的发展方向,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定于2017年6月21~24日在河北省张北县举办"2017第六届新能源发电系统技术创新大会"。一、大会内容1.发展研究:新能源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十三五"光伏、风电、微电网、储能行业发展研究;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发展规划研究;张北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2.技术进展:柔性及超导直流输电技术最新研究与应用进展;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分布式电源大规模并网技术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正>新能源发电、储能、充电桩等新型电力电子化装置大量接入电网,使得现代电网的电能质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另外一方面,随着电力电子技术、数字控制和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涌现出一些新型的电能质量分析、评估、控制及改善技术。  相似文献   

4.
电力电子技术在分布式发电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能源的枯竭,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现存电力系统的种种弊端,分布式发电将成为未来世界最主要的发电形式。电力电子技术是分布式发电技术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在分布式发电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为此简要介绍电力电子技术在能量传递、提高电能质量、系统储能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分布式发电中的电力电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能源的枯竭,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现存电力系统的种种弊端,分布式发电将成为未来世界各国最主要的发电形式。电力电子技术是分布式发电技术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在分布式发电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简要介绍了电力电子技术在能量传递、提高电能质量、系统储能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储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不同时性问题,将能源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平移,有效实现了能源的互联。先进储能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智能能量管理技术、智能故障管理技术、可靠安全通信技术和系统规划分析技术等被认为是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储能技术作为其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发挥重要作用。储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不同时性问  相似文献   

7.
正新能源发电、储能、充电桩等新型电力电子化装置大量接入电网,使得现代电网的电能质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另外一方面,随着电力电子技术、数字控制和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涌现出一些新型的电能质量分析、评估、控制及改善技术。为集中展示电能质量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成果,《电工电能新技术》编辑部特邀天津大学何晋伟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  相似文献   

8.
<正>新能源发电、储能、充电桩等新型电力电子化装置大量接入电网,使得现代电网的电能质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另外一方面,随着电力电子技术、数字控制和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涌现出一些新型的电能质量分析、评估、控制及改善技术。为集中展示电能质量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成果,《电工电能新技术》编辑部特邀天津大学何晋伟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  相似文献   

9.
<正>新能源发电、储能、充电桩等新型电力电子化装置大量接入电网,使得现代电网的电能质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另外一方面,随着电力电子技术、数字控制和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涌现出一些新型的电能质量分析、评估、控制及改善技术。为集中展示电能质量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成果,《电工电能新技术》编辑部特邀天津大学何晋伟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已涉及电力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发电系统、输配电系统、储能系统等等。为了推动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发展,加强专家学者的深入交流,促进先进科研成果的传播,我刊特推出"电力电子技术专辑",拟在《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杂志2017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大规模储能系统的智能电网兼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有效协调小容量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 generation,DG)和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发电(collected renewable generation,CRG)是中国未来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特征。分散储能系统(distributed energy storage system,DESS)和集中储能系统(mass energy storage system,MESS)将在大容量CRG和小容量DG的安全、稳定接入大电网中发挥重大作用。文中在对智能电网兼容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考虑电网供蓄特性的协同调度,提出了涵盖输配电网CRG-MESS供蓄配置以及微网DG-DESS供蓄配置的智能电网兼容性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发展智能电网及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逐渐成为解决当前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智能电网的建设也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安全并网提供了可能。基于智能电网和可再生能源的基本特征,分析研究了智能电网环境下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主要运行机制,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已成为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与发电量最大的国家,可再生能源电力接纳问题日益突出,寻求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将是"十三五"期间的重大任务。为此,该文从电力系统整体出发,分别从电网侧、发电侧及用户侧,梳理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接纳的技术现状,总结了其技术特征与国内外实践经验,为我国"十三五"期间可再生能源接纳格局的改善提供借鉴。在电网侧,特高压输电技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电网智能化技术将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在更大范围的接纳提供坚强纽带,实现发电侧与用户侧间更为灵活、紧密的联系;在发电侧,常规机组的灵活调节技术、可再生能源的精细预测及主动控制技术、大规模储能技术将推动我国各类电源运行方式的深度转变;在用户侧,可再生能源电力供热、需求侧响应与虚拟电厂等技术将为终端用户主动、柔性地调节自身负荷、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提供解决方案。依托特高压输电技术、融入大市场,实现可再生能源最大范围的优化配置,将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4.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目标中提出加强新能源电站配套电网建设,使之成为接纳新能源的"高速公路",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及生物质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备受关注。介绍一例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微网化"系统运行状态,探讨微网技术在弥补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降低其对电网的影响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考虑新能源发电与储能装置接入的智能电网转供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新型储能系统接入电网后使得N 1重构路径的选择更为复杂,为解决此背景下智能电网转供能力的计算问题,在对二者时变运行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智能电网转供能力指标体系的N 1恢复模型,通过对转供能力指标计算公式线性化处理,并结合基于拓扑模型简化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优化算法,利用优化调整电网、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型储能系统的运行方式,实现电网N 1后转供能力最大。最后,以某实际典型电网为例,分析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新型储能系统接入电网对提升系统应对N 1故障能力和实现负荷有效转移的作用,验证了转供能力指标对于定量描述智能电网自愈特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王天旺  高赟  姜孟  杜涛 《电力建设》2016,(11):108-114
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渗透率不断提升。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接入电力系统运行。风电是最具商业潜力及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该文提出将分布式风电机组与储能设备构成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参与电力系统运行,并建立了计及虚拟电厂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模型。模型中同时考虑了功率及备用容量的优化调度,并利用条件风险价值(conditional value at risk,CVaR)对系统运行成本进行风险管理。无须对电网的结构进行改变,虚拟电厂更适用于地理聚集程度较低的可再生分布式能源的调度和管理。同时,相较于常规的风电-储能联合运行模式,基于虚拟电厂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调度在降低系统风险的同时也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7.
Recent developments in power electronics increase DC bus utilization in electrical distribution systems due to its numerous advantages compared to AC distribution system in term of energy efficiency, safety,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enewable energy integration. This study presents a power management system concept based on domestic DC distribution with smart sockets for future smart houses. Energy efficient smart buildings are possible by integrating smart meter, smart sockets, domestic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 and 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integrated energy management, and this integrated system supports demand side load management, distributed generation and distributed storage provisions of future smart grids. Coming era of smart grids has implications for domestic DC distribution concepts with smarts sockets. Paper describes use of smart DC sockets as an integral part of building power management automation and presents a load shedding algorithm for plug load control for buildings. Simulations show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system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18.
智能电网支撑智慧城市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博  高志远  曹阳 《中国电力》2015,48(11):123-130
智能电网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强大的支撑潜力。阐述了智慧城市的内涵与特征,及其对智能电网的关键需求。通过梳理二者的关系认为智能电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智能电网为基础构建智慧城市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需要深化应用信息通信类技术、分布式能源发电并网技术、绿色输变电工程技术、先进储能技术、主动配电网和微网技术、需求响应技术、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技术、智能用电及用户用能行为分析技术、智能电网业务互动技术城市能源互联网等关键技术,使智能电网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AMI对未来电力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高级量测体系(AMI)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文中从AMI的定义、功能以及与AMI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电价机制、可再生能源发电、用户储能装置等进行了探讨,分析AMI可能对未来电力系统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和对比了国家电网公司正在规划建设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最后对AMI的研究和实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essential statistics demonstrating the increasing role of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 are firstly discussed. A state of the art review section covers fundamentals of wind turbines and PV systems. Included are schematic diagrams illustrating the main components and system topologies and the fundamental and increasing role of power electronics as an enabler for renewable energy integration, and for the future power system and smart grid. Recent example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cluding new devices and system installations for utility power plants, as well for as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are provided. Fuel cells, solar thermal, wave generators, and energy storage systems are also briefly presented and illustrated. Challenges and future trends for 2025 are summarized in a table for on-shore and off-shore wind energy, solar power, including photovoltaic and concentering, wave energy, fuel cells, and storage with batteries and hydrogen, respectively. Recommended further readings on topics of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for renewable energy are included in a final section. This paper also represents an editorial introduction for two special issues of the Electric Power Component and Systems Journal, 43(8–10) and 43(12),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