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洛阳热电厂10 kV系统消弧线圈补偿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耀芳  陈守聚 《电网技术》1999,23(11):14-18
文章针对洛阳热电厂10 kV系统电容电流过大、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易引起谐振,自动跟踪补偿装置造价又太高的问题,提出了保留原有消弧线圈和中性点阻尼电阻,在现有结线方式下增加一套能与原消弧线圈配合的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以抵消用户无规则的电容电流变化,既限制了弧光接地过电压、减少原消弧线圈操作次数,又节省了资金.实际运行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洛阳热电厂10KV系统消弧线圈补偿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耀芳  陈守聚 《电网技术》1999,23(11):14-18,21
文章针对洛阳热电厂10KV系统电容电流过大,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易引起谐振,自动跟踪补偿装置造价太高的问题,提出了保留原有消弧线圈和中性点阻尼电阻,在现有结线方式下增加一套能与原消弧线圈配合的自动跟踪补偿弧线圈,以抵消用户无规则的电容电流变化,既限制了弧光接地过电压,减少原消弧线圈操作次数,又节省了资金。实际产行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新研制的并阻尼电阻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装置,其并联阻尼电阻采用二次间接接入方式,它既能把单相接地电容电流有效地补偿掉,又能有效地防止电弧接地过电压。该消弧线圈的自动调谐,由信号调理、同时交流采样、多路转换、A/ D 转换和I/ O 等模块组成的微机控制器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消弧线圈的跟踪调谐,提出了消弧线圈变阻尼跟踪调谐方法。调节消弧线圈并联阻尼电阻的大小,测量阻尼电阻改变前后中性点电压或中性点电流的幅值和相位。根据测量的幅值和相位信号即可准确计算出谐振接地系统失谐量和绝缘电阻,以此失谐量作为反馈量求出系统分布总电容,进而调节消弧线圈可实现电网无功电流的跟踪控制补偿。通过MATLAB进行相应的仿真计算,表明该方法可在线实时测量,不影响系统运行,测量精度高,实现消弧线圈的跟踪控制补偿,在预调式和随调式消弧线圈中均可使用。  相似文献   

5.
变阻尼调匝式消弧线圈及接地选线综合控制器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通过消弧线圈二次辅助绕组接入阻尼电阻的方法解决了阻尼电阻易损坏的问题。但是,当消弧线圈工作于不同的抽头时,其等效阻尼电阻将发生变化。对这种变阻尼消弧线圈的控制和阻尼电阻的选取要有新的原理和方法,文中给出了二次侧阻尼电阻值的选取方法,并提出变阻尼条件下通过测量中性点电流检测电网电容电流的方法。进而提出了消弧线圈单机控制和多机控制原理以及零序电流增量函数法接地选线原理,开发出变阻尼消弧线圈及接地选线综合控制器。成套装置已投入工业运行多年,装置运行稳定,补偿效果令人满意,接地选线准确。  相似文献   

6.
刘义华  王建忠 《供用电》2007,24(2):24-26
随着电网的发展及对地电容电流的不断增大,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中压电网,出现消弧线圈补偿容量不足的问题,对此提出了解决方案.分析了中性点接地方式和采用自动跟踪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容量选择,当容量不足需要增容时遇到的自动跟踪计算电容电流的问题.分析了各种调节方式消弧线圈在增容时固定消弧线圈参数对计算电容电流的影响,其中原系统采用预调节方式自动跟踪消弧线圈装置在增容时采用直接增容,系统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闫静  马志瀛 《高压电器》2007,43(3):165-168
自动补偿消弧装置的技术核心就在于对电网对地电容电流的准确跟踪和精确测量。针对目前电容电流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同时考虑系统阻尼率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型测控方法,并得到两台消弧线圈并联运行时的测控方法。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以PC/104工业控制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补偿消弧装置控制器,模拟试验表明提出的方法可以明显提高电网对地电容电流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失谐量的消弧线圈跟踪调谐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实现消弧线圈的跟踪调谐,提出基于失谐量(ωCΣ-1/(ωL))的消弧线圈跟踪调谐方法。对于消弧线圈并阻尼电阻接地的配电网,改变消弧线圈并联阻尼电阻的大小,测量中性点电压的幅值和相位。通过相位的变化便可判断消弧线圈的补偿状态,根据中性点电压的幅值、阻尼电导和现有的消弧线圈电感值即可计算失谐量,以此失谐量作为反馈量可求出线路对地电容的大小,进而调节消弧线圈可实现电网无功电流的跟踪控制补偿。通过Matlab进行相应的仿真计算,表明变阻尼测量对系统运行影响小,在预调式和随调式消弧线圈中均可使用。  相似文献   

9.
杨匀阳  夏斌  张雨  周达  张春辉 《中国电力》2015,48(4):127-130
谐振接地系统电容电流的准确测量决定了消弧线圈的补偿效果,而采用最大位移电压法对系统电容电流进行测量的关键是准确找到中性点最大位移电压。为此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辅以相关的外围电路,设计了电容电流测量装置,并对自动跟踪系统运行方式、闭环控制测量电容电流等软件的设计思路进行了说明。测量装置在10 kV模拟配电网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准确测量系统的电容电流,并能够实时监测中性点位移电压、消弧线圈回路电流以及正在运行的馈线数目,根据运行方式变化特征,灵敏准确地跟踪系统的运行方式,提升了消弧线圈的补偿效果。  相似文献   

10.
10 kV配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补偿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针对目前配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补偿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一种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自动跟踪补偿成套装置,该装置能自动跟踪电网电容电容的变化,实施最佳补偿。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消弧线圈不同档位下小扰动接地试验角度出发,建立了校验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装置性能的技术体系,提出分别在消弧线圈aa、bb、cc三个挡位下,进行小扰动单相高阻接地试验,其中aa档为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给出的控制挡位,bb档为aa档基础上降低2档,cc档为aa档基础上增加1档,若bb、cc挡位下的两次接地试验中,接地残流与非接地相线电压计算的有功功率值,符号相反且aa、cc挡位下的两次接地试验中,接地残流与非接地相线电压计算的有功功率值,符号相同,则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装置性能补偿性能优越,反之,性能较差。仿真试验的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能够跟踪接地电流的大小,实时进行补偿,熄灭大部分接地电弧,保证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本文对新型的偏磁式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的晶闸管三相全控整流桥产生偏磁直流电流控制消弧线圈电感值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种数字励磁调节器,实现对电流给定值的无差跟踪。利用Matlab仿真确定了调节器的参数。最后,给出数字励磁调节器硬件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基于牛顿—拉夫逊法的配电网电容电流测量新方法。在消弧线圈并联阻尼电阻接地的系统中,采用有效且快速收敛的牛顿—拉夫逊法,寻找改变阻尼电阻之后保持中性点电压相位不变的消弧线圈电感量。在此基础上,确定系统失谐量与系统总电导相位夹角不变并构建相位关系图,实现系统对地电容和对地电导的精确测量,最终实现配电网电容电流测量。通过在Matlab中搭建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测量方法的正确性以及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14.
安华 《山西电力》2009,(4):61-63
分析了消弧线圈的补偿作用,介绍了小电流接地系统自动跟踪消弧线圈装置的组成,剖析了它的工作原理,总结了这类装置在现场的运行特点。  相似文献   

15.
林海  梁志瑞 《电测与仪表》2018,55(17):27-31
为应对配电网电容电流剧增给增容改造带来的困难,文章提出了消弧线圈分散补偿接地方式,并对消弧线圈分散补偿接地系统的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阐述了分散补偿接地系统的原理及特点,分析了分散补偿消弧线圈的调节原理和安装位置;然后讨论了分散补偿消弧线圈的安装位置、不同补偿容量分配和不同过渡电阻对故障点接地残流的影响;最后对分散补偿接地系统的弧光过电压进行分析。通过Matlab/Simulink建模和仿真,结果表明消弧线圈分散补偿能有效补偿故障接地电流并满足残流要求,发生间歇性故障接地时消弧线圈分散补偿也能很好地抑制弧光过电压至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6.
PCM 3718HG采样板具有模拟信号采集和数字信号控制功能,能够方便地实现采样计算和对外部设备的控制,是调容式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装置的重要纽带。介绍了装置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电容电流的跟踪测量方法。并结合自动装置,重点阐述了PCM 3718HG采样板在其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实际运行证明,装置很好地实现了精确跟踪和快速补偿功能。  相似文献   

17.
基于信号注入法的快速消弧线圈接地技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由于谐振接地技术中对地电容测量困难 ,提出信号注入法的解决方法 ,在消弧线圈设置的中性点电压互感器 (TV)的二次侧注入 2 5Hz的电流 ,在另一TV开口三角处测量该频率的电压 ,消弧线圈采用改进后的磁阀式电抗器。据此研制了以单片机 80C196KC为控制器核心的自动跟踪消弧装置。现场试验结果证明该装置结构简单、调节速度快、谐波危害小、补偿准确度高、无机械动作因而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