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能量函数描述了在最后一次网络操作后自治系统振荡的激烈程度 ,不同时刻重合对应重合后系统的暂态能量也不一样 ,最佳重合时间是使网络最后一次操作后系统暂态能量最小的时刻。基于多机系统暂态能量函数编制的最佳重合时间整定计算软件 ,可以离线计算不同运行方式和故障条件下对应线路的最佳重合时间 ,能够减轻从事继电保护整定计算人员计算重合时间的工作负担 ,文章的研究为今后电力系统真正实现最佳重合闸做了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2.
能量函数描述了在最后一次网络操作后自治系统振荡的激烈程度,不同时刻重合对应重合后系统的暂态能量也不一样,最佳重合时间是使网络最后一次操作后系统暂态能量最小的时刻.基于多机系统暂态能量函数编制的最佳重合时间整定计算软件,可以离线计算不同运行方式和故障条件下对应线路的最佳重合时间,能够减轻从事继电保护整定计算人员计算重合时间的工作负担,文章的研究为今后电力系统真正实现最佳重合闸做了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3.
在电力系统网络暂态能量函数的基础上,根据暂态能量在网络中的分布与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和对包含故障线路的脆弱割集分布的暂态能量的分析,提出了永久性故障最佳重合闸时间的自适应整定方法。对多机系统的仿真表明,用此方法可有效阻尼重合闸后对系统的摇摆,改善哲态稳定水平。  相似文献   

4.
优化重合闸时刻的策略与效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合理整定输电线路重合闸时刻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提出能量型车雅普诺夫函数值的大小可以作为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对比了系统暂态能量值和系统机组摆幅极值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引出了有利于系统稳定的最佳重合时刻概念。分析了重合闸方式、故障前线路潮流、故障地点对最佳重合时刻的影响,制度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针对不同重合闸方式优化重合时刻的策略,从而改善了系统在最恶劣故障情况下的稳定性。算例表明优化重合时刻可以大幅提高输电线路暂态稳定极限。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重合闸操作时刻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分析多机系统中瞬时性故障下重合闸时刻对系统稳定性影响的数学模型,使用能量函数导出瞬时性故障最佳重合的条件为重合成功后系统的暂态能量最小。文中计算了瞬时性故障下不同时刻重合成功后系统的暂态能量和系统中发电机功角及联络线功率的振荡,验证了文中所确定的最佳重合时刻的正确性。这项工作为重合闸时刻的整定和最佳重合闸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重合闸操作时刻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分析多机系统中瞬时性故障下重合闸时刻对系统稳定性影响的数学模型,使用能量函数导出瞬时性故障最佳重合的条件为重合成功后系统的暂态能量最小。文中计算了瞬时性故障下不同时刻重合成功后系统的暂态能量和系统中发电机功角及联络线功率的振荡,验证了文中所确定的最佳重合时刻的正确性。这项工作为重合闸时刻的整定和最佳重合闸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重合闸方式、故障前运行条件、故障条件对最佳重合时刻的影响,得出最后一次网络操作结束时系统暂态能量最小值所对应的时刻为最佳重合时刻的结论.论述了在不同重合闸操作时间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最佳重合条件为:当送电侧的功角由最大开始减小和角速度达负的最大值之前;通过暂态能量函数法对最佳重合闸时间进行捕获,利用等面积定则来计算系统暂态能量.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最佳重合方案,该方案在单相接地短路时跳开单相,两相接地短路时跳开两相,两相不接地短路时只跳开一故障相;瞬时故障时在最佳重合时刻分相重舍,永久故障时闭锁重合闸.  相似文献   

8.
在电力系统网络暂态能量函数的基础上,根据暂态能量在网络中的分布与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永久性故障重合闸优化时间范围。通过对多机系统的仿真表明,在该时间范围重合闸可以改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瞬时性故障最佳重合时刻的一种捕捉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重合闸之前,按故障线路切除时的系统稳定平衡点和导纳矩阵来计算系统的暂态能量时,这一能量是守恒 的。文中通过分析计算指出,对于瞬时性故障,如果以重合闸成功后的稳定平衡点和导纳矩阵来计算重合闸 前系统的暂态能量,这一能量的大小 是变化的,这一变化的能量达到最小值的时刻就是瞬时性故障重合闸的 最佳时刻。  相似文献   

10.
多机电力系统中重合闸最佳时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论述了永久性故障下重合闸操作时刻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分析多机系统中永久性故障下重合闸时刻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影响的数学模型,用能量函数导出了多机系统中永久性故障下重合闸最佳时刻的确定条件,指出对永久性故障的最佳重合条件为:重合不成功,断路器再次跳开后系统的暂态能量最小。通过算例说明了对于永久性故障,只要能选择最佳的时刻重合闸,就能够使系统的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支路暂态势能函数的基础上,根据暂态能量在网络中的分布与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仅依赖于网络局部信息的瞬时性故障的最佳重合时刻的整定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改善系统暂态稳定水平,有效抑制系统振荡。用自适应滤波的时间序列自回归(AR)模型预测算法对此最佳重合时刻进行实时预测。  相似文献   

12.
分层切负荷的暂态能量函数(TEF)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远方电源端切机受端切负荷,是大容量远距离输电系统通常的稳定控制措施。本文从能量函数角度研究了这两类措施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分层切负荷措施的合理性。指出分层切负荷情况下的系统暂态过程是变结构问题。对不同操作场景下能量值和势能参考点的归一化作了有效地处理,提出了切负荷灵敏度的概念,并给出了简洁实用的表达形式。分析结果证明这些处理对于大容量远距离输电系统的暂态稳定分析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蔡国伟  柳焯  穆钢  林子钊 《中国电力》1999,32(5):33-35,60
在保留网络结构的多机电力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故障后系统各支路上暂态计算方法,并在电机及多机电力系统中讨论了系统的暂态能量在输电网中的分布,分析了系统在稳定以及不稳定情况下网络中暂态能量的变化规律,为基于网络的暂态稳定性分析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时选线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基于S变换暂态能量与方向的无整定配电网选线新方法。通过S变换计算各条线路故障特征频率下的暂态能量参数与综合相角参数,利用欧氏距离算法融合二维信息得到每条线路的特征距离,比较实时特征样本的故障距离和健全距离大小实现基于无整定保护判别的配电网故障选线。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受故障位置、故障合闸角、故障电阻、网络结构等因素影响较小,且判据裕度较高。该方法相比单一判据方法更加适用于结构复杂的配电网系统,同时不必人为规定继电器的动作特性,即无需人为设定判别整定值,具有很高的选线准确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5.
考虑系统暂态稳定性的电网规划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提出了一种考虑系统暂态稳定性的电网规划方法。利用暂态能量函数与负荷的灵敏度关系,计算出系统的停电损失,从而将电网的暂态稳定性与电网建设的投资统一在对电网规划方案的经济性评估上。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电网规划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在结构保持的多机电力系统拓扑暂态能量函数的基础上,分析故障后暂态能量在网络中的分布变化特点,提出仅依赖电力系统网络局部测量信息的永久性故障重合闸时间的整定方法。该方法可以改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抑制系统振荡。多机实际系统的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定义于输出轨迹的网络暂态能量函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计及输电线路暂态能量的网络暂态能量函数。分析支路暂态能量的变化规律,从系统 动态的角度研究支路暂态能量变化对系统暂态稳定性及网络参数和运行参数的影响。指出所 有支路中分担暂态能量最大的支路或割集是对系统暂态稳定性影响最为关键的输电环节,系 统的暂态稳定性取决于该环节的强壮程度。仿真算例进一步验证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TA原理取能电源直流侧能量泄放带来的整流桥路双重功耗发热,交流侧半控型晶闸管泄放导致二次电压波动较大的缺欠,设计了一种AC-PWM有源泄放电路,以此调控高压网侧铁心开气隙TA原理取能电源的励磁电流,使工作点在磁化曲线的线性区,同时配合多重瞬态电压抑制和超级电容器储能,可为网侧监测装置提供能长期工作在低热耗状态、电压稳定、瞬时大功率能量供出的安全电源。  相似文献   

19.
介绍考虑稳定控制措施后的归一化能量函数在河南电网暂态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通过归一化转子运动方程,定义了稳定控制措施投入后的归一化能量函数使之适用于在故障后系统惯性中心和运行发电机数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考虑稳定控制措施的稳定裕度分析策略。通过在河南省网暂态评估中的应用说明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郭晨  王碧阳  李立  倪鸣  张启文   《陕西电力》2021,(5):56-62
针对特高压直流工程投运后电网特性的变化,分析了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面临的挑战及可采取的对策。首先在简要介绍直流系统故障的基础上,分别针对有功回退引起的暂态功角稳定问题与无功冗余造成的暂态过电压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根据陕西电网仿真计算结果进一步说明直流投运后对运行灵活性的制约。然后分析了运行灵活性下降对新能源消纳造成的影响,讨论了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的对策。最后对所讨论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了未来工作与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