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滤波器的发展,LCL型滤波器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传统的PI控制不能很好地控制并网稳态误差问题,比例复数积分控制器也就是PCI虽较于PI能更进一步控制稳态误差,但并不理想,研究的是一种新型的复合控制方法,即PI与PCI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方法。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建立LCL型并网逆变器模型,通过对比分析,表明系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而且对电流谐波畸变率(THD)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并网逆变器采用并网电流反馈PI控制,虽然在理想电网条件下能够实现逆变器控制系统高功率因数、低稳态误差的性能,但存在电网谐波干扰情况时,系统的动稳态跟踪性能变差;此外,PI控制器可以直流信号实现零稳态误差,但无法消除交流信号的谐波分量,且需要多次的复杂坐标变换和解耦控制。由此,提出一种基于并网电流反馈、电容电流反馈的多谐振PR控制,提高了系统控制精度;引入低次谐波补偿项后,能够有效抑制并网电流波形畸变。仿真结果证明了提出的控制策略不仅能实现对交流信号无静差控制和具有良好的动稳态跟踪性能,而且系统并网电流的谐波含量较少,满足电网对风力发电系统并网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基于比例复数积分控制的单相逆变器并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蕾 《电气自动化》2012,34(2):31-34
设计了一种具有零稳态误差和低谐波注入的单相并网逆变器控制系统,系统的控制器由比例调节器K和复数积分调节器构成。与传统PI控制器相比,比例复数积分控制器(PCI)在基波频率处增益无穷大,因此可以完全消除稳态误差。通过理论分析,构造了单相系统虚拟的伪三相静止坐标系进行坐标变换,利用由旋转坐标系实现复数域的实数化。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结果都证明了系统具有良好的稳态性能和抗干扰性能,并且对并网电流有一定的谐波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模糊PI参数自整定和重复控制的三相逆变器并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PI控制的局限性,提出一种新的控制策略,即利用基于模糊PI控制器与重复控制器并联构成的控制方法对三相并网逆变器进行控制,提高系统的补偿精度和并网电流稳态质量。该控制器利用模糊控制技术,根据误差大小对PI参数进行实时在线调整,从而满足最优的性能要求。利用重复控制的零稳态误差能力保证系统的稳态精度。最后通过仿真研究,对新控制策略、PI控制以及PI与重复控制结合三种控制策略比较,结果证实所提出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5.
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PDFI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快速精确的电流控制是实现光伏系统并网运行的关键之一。针对传统比例积分PI并网电流控制存在稳态误差的问题,提出一种比例延时反馈积分(PDFI)控制。该方案无需坐标变换,仅需在传统PI控制基础上加入简单反馈回路即可实现并网电流的零稳态误差控制。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PI控制的局限性,采用基于复数域的比例复数积分(PCI)控制与重复控制并联的新型控制策略,其中PCI控制可以在给定条件下消除交流稳态误差,重复控制能够抑制并网电流谐波,提高稳态控制精度。该新型控制策略可以较好地控制交流信号,能直接应用于三相abc坐标系,省去坐标变化环节,节约逆变器控制系统成本。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建立LC型滤波器的逆变器并网模型,仿真分析证明了该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采用传统PI控制方法对光伏并网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分析了它的优缺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重复控制和传统PI控制的复合控制策略。重复控制器用来减少并网电流的稳态误差和抑制电网的周期性扰动,传统的PI控制用来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为验证提出的算法,搭建了基于TMS320F2812的单相光伏并网逆变系统实验模型。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够减少并网电流谐波,同时系统兼顾了良好的动静态性能。  相似文献   

8.
单相逆变器并网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34  
设计了一种具有零稳态误差的并网逆变器系统,系统控制器由比例调节器P和谐振调节器R组成。与传统的PI控制器比较,该比例谐振控制器(PR)在基波频率处增益无穷大,因此可以完全消除稳态误差。通过理论分析,系统中采用了一种更易实现的准谐振控制器,并给出控制器参数具体的设计方法。此外,为了消除电网电压畸变或扰动对逆变器输出电流的影响,系统中引入了电网电压前馈解耦控制,改善了系统输出电流的质量。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验证了系统具有较好的稳态性能和抗扰性能。  相似文献   

9.
高性能并网逆变器数字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制了一台高性能数字化并网逆变器实验样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逆变器线性控制模型,并从线性系统叠加定理和频域分析角度提出实现零稳态误差正弦电流控制的条件.为了避免频率波动对控制器性能的影响,采用带通滤波器式(BPFM)控制器对并网逆变器输出电流进行控制,克服了传统PI控制器对正弦信号跟踪出现幅值误差和相位误差较大的问题.并网逆变器数字化控制采用TMS320LF2407 DSP.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并网逆变器数字控制具有控制精度高、输出电流谐波失真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PR控制的光伏并网电流优化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单相H6拓扑光伏并网逆变器在采用传统比例积分(PI)控制器跟踪正弦电流指令时会产生稳态误差和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比例谐振(PR)控制的H6拓扑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总体控制策略。在介绍PR控制器原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其控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PR控制应用于H6光伏逆变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搭建了单相H6拓扑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仿真及实验平台,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PR控制器应用在单相H6拓扑光伏并网逆变控制系统中能够实现对并网电流的无静差控制,消除了PI控制所产生的相位误差,并且具有良好的并网波形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证微电网中并网逆变器在基频附近也具有较好的动稳态特性,提出一种准比例复数积分(QPCI)控制策略。首先结合单相并网逆变器数学模型进行静稳态理论分析;其次采用延时法虚拟坐标系和全通滤波器实现基于QPCI控制的单相并网逆变器的直接电流控制;对2种控制方案进行对比,发现采用全通滤波器实现QPCI控制简单易行。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QPCI控制的单相并网逆变器在基频附近具有良好的静稳态性能。  相似文献   

12.
一种电力有源滤波器电流控制的新方法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针对电力有源滤波器存在滤波效果不够理想这一问题,并根据系统参考信号是周期变化的特点,提出了递推积分PI积分控制算法,实现对系统的无差控制。在此基础上,为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将递推积分PI控制与滞环控制有机结合,提出了复合型滞环控制方法。该方法具有计算量小、容易工程实现的特点。利用频域分析法从理论上证明了所提出的控制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对所提出的方法和传统的滞环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从快速性和控制精度2个方面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风电变流器网侧的稳定性,解决负载波动时变流器并网接口的谐波和谐振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有源阻尼线性自抗扰控制(ADLADRC)策略。首先建立LCL型变流器数学模型,分析传统三阶自抗扰控制器原理。在此基础上,为提高传统观测器的观测能力,设计了在观测器总扰动通道上串联滤波器的改进自抗扰控制,并引入有源阻尼与其结合完成改进ADLADRC控制策略设计。然后通过频域分析法对改进ADLADRC下变流器系统进行频率特性分析可知,改进ADLADRC控制具有更好的并网稳定性和谐波谐振抑制力。最后,通过仿真对比所提控制策略与传统LADRC、传统PI控制下的并网点电流波形。仿真结果显示稳态条件改进ADLADRC满载谐波率相比PI的2.89%降为0.39%和半载谐波率相比PI的7.64%降为0.60%,表明所提控制策略不仅有更好的并网稳定性,还有在负载波动时快速的动态响应和谐波抑制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DSP的单相光伏并网控制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型重复控制和传统PI控制的光伏并网复合控制策略,重复控制器用来减小并网电流的稳态误差,传统PI控制用米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为验证提出的算法,搭建了基于TMS320F2812的单相光伏并网逆变系统实验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够减少并网电流谐波,同时系统兼顾了良好的动静态性能.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PI控制器在跟踪并网逆变器交流信号时存在静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比例谐振控制器(PR)的电网电流外环和电容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对控制系统进行了建模和稳定性分析,并进行了参数的设计,构建了仿真模型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此控制策略不仅可以做到对交流信号的无静差跟踪,而且对谐波具有精确的跟踪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三相并网逆变器脱网运行电压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EEE Std.1547规定并网逆变器需要具备孤岛运行的能力以维持负载电压稳定。分析了比例积分控制、比例谐振控制和比例复数积分控制3种线性电压控制策略从系统跟随特性、抗扰特性以及系统主导极点分布对3种电压控制方案的稳态特性和动态特性进行了对比,并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了仿真研究。最后在TMS320F2812数字信号处理器数字化控制平台上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